分享

伯格曼电影中的信仰与孤独:一场要抵至我们的夜魅深处的漫长旅途

 Cool_Learner 2017-10-01


伯格曼的影片以其宏大的主题与深刻的哲理性,对电影语言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探索,打通了电影与哲学的关系,或者说,他把电影的精神品格提升到了与哲学并驾齐驱的高度,从而使电影完全汇入到人类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之中去。因此,人们称他为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的艺术大师之一,是他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的先河


伯格曼在电影艺术行业长达60年的活跃,仿佛一场要抵至我们夜魅深处的漫长旅途,甚至几度在死亡之前被迫暂时停驻。一种野心勃勃,精雕细琢的表达方式,永无休止地探寻叙述方法的丰满和协调。



一、伯格曼电影中的生存与信仰


在伯格曼的电影中,常常会出现影片主人公被抛入可怕的绝望中,然后必须在黑暗的真空里寻找上帝的情景。这样带有强烈标识性的投射,来自于伯格曼自己的成长经历。


伯格曼从小就在孤独恐慌、思考死亡中度过,甚至有过两次自杀的念头。他生活在一种巨大的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中。


人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对上帝存在的将信将疑一直都是困扰伯格曼一生的问题。而他的影片,无论是《野草莓》、《假面》、《狼之时刻》、《安娜的激情》、《沉默》,还是《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芬妮与亚历山大》,都是在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哲学的问题。


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剧照


《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一部影片,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首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片中上帝有两次“现身”: 一次是以恶魔般的主教、亚历山大的继父为化身出现; 另一次是从门背后出来,成了一排木偶,折射出在亚历山大心目中上帝的虚假和他对上帝的嘲笑。


《纽约时报》对这部影片亦大加赞扬,评论认为“伯格曼想把他过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题都融汇在这部影片里。影片就像是一个深知生活痛苦艰辛的人来讲的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可是这个人却发现生活即使痛苦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生活的乐趣。”


电影《第七封印》剧照


《第七封印》这部影片对宗教、上帝、死亡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影片的全部主题都集中反映在死神在棋盘上最后将了布洛克的军之后对他的那一问: “延缓生命为你带来了什么了吗? ”布洛克肯定地回答:“是的。”布洛克用他从死神手里争取来的最后的时间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及救赎的可能性。


影片中布洛克在一所教堂里所做的告解,是全片中最重要的内心独白,就像天问一般:“以感觉去构想上帝是否很难?为何他要隐藏在无用的承诺、无形的诡秘中呢? …… 我想把他从我心里拖出来,但他却以愚昧式的真实存在着,我根本摆脱不了他…… 延缓死亡使我能去执行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我的整个生命如一场无意义的探索,但我想用延缓的生命去成就一个辉煌”。布洛克在触摸死亡的同时,也在不经意中触摸了生命,他惊叹于生命的神奇,并且学会了感恩。


电影《处女泉》剧照

伯格曼的另一部影片《处女泉》中也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 罪与罚、罪与赎的主题十分突出。在这部影片里伯格曼对上帝的态度从质疑几乎上升为控诉,但是他内心对于上帝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对上帝再怎么表达失望、仇恨,心里仍然难以摆脱上帝。


影片前面花了相当长的篇幅,对天使般纯洁的凯琳和她一家人对于上帝的虔诚作了充分的铺垫,然而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触目惊心的一刻:上帝面对一个如此纯洁、对他如此虔诚的少女,在她去教堂礼拜的路上遭遇那样的灾难时,却始终沉默和袖手旁观。“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将是容许的。”— —既然上帝不能对他的信徒施以援助,那么他的信徒面对光天化日的罪恶只能给予报复,于是凯琳的父亲对恶徒进行了残忍的报复,但他又没有彻底和上帝决裂,而是请求上帝的宽恕,并且要以对他的信仰来为自己赎罪,他的这番表白终于感动了上帝,当母亲抱起女儿的尸体时,她的身下流出了汩汩的清泉… …伯格曼在影片的结尾人为地让上帝显灵,表达了他内心对于上帝的企盼和渴望。


电影《犹在镜中》剧照


除此之外伯格曼的“沉默三部曲”也深刻地探讨了关于人的生存、信仰问题。《犹在镜中》是三部曲中的首部,里面也有揭露类似问题的描绘。


伯格曼的影片就是这样: 以自身可怕的黑暗来衬托光明,用相反的形式让人产生对爱和希望的渴求,对生存与信仰的深刻思索。



二、伯格曼电影中的人性孤独与隔绝


人处在社会中,每天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又有多少呢?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孤独,以及人对真正的沟通、理解的渴求是伯格曼电影中探讨的又一重大哲学命题。


关于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伯格曼的许多部影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很多影评家都认为::伯格曼镜头下的演员,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故事。因为伯格曼认为“特写”可以直触情感的世界。他的影片几乎都包含着隐语的象征。他总是在影片中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而他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个人与现实、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为了摆脱内心的危机而在寻找出路。


电影《呼喊与细语》剧照


如《呼喊与细语》中安妮垂死的痛苦和对爱的渴望,卡林的压抑、冷淡和神经质,玛丽的爱无能,以及三姐妹之间的不能沟通与隔阂都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痛苦。《野草莓》中的伊萨克,《安娜的激情》中的安德里亚斯,《秋日鸣奏曲》中的母女,《婚姻生活》里的中产夫妻…… 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故事里有着不能沟通的痛苦与挣扎。而导演伯格曼也是通过他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真实情感的复杂和矛盾。


电影《野草莓》剧照



影片《野草莓》描绘了一个孤独、冷酷、被隔离于人际关系之外的老人。主人公伊萨克在影片一开始,他出发之前就做了一个超现实的梦:他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迷路了,街头的钟没有时针,走在前面的男子回头,竟然没有脸,然后倒在地上化成一摊液体;一辆马车撞上了路灯,车上的棺材掉到了马路上,被撞开的棺材里伸出了一只手,里面的尸体竟然是他自己,那只手突然把他抓住,要把他拉进去…这些都影射了伊萨克内心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弥补他内心的孤独和感情的缺失。


电影《野草莓》剧照


伯格曼本人也曾经对媒体解释过伊萨克· 伯格( Isak Bo rg )的名字所代表的意思:它等同于IB, I代表Ice,即“冰” ;B代表borg ,在瑞典文里是“城堡”的意思。伊萨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如冰块般冷酷,像城堡般孤独顽固,任何人持任何武器都攻不进去。他被隔离于时空之外,既是自己的深渊又是他人的地狱。


电影《秋日奏鸣曲》剧照


影片《秋日奏鸣曲》描绘了一对母女的隔阂。身份普通的女儿伊娃和她闻名世界的钢琴家母亲夏洛特,在“离上次见面有些年头了”之后相见,母女相见本来应该充满欢笑与温暖,然而却引发了彼此间压抑几十年的怨恨—— 爱的伤口刹那间如鲜血般决堤。母女两人在内心都充满了对爱的渴求,却又不能相融,只能各自在内心体味孤独的痛苦。


正如电影评论家布杰塔· 斯坦纳说:“伯格曼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力量—— 除了他无可置疑的技巧外—— 来自他创造人物的能力,来自在一种巨大的视觉清晰度与情感深度的场面上来投射这些人物的天赋。”



关于这种人性的孤独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几乎处处可寻,如《羞辱》中的一对夫妻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状态;《假面》中的女主人公突然失语,并且隐匿在医院和荒岛… …而伯格曼也常常将自己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放在一座孤岛中, 如《犹在镜中》、《假面》、《安娜的激情》等,他用人物所处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像孤岛般充满了孤独、隔绝、冷酷与痛苦。伯格曼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告诉人们关于彼此间的温暖、沟通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