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闺蜜,我到底应该选择谁?

 方圆塑令 2017-10-01


两个闺蜜,我到底该选择谁? 来自有书 13:30 文 | 李松蔚 北大心理学博士、清华心理学老师

有书“沟通,全是套路”课程导师

主播 | 义涵




你真的是过于敏感了么?


从事心理咨询这么多年,我发现咨询对象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过于敏感,甚至到了有些“无理取闹”的地步。有时对方的一句话让自己不舒服了,但和对方说了呢,对方就说自己没有这个意思。


比如有一个女孩这样描述了,她与男友间的对话。


“你让我做的事,我可以做,但是你刚才的语气好像我是你的佣人一样,让我不舒服。”

“你想多了吧,我和谁说话都是这样的,我可没有把你当佣人的意思。”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男朋友就给她打上了“特能作”的标签,她自己也经常反省,真的是自己过于敏感吗?


女孩就越来越压抑自己的这种想法,也就越来越抑郁。



你的敏感源自沟通出了问题


其实,我认为这个女孩可能并不是过于敏感,而是她与男友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其实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的背后,包含两种不同层次的沟通。即内容上面的沟通和关系层面上的沟通。


在内容层面上,我们追求的是这句话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在关系层面上,我们追求的是这句话表达场合和方式的不同,会为我们的关系带来怎么的影响。


刚才的那个女生其实一直表达的是,她对自己与男友在关系层面上的沟通,感觉到了不舒服,而不是内容沟通层面上的不舒服。


不管她的男友是否承认,她的“我觉得……”就体现了她在关系沟通中的不平等。


再来看一下男友的回答,“你想多了”,这其实具有内容和关系上的双重含义,内容上是否认的,而在关系层面上,也是在传达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有一种压制对方的感觉,这本身也印证了这个女生的感觉。


“我不舒服”就好像一个信号,代表了“我”对彼此背后的关系不舒服。


这就是“我”的感受,对方并没有感受到,他觉得很舒服,双方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我们说两个人表面上,是在讨论刚才的那句话有没有说错,但其实双方是在争夺权利,在争夺谁可以定义这句话对与错的权利。



如果女生处于一个稍微强势的位置,她可以回答,“我就是想得多,怎么着!以后你既然要跟我在一起,你就得多想着点!”


但她也可以对刚刚这个关系沟通的过程做一个回顾:


“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干什么?表面上我们在争我是不是想多了,其实这可能是我们关系里的一个问题。我表达不舒服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否认它跟你的关系,把它说成是我想多了,是我的责任。看起来,我们之间好像是有一个分歧,就是我希望在这段关系里,你能够为我的感受做一些调整,调整你的说话方式,而你希望我有不舒服的感觉自己消化,不要来烦你。”


这样的一个对话,就是把关系层面上的互动,用语言的方式把他表述出来,让对方比较清楚的看到这个过程。


这种沟通方式,叫做元沟通,是用来处理很多关系难题的技巧。当然很有可能她的男友当听到她这么说的时候,会说“你又想多了,你怎么越想越多。”


这个时候她可以继续用元沟通,“你刚才又说我想多了,那你说这句话,是想让我自己去消化,还是想多陪陪我?”


你可能会说,男生可能会一直用“你想多了”类似话作为应答,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想一直保持这样的关系了。



请多做关系层面上行的沟通


当我们讨论关系的时候,经常担心自己是不是过度敏感,本来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但是被一我想就复杂了。其实这种担心本身就暴露了我们在关系上的位置。


在很多时候,如果是一段安全的关系,我们可以勇敢一点,去探索这段关系有没有不一样的可能性,比如去表达,“这就是我感觉到的东西。”


它不是内容层面上的,是关系层面上的,内容有对错之分,可是关系没有,我感觉到了就是感觉到了。对方可能说“我感觉到的完全不是这样。”


这没问题,因为两个人在关系中的理解经常不一致。重点不是在于谁对谁错,而是在于我们有不一致,我们怎么去处理这种不一致?


一种方法是,一方说:“你想多了!”另一方就闭嘴。这个方法显然有一个强弱分配,它不允许这段关系中有不同的理解存在。好像必须有强势的东西去确认,去消灭弱势一方的理解。


如果两个人一直采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他们的不一致,那这个关系是不够对等的。长期来看,也不是一种健康的关系,所以他们可以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有没有不一样的,更多的方式去处理他们的不一样。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式,来处理不一致。在某些时候可以快刀斩乱麻,用一句话把这个问题怼回去,可是另外一些时候,也许可以试着聊的更多一点。


比如说两个人都听听对方的想法,保留自己不同的那个部分,这样就会创造一个更对等的关系,一个对方的空间。它的规则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它们都需要被听到。


我想时不时地做一点这样的讨论,对于保持一段关系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老师,他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咨询师,预约咨询的人,已经排到了一年以后,他在认知行为、系统家庭治疗两个领域有深厚的经验积累。


他善于通过经典的案例,带学员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转换视角找到解决沟通难题的关键点。


有书君推荐大家报名有书课堂上新课程:“沟通,全是套路!”与“语言的魅力,好好说‘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