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谈天论地——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的思考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1

本文谈一下中国古代哲学三种天人关系,即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相应的思考。天人关系,也是现实与彼岸,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终极性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关心的重点不同,哲学思想也就不同。对天(大自然)的关心就是道家,对人的关心就是儒家,对天人都不关心,就是佛家。

中国古哲为什么会关注天人关系?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价值和意义,人在宇宙当中的地位问题。

那么,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意义?

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

我们说一个东西它有没有价值,就在于这个东西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满足我的需要了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有价值。

价值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系范畴。就是说一个价值的构成是主客的关系,需要被需要的关系。

比如一支钢笔,有没有它的存在意义,在于能否满足我的需要,在于多大程度能满足主体,程度高价值越大,程度低价值也低。

价值的体现也与时空有关。比如一瓶水,你平时没感觉到它的价值,但当你荒漠落难之时,没有它你可能就没法活,这时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了,为什么旅游时在高山上买水价格是平时的几倍,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随着这个主体与环境变化,价值会体现出差异性。主体不同,价值的意义就不一样。

比如,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时候相应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穷人,解决吃穿住行,可能就是他最大的需要,解决了这个需求,然后还有社会交往,尊重,爱,自我实现等需求需要满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当然现实中的实际需求是交叉在一起的,并没有如此的界线分明,你比如对于一些人,他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

总体来说,价值和意义,就是主体满足客体需要的程度。因为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所以价值动态发展,会因时空而变。也就是说,一种价值在这个时空里有意义,但在另一个的时空,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我写的这篇文章,谈天论地,就是要讨论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普遍性与终极性的问题。

我们怎么去看人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关系,就是你怎么样去看待你的人生,你的价值,你的生活。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从宏观角度来看,天人感应不应该把它单独分出来,它可能有更多的神学色彩。

我们说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天人合一应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流思想。很多西方人也只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唯一的有哲学思想。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生态危机,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一,天人相分

天人相分,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有不同的职分的,就是天有天负责的地方,人有人的职能范围。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观点在论述社会管理时,使用大量的例子以比复自然。认为合理的社会秩序,可以利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

这个天人相分观点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荀子。荀子的哲学思想带分析哲学的火花,荀子哲学起点就是性恶论。强调性恶,就要靠规则法律来约束规范人,这就会偏向法家,后来的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强调性善就是德治,强调性恶就是法制。

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构成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核心部分。

《荀子·礼论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由阴阳之气交合而生。这从起源上就排除了宗教产生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事物之间根据不同的属性,有的不会动,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一直到人,强调这几者的自由度和能动性的差别。

把这种差别转移到人类社会上,社会就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制度与行为规范,其实这是一种类比思维。

那么,这里的不同等级之间的这种规范界限是什么呢?

强调不同等级之间通过礼乐来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森严,每一等级的人应该穿什么衣服坐什么车,都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同阶级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这会导致一种社会关系的紧张。

那如何消解或缓解这种紧张的矛盾关系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礼乐来来调剂,来欣赏,来缓和这种不同等级之间的一个关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有它变化的一个规律。这种规律性客观性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说,天和人是有区分与区别的,“大夫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他的观点,就是总结认识探索自然的规律,以便为我所用。当然,这个思想比较接近唯物主义。这就是荀子的一个天人相分的思想。

二,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人是天地之灵,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始祖。人在天地间,在大自然中生存,因此天和人就会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这是天人感应的基本观点。

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哲学依据。

他第一个观念是君权神授。所以儒家的天人观念,更多的是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不具备哲学的意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天子(皇帝老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谓天命所归;而天下就要归天子管辖。

古代制造文字的人是这样说的,三划而中间连着一竖的,这个字就是读“王”,因为三划就代表着“天地人”三者,而能够把这三者都能结合起来的人,就是通晓其执掌方法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就是“王”!

总的来说是为“王”的来历和涵义作一个解释,来作为统治者统治的藉口,告诉民众,违反“王”的统治就是违背天意,要天下的人民安于被统治,要顺从天意,不要反抗天意,这是为汉武帝政治服务的,主要是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这不仅仅说是统治者受命于天,而且还论证了王权的合法性;同时,天也意味着作为你权力的一个监督者而存在,也就是说你要违反天道,天子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天人感应表现在人类社会和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就是说社会的治乱兴衰会影响到天道。

中国人写伟人传记,比如毛主席,一个伟大的人物要诞生了,于是就会出现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等等这类自然现象的描写,这就是一个天人感应的表现。一些常识性自然现象,水灾旱灾,董仲舒就会把这些现象和人世社会关联下去,得到得道或失道的联想,这就是天人感应。

比如说我们讲这个金木水火土,就是表现在社会的阶级等级不同,用自然界的类比来比应人类。

但这个逻辑有些问题,它违反异类不比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类之间不能类比,比如你不能看到动物与植物的生命状态,就说动物比植物高级,从而人比动物更高级,再从而推论出人与人(这地方违反了异类不比)之间也是有阶级层次的,一旦得出这个结论,就成了龙生龙,凤生凤,人一出生起点上就不平等了。

所以说,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当然汉武帝也觉得有问题,在当时的政府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但是作为统治者来说,还是乐意推广这个思想的,因为这可以增强王权的合法性。

当然社会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不公平不合理造成的,而不应该把它固化成某种永恒的规律。

那人应该如何顺应自然呢?

天有四时,人有四用,目见其形,耳听其声,口言其诚,心至其情,无不达。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从情感上来讲,天有冬夏,人就有。天有阴阳呢,人就有哀乐,天有度数呢,人有纪律。所以通过类比人是可以从上天找到一个根据,于是得出了人和天是同类。

中医发现人和天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比如人有风湿,雨天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疼,就是你的那些关节炎风湿病在天气干爽的时候疼痛比较轻,这种现象科学没法解释。

而董仲舒的解释是什么呢?

天老爷有阴阳之气,下雨天阴气激发,所以就会到比平时更疼;而晴天阳气旺盛,就不是那么疼了。董仲舒认为这是天人感应的现象,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比如上海梅雨季节,人就有这样一个感觉。

天人感应可以很好的应用在古代中医上,比如四时对于心肝脾肺肾的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

三,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是先有概念再到具体事物,而中国古代哲学是先有物,然后再有概念范畴。

先有范畴的哲学,认为本质是要高于现象,而且这个本质世界和现象是隔离开来的。而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是现象和本质之间是关联在一起的。

也就说我们的生活,跟我们所强调的那个理想世界是密切联系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换句话说,中国人并不需要宗教,中国古人认为那些真理性的东西,并不需要脱离我们的生活之外到彼岸世界去追寻。

实际上在世俗生活当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怎么样来实现呢?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是说要通过信仰,通过上帝追求那个彼岸世界才能够实现的;而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完成了你的社会关系的定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也是通过自然界的等级关系推导出来的),把你的这个角色充分履行了,这就是价值和意义。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道家和儒家偏重有所不同。

道家偏重于天的部分,儒家偏重于人的部分。

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味着,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西方近现代现象学以及存在义哲学有这样一种倾向。

西方古代像柏拉图,遵循的是先有概念后有本质,本质在逻辑上要先于现象世界。后来,奥古斯丁(古罗马)在《上帝之城》,论述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先有概念范畴再有现象界的哲学观念。

概念范畴,比较稳定,这样就有了本质产生现象这样的一种观念。

现象是什么?

现象是不稳定的,生活中,各类现象,乱花迷人眼,它总是迷惑着众生。所以很多哲学家就认为我们现实生活是虚幻的,趋于变化的,那现象之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西方哲人说,我们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投射。这说明理念世界和俗世世界,天和人是相分离的。

就是有这样一个哲学思想做支撑,这类哲学观点认为本质和现象是分离的,现象是对本质的一个遮蔽。撇开现象界的生活,来回归到本质。

所以你看基督教佛教就说人为什么要出家?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追求生命的本质,就是要脱离现象世界的生活。这样你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你才能成佛。见性成佛,达到那样一个纯粹状态。

这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割裂。

中国哲学觉得没有必要去追求那种本质性的永恒性,认为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没必要放弃俗世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你去生活,生活本身就带有永恒性的价值,所以叫“极高明而道中庸”,其实就是一种一元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相分的观念,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世界,我们利用它改造它,所以我们就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而对自然的伤害并不关乎人类本身,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一个发展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道家来说,这个天就是大自然。

道法自然,你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不要破坏它,否则,你会遭到惩罚,然后,从大自然的这个特点,再引伸到社会交往,如何做人,主要思想是顺其自然,尽其天性,达观逍遥。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儒家来说,这个天就是伦理意义的天。

儒家对于人生所秉持的态度是积极的入世态度。这和我上面说的佛家是不一样的,真正的佛家必须要出世出家的。在儒家看来,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社会伦理的高度统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认为,人心就是人性,而人心是人性善的一个先验性的根源。它是一个先验性的命题,所谓先验性,就是不容质疑和讨论的逻辑起点。

当然,从逻辑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是没办法得到证明,你无法证实或是证伪的。也就是人心善恶的问题,这个假定不太好说。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同时存在大量的善恶相反的现象。

当然尼采说,人非善恶,未来的哲学一定要超越善恶,建立一种人类新型的哲学。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

这是孟子谈到一个人性的一个根源,知其性,你就能知天。

《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也就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这是儒家心目中的天人合一。

其实,道家和儒家都代表了天人合一,只是表达的方式或专注的路径有点不同。就是道家是一个从上往下的路线,而儒家是从下到上的路线。

理论上来讲,天人合一是有可能的。当我们说到天人合一,并不是说人自然而然的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而是说,我们要意识到天人合一的理想是可以追求与实现的,另外就是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功夫修炼才能达到。

对于入世的哲学,要从下往上来达到与天人合一,是可能的。

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

儒家的天人合一,更关注于现实理想,始终是要落实在社会伦理的政治层面的。天人合一既有理论上的一个可能性,但更多的是强调作为人来讲,你一定要积极地入世。通过积极有为的这样一个有所作为,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

他当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一个状态,而不是说一个人的成就,而是说通过建立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其实现理论主要看人和,这是和社会伦理制度层面是关联在一起的。

而道家恰恰相反,道家的天人合一讲的只能是自然之天,自然。

老庄认为,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就使得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而儒家的礼乐制度恰恰是妨碍了天人合一。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所谓的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状态。

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就是要尊重,遵循大自然的智慧。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是人性的一个先验性的根源。天和人同出一源,地位是相等的。

道家和儒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其实是殊途同归,只是侧重点不同,一个在于自然,一个在于社会。

佛家对天人的理解,就是空。万事寂灭、空静虚无也不是麻木,也不是精神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如果你的心灵虚静,摆脱那些社会制度礼俗,那个光明就呈现啦。

那么怎么样来达到天人合一呢?

儒家以仁,道家以无,佛家以空。

我个人是很向往天人合一的这种理想的,实际上,这也并非遥不可及。不过,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杂事繁多,心理压抑,无法纯粹,也许我们只能采取平衡,在局部或部分做到天人合一就很不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