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之道|【静】篇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1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静】者清静、静虑吾身心之谓也!

行者若然修炼有果,须从【静】中得来。

《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常言道“心静神安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即是对【静】之巨大作用的最好解释。

古之圣人贤哲都是以【静】来确立做人的标准和生命枢纽。也就是人的大中心呀!

圣人贤哲们倡导和践行【静】,并不是以求得静来说静。而是为了达到至善之境所提出的要求!

行者一旦习静达到了【至善之境】,则世间之名闻利养、毁誉称颂均不能够扰动你的心,不用特意追求静而自然静了。

今天那些为了达到静并刻意追求静的行者,没有得到真传。都说:“紧紧锁住'心'这个顽皮的猿猴,并且牢牢拴住'意'这匹脱缰的野马。”

这种有追求有目标的有为入静之法,是极难控制的。一旦控制不住,就说这颗心到底是没有办法静下来!

那些求静者也不想想,这静不下来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修为“致良知”的过错!一但达到“致良知”则清楚明白静之要义了。

明则见到天下所有事物的理,都有他内在产生的原因,一毫自我的私意都参杂不得。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止】才能有定的产生。一旦达致【定】,【静】也就在其中了,也只有【静】下来以后,才能【安身立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若外忘功名利禄则身体就健康,内忘诸般思虑即心安神宁了!

人们都说:身安便是福。

养真子说:心安即是道。

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说:

“我的心常常无法安宁,乞求师父助我安心。”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

“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好。”

慧可回答:

“我四下寻找心,却怎么也无法找到。”

达摩祖师说:

“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慧可如醍醐灌顶般回答:

“我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在寻求心安与解脱,可心却难以了了。那小小的心儿苦苦寻觅,胡思乱想最终却什么都没有。”

行者若然通达明了世间万物、以及杂念妄想原本空无时,也即是对佛之真谛【明心见性】的觉悟!这才是真正得道。

告子(一名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以能言善辩著称。)所说的不动心,是指得不到的就不要去强求,并将之遗弃,以求达到静心之目的,并未知晓静之真谛!

后世那些着相修行的人,皆属告子一类。那些没有真正得道的人,哪里知晓其中的谬误呢?


白鬓老人说:

人若能做到内忘诸般思虑,外忘名闻利养。其达致虚极静笃的功夫,就不用说了。

如果思虑没有除却,名利也没有断掉。纵有一时片刻之静,又岂能长久?

为静而静与自然致静,看破与执着。毫厘之分,却有天壤之别。


覚明居士:

圣贤皆从宁静出,仓颉造静义理丰;

左旁代色青蓝绿,右争表义变化中;

三者平衡静为要,惟静性圆理慧聪;

人生而静天之性,中正仁义日用功;

极者吾人大中是,主静非以静者充;

为达至善故荐举,万物无扰自静空;

今人求静真传少,意马猿心拴锁壅;

拴锁不住因何在?格物致知未践究;

致知明得天下理,停停当当绝私恭;

知止尔后定随至,定静持久享安宫;

后世着相践行者,告子之流与道疏;

是非曲直高下甚,纵静片时焉恒终?

思虑名利两皆忘,怡然静安德道通;

达摩慧可印心妙,菩提萨埵真如拥!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二十天 覚 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