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女九寒,有“内寒”,易短命!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10-02


一、“寒”从哪里来?

寒邪为病有内外之分。

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中生,主要是指心、脾、肾的阳气衰微,多伴有虚证表现,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手足冰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气短乏力等。外寒指寒邪外袭,是由于外界寒气侵犯机体,导致体内寒气聚集,如常吃冷饮、常吹空调、冲凉水澡等。

二、寒为万病之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常常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殊不知,这种情况八成都是寒邪在作祟。

中医认为:寒为万病之源,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一旦寒邪入体,就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疾病,比如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都与寒气有关!

三、一分钟体寒自测

根据体寒的症状表现及危害程度,可分为四个级别,分别用蓝色(轻度)、黄色(中度)、橙色(重度)、红色(极重度)表示:

四、艾灸,祛寒第一良方

《黄帝内经》中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意思是,阳气亏虚,阴寒就会内盛,机体就会失于温煦,进而造成内寒。而艾草是“纯阳之品”,《本草从新》称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由此,以之为原料的艾灸成了自古以来最古朴、最自然、最有效的祛寒良方——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刺激穴位,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祛寒之目的,尤其适合阳虚、气虚的女性使用。

那么,哪些穴位需要通过艾灸来祛寒呢?

1、大椎穴

原理:大椎穴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是治疗寒凉疾病的首选穴位。寒邪入侵大椎穴,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2、膻中穴

原理:膻中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艾灸膻中穴能调养气血、温补心脉、解阴乘阳位之疾。寒邪入侵膻中穴,易引起乳腺肿痛、乳腺导管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3、神阙穴

原理: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因此有“灸神阙穴暖全身”之说。寒邪入侵神阙穴,便聚集在盆腔,进而引起各种妇科疾病,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4、命门穴

原理: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命门穴是督脉的要穴,是人体重要的长寿大穴。艾灸命门穴,可以调节督脉和膀胱经的精气,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祛除寒毒,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寒邪入侵命门穴,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

5、足三里穴

原理:足三里是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对人体各大系统疾病都有重要调节作用。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指的是艾灸足三里后,皮肤起水疱流水,可以及时把寒湿祛除,“常不干”由此而来。寒邪入侵足三里,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五、小贴士】日常祛寒好方法

1、抗风

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因此女性穿衣切不可贪“薄露透”,尤其颈背和腰腹属身之重地,更须保暖。

2、晒太阳

人的背部从头到脚,是人体最长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乃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直接晒后背,排寒效果奇佳。(在前几天的微信中,小编特别提到:晒太阳是“长寿之乡”如皋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哦。)

3、多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现代人出门坐车、上班久坐、周末宅家,运动缺乏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内脏功能相应减弱,寒从内生。

4、按摩

经常按摩小腹、耳朵、双腿,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寒目的。

5、喝姜茶

姜乃助阳之品,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可将之切丝熬煮,取水饮用。(与祛寒补血的黑糖一起熬煮效果更好哦。)

6、热水泡脚

寒从脚下起,热水泡脚可活血祛寒,在水里面加点儿料(如艾叶、防风、生姜)或直接煮水泡脚,效果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