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为什么要将游侠赶尽杀绝?

 夏之民 2017-10-02

谢谢邀请!自古以来,有句家喻户晓的民谚“宁为太平鸡犬,不为乱世百姓”。向往和平安宁的平静生活是人们的共同期盼。乱世中的百姓命如草芥自不必说,即便能苟活着也甚是艰难。普通百姓只求安宁祥和,没有刀兵之灾以及能三餐温饱 ,并无其他过高奢望。然而,对那些胆子大,性气高,喜欢冒险的豪侠之辈来说则正好相反。所谓“乱世出英雄”,“浑水好摸鱼” 。越是动荡不安、遍地兵燹的乱世,那些敢于刀头舔血、乱中取利的豪杰人物反而越有出头的机会。假若一个人天性心雄胆大,有勇有谋,任侠仗义,喜欢打抱不平,却偏偏生逢所谓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他反而没有机会出人头地。抑或是终身沦落蓬蒿中,与贩夫走卒、流氓青皮为伍。

司马迁在其震古烁今的历史巨著《史记》中花费不少篇幅与笔墨记录了一位豪侠人物郭解的生平事迹。郭解既非建功立业的王侯将相,也非著书立说的文人墨客,更不是富甲天下的大土豪。用今天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头头,一个游走在正邪之间的狠角色。太史公司马迁为这样一位极具草根色彩的江湖人物树碑立传,且秉持中立态度,既不讳言也不伪饰,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与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的。

郭解,西汉武帝时代之人。他和司马迁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从司马迁对他的了解程度来看,两人或许有过接触。司马迁疑似认识江湖人物郭解,可见无官无职的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之大。《史记.游侠列传》中郭解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司马迁对郭解的生平事迹描写的细致入微,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可见太史公对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将没有职位的一介平民记入信史,太史公此举可谓史无前例且惊世骇俗。

郭解是轵城人。轵城大约在今天河南济源县东南的轵城镇一带。巧合的是,历史上另一位比郭解更早,更享鼎鼎大名的刺客聂政也是轵城人。 轵城是个民风剽悍,好勇尚武的地方。郭解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相士,父亲则是个“惹事不嫌大”的猛男 。郭父喜欢行侠仗义,勇于打抱不平,对不平事、不平人出手狠辣,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这样的人在地方官的眼里无疑是个影响稳定的“刺头”。果然,在汉文帝执政时期,郭解的爹被地方官罗织罪状以扰乱治安为由诛杀。

郭解继承了他爹的强悍基因,自幼就胆子奇大,调皮顽劣,且力大善于搏击,乡人畏之如虎。

《史记·游侠传》中记载,郭解身材矮小,貌不惊人 。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是常人眼里的豪杰人物形象。相貌平平常常的郭解做起事来可一点也不平常。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快意恩仇、恩怨必报的狠角。 属于那种一言不合,就敢拔刀相向,为朋友义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烈血性汉子。当然,作奸犯科的事他也没少干。他包庇窝藏身负命案的凶徒、抢劫他人财物、私铸铜钱、手头羞涩时甚至干些盗墓掘坟“摸金校尉”的勾当。 然而,他为人又很仗义,朋友有难,他慷慨相助,出钱出力,绝无二话。为友人复仇,他甚至不惜以命相博;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他敢于挥刃直取仇人首级 。众人畏其悍勇,竟瑟缩不敢向前······这样的事例多到数不胜数。郭解的大名举国皆知,人们佩服他心雄胆大、有仁有义,许多人都投到了他的门下。

后来,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他都有所耳闻。

按说,郭解所犯的事早够得上砍脑袋之罪了。可郭解是个人精,做事精细,点滴不漏。二来他交游甚广,耳目众多,所以能手眼通天 。风声一紧,他不是一道烟逃得无影无踪,就是恰巧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运气奇佳, 所以屡次逃过了法律的惩处。

随着年纪渐长,郭解的性子也变得沉稳和善了许多,不像年轻时那么血气方刚,有仇必报了。他开始学会以德报怨,乐于做救贫济苦的善事,也很少严厉责怪他人的过失,也不再动辄替人出头了。郭大侠待人宽厚、乐善好施的名气不胫而走,聚集在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解虽不再亲自去手刃仇人、拳打恶棍,平时他只救人而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戾狠之气仍旧扎根于心,时不时因为一点小小的争端就血脉贲张、激愤不能自抑。

随着名气日盛,他自己不好亲自动手与人争斗,但乡里顽劣不法少年视他为偶像,以能为他做事为荣耀。这些恶少年们经常暗中替他刺杀仇家,却从不让他本人知道。

凭心而论,郭解这类江湖闻名的人物,大多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恶棍。人在江湖厮混,不讲“义”字,是混不了多久的。郭解狠则狠矣,然而,却义字当头,亦正亦邪。 否则,哪来那么大的威望与名声?哪有那么多人愿为他赴汤蹈火?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令郭解名声大噪、声誉鹊起。郭解的外甥与人喝酒,那人不胜酒力,郭解外甥非得强迫那人饮尽,二人为此起了争执。那汉子怒火攻心,拔刀将郭解外甥刺死后逃跑藏匿了起来。郭解派徒弟四下打听凶手下落 。他的势力确实很大,凶手眼看藏不住了,只好回去面见郭解,并将此事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详细告诉了他。得知真相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郭解对那人说:“你杀他没有错,都是我家孩子仗势欺人、无理取闹,换作我也会如此 。你走吧” !这事传开后,人们仰慕郭解明白是非,宽宏大量,不以势压人,甚至不惜得罪亲人 。于是他再次名噪天下,仰慕、追随他的人更是多似过江之鲫。人们都以不认识郭解为耻。

在当时,人们之间有了争讼、纠纷、仇怨,县令都断不了的事,只要郭解出面调停,无不迎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为人也越来越谦和忍让 。人们只要有求于他,他无不尽心尽力,尽量办好。实在办不到的,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对方满意。县官遇到难办的事也找他咨询,当地人只知有郭解而不知有县令 。他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史记》记载,前来投效他的人常常在郭家门前排上几十辆车驾等候。一些犯了法的人,只要郭解出面庇护,地方官也只能干瞪眼,徒唤奈何。

郭解强大的气场和无与伦比的号召、组织能力,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和担忧。刚好武帝在陕西兴平县修建茂陵,他下令全国凡家资在三百万以上的富豪都要迁到茂陵聚居。地方官乘机将郭解的大名也报了上去。郭解虽然活得风光、体面,却不是那种只知聚敛之辈,因此他的家财没那么多。然而,地方官对他颇为忌惮,极力主张将他家迁走,以拔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就在事情似乎已成定局、无可挽回之时,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郭解说话 。他对汉武帝说:“郭解家并不富裕,论家财他远远不够迁徙茂陵的资格”。武帝暗想“一个平头百姓却有能力让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替他说情,那他家里一定不会穷”。皇帝的话一言九鼎 。身为大将军的卫青也无法说服他 。郭解一家最终还是被强行迁往陕西兴平守茂陵去了。

临行前,轵城当地的大户们为给郭解摆酒送行,随便就凑了一千多万钱赠给郭解。无职无权的“屌丝”比当官的还排场风光,这确实是千百年来罕见的奇观。郭解家是被迫迁徙走了,可他留下来众多的徒子徒孙却愤愤不平,这些愤青一直暗中寻找机会,想为他讨个说法。

一天夜里,郭解的一位远房侄儿将那个一直力主将郭家迁走的小官一剑给刺死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官员家属上书告状,汉武帝下令缉拿郭解叔侄。幸好早有人通风报信,郭解将家属安排妥当后,再次踏上了亡命天涯的路途。

四处逃亡的日子苦不堪言。好在他名声在外,每到一地,只要报上姓名,就有仰慕他的人提供免费食宿,并为他寻觅避难之所。甚至还有守城官员因“误放”郭解而畏罪自杀。他就这样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了很久。后来,缉捕官兵还是循着蛛丝马迹抓住了他。

一代豪强郭解终于归案,并锒铛入狱。然而审了许久却始终无法定罪。因为能置郭解于死地的命案大多发生在皇帝大赦之前。所以他的案子一直拖着,久久无法定罪。正在办案官员一筹莫展之际,郭解的一个门徒突然将一位和他一直有隙的儒生杀死了,还割掉了那人的舌头。此事正好授人以柄 。审案官干脆将别人犯的命案一股脑全算在郭解头上。负责此案的大臣公孙弘对武帝说:“郭解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却以行侠仗义的权谋手段笼络、蛊惑百姓,为一点小事就伤生害命,这次的杀人事件他虽不知情,但性质却比他亲自杀人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恶劣 。应该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武帝深以为然,点头应准。

一生行走于黑白之间、胆大心细、豪气贯云、名动江湖的大侠郭解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催下场。

郭解这样的人,假如生逢乱世,或许也会成为大汉开国君臣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之时却有可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隐患。当然,他也有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光彩一面。类似郭解这样的游侠之辈,虽对社会秩序的平衡有一定破坏作用,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制约作用 。他们在官府势力不能触及的角落里行使着管理权和仲裁权,维护着较为公正的游戏规则。所以太史公认为不能全面抹杀他侠肝义胆的一面。然而,公孙弘不喜欢他,汉武帝更不会容忍他,儒家正统卫道士更不会允许他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蔑视官法。郭解这类豪侠的存在,影响了皇家至高无上的威权与秩序,他的某些作为更有违纲常伦理,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郭解等游侠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在于,他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强盛,祥和安宁的汉武帝时代 。也就是所谓太平盛世时代 。而这样的时代是不会容忍并造就他这样的江湖英雄的。与其说这是他个人命运使然,不如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笼罩之下个性突出之人的必然结果。



原创作品 仅供参考

插图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