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美学”的学与道

 瑞德阁楼 2017-10-02

现如今,“生活美学”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热词。“生活美学”不再是讲坛上的高头讲章,而是真正落实到国人的生活实践当中。无数从事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等行业乃至城市顶层设计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之中。这些“生活美学”同道,在民间被称为“生活美学家”,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播着“生活美学”。

早在2012年,笔者参与举办过一次主题为“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的国际美学会议,邀请了国际知名美学家史蒂芬·戴维斯、阿伦·卡尔松等,共同商讨“生活美学”这个全球美学最新前沿问题。这次会议的成果,就是后来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柯提斯·卡特共同主编的英文文集《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这本书被列入斯坦福哲学百科的“生活美学”词条当中,而且这个词条,恰恰是美学类新增的词条,“生活美学”成为最前沿的国际美学新生点。

中国的“生活美学”,恰恰回答了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本土的“美学”。

何谓“生活”?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

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的来源,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

所以,我们必须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这是由于,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那么,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究竟该如何呈现?

天气时移的“天之美”———鉴人貌态的“人之美”———地缘万物的“地之美”———饮馔品味的“食之美”———长物闲赏的“物之美”———幽居雅集的“居之美”——山水悠游的“游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养气的“德之美”——天命修道的“性之美”,通过天、人、地、食、物、居、游、文、德、性这十个方面,可以深描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如何将那些曾经短暂失去的“活着的”传统找回来,这需要我们将双脚扎根于正在做的工作中,因为“生活美学”最要回归生活当中。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生活”,但美好生活却可以分为:“好的生活”与“美的生活”。好的生活乃是构成美的生活之现实基础,而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之理想升华。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不只是西方的“感”学(感性之学),更是本土的“觉”学(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要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反过来说,幸福就是一个美学问题。

质言之,“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

当代人既需要全球的“生活美学”,又需要审美的“中国生活”。“生活美学”本生根于华夏,当“生活美学”来回应何种美好生活值得追求的时候,美学无疑便具有了形而上学之价值,这就是我们追寻“审美形而上学”之本真意义所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