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故事系列【49】——捡黄豆

 默灵馆 2017-10-02
  “中秋中秋,黄豆就要收。不收就要下地狱!”

  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总能听到这句顺口溜。这是我们村里的民间诗人阿锡爺(叔叔的方言)脱口而出的。他可讲不了普通话,用家乡的土话说出来还真押韵,也符合时令的实际。黄豆到了中秋节前后就陆续成熟了,如果不及时收获,豆粒就要蹦出来掉在地里烂掉或发芽长出豆苗,等于是“下地狱”了。当年,我们生产队为了社员过年能有豆腐吃,每年的春季,黄豆都是要见缝插针播种的,除了所有的田埂全部种上,茶园里、山塝上也要种的。黄豆的管理很简单,不用下肥。它的根部有一种固氮根瘤菌还能“生产”氮肥。田埂上的豆苗长到一尺来高,我记得耘第三遍田时,捧一些烂污泥将豆苗围起来、抹成一只倒盖的蓝边碗模样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用烂污泥捂住豆苗下面四周,一是不让杂草长出来;二是为豆苗起着保湿作用。这项农活,我们村的土话叫“打八”(方言读音)。意思是给豆苗做个健康生长的好位置(好环境),也省去锄草了。茶园、山塝上的豆苗是需要锄草的,一般锄一遍就行了。

  到了中秋收获季节,生产队就根据路途远近定出拔豆的工分值:远的地方拔100斤记工6分,近的地方是工4分。社员们不仅要把黄豆挑到晒谷场,还要把它们捆绑成捆,一捆一捆地晾挂在生产队临时搭建起来的竹蒿或木蒿上。挣这种工分也是辛苦的,但感觉比酷暑“双抢”割稻子轻松多了。大概晾晒个把星期,要趁天晴有日头抓紧“打豆”。打豆,就是把晾晒的豆捆收下来,放在晒谷场的水泥地上,然后用用连枷(一种农具)把黄豆粒“打”出来。这也是包工的,打出100斤黄豆粒能得5分工。

  拔豆、打豆,因为是包工,社员们就要赶速度凭快多拔多打;所以,在拔豆的过程中就有遗漏,在打豆时就有一些黄豆粒飞出水泥晒谷滩外面。这些遗漏就成了我们小孩们检漏的宝贝了。

  捡黄豆的日子,时间总是不够用;心里总是喜乐喜乐的!清晨,天还是蒙蒙亮。奶奶就叫醒我了。我一咕噜爬起来就拎着书包袋(奶奶缝的黑布袋)迅速将两本脏兮兮、破不拉几书本(语文、数学课本)倒在床上就出门了,直奔种黄豆最多的“萝卜园”(地名),捡到太阳升起一丈来高时,书包也被黄豆们(主要是豆荚)鼓得丰满起来了。我虽依依不舍,但却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囫囵吞枣个早饭就上学去了。放晚学后,又去捡。到了十月一国庆节,学校放假三天,那可是我们捡黄豆的丰收节日。我们不仅要在自己村庄捡,还可以到外村去捡了。当时的心情真是感激不尽啊!我们几个小屁孩放学路上议论着:毛主席就是伟大!他老人家真是太神奇了!他咋就知道我们太需要这个国庆节假日来捡黄豆呢?真真切切、发自内心地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给了我们幸福的国庆节假!

  小时候,捡黄豆那几年,好的有个国庆节,使我每年都能捡到10来斤吧。这对我们家尤其是对于我爷爷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要知道,当年队里分给大家的,每人还不到10斤,干旱欠收的年份还分不到5斤。记得我家不知什么年代买来的两只古老的“五斗㼟”(家乡方言读音,类似陶罐)是用来装黄豆的。丰收年,两只都能装满;欠收年,只用一只就够了;平常年,还有一㼟半。

  爷爷上了年纪(其实也只刚过了60岁)体弱多病,什么心脏病呀,气管炎啦,胃病啰,再加上牙齿不好,喜欢吃点豆腐。用钱买吧,囊中羞涩得空空如也。只能用黄豆换几块打打牙祭、尝尝味道。当年豆腐坊只有大队部的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的)一家。我上五年级就到大队部的完小读了,早去晚归。三不两天,爷爷就用半碗黄豆,叫我换几块豆腐回来。大都是换锄盘豆腐(也叫豆腐片,就是硬豆腐),有时要换水豆腐。记得当年端午、中秋节到了,还换一串豆腐角和十来块豆腐干。我还记得,每次换豆腐回到家门口,就看到爷爷靠在灶下(厨房)门口笑眯眯地等我了。他接过我的瓷缸,总是用手指按按豆腐,嘴里总是嘟嘟囔囔的说:比我当年自己开的豆腐店差多了……这日子过得连吃块豆腐都不容易了……以前自己家开豆腐店,豆腐都吃孬了(方言,意思是吃腻了)。

  放寒假那天早上,我起床后问爷爷:“阿朝,我明天就放寒假了,不进学校了。今天多换点豆腐吧?留着多吃几天。”爷爷轻轻地答应着。放学回来,我看到爷爷坐在邻居家门口晒太阳,头深深地低着。我走近叫他:“阿朝,豆腐换回来了,今天换了21块呢。”爷爷半天才抬起头来,似乎已经没有气力笑了。当晚,爷爷只吃了一块豆腐一口饭便上床睡了,下半夜不断呻吟着,呻吟到天亮就只有微弱的出气了,熬到九点十七分就断气了,眼睛里还有眼泪。

  默灵写于2017年10月1日国庆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