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惹炮轰,《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

 培训班背包 2017-10-02

       这两天,网上又出现一波关于小学生该不该学《弟子规》的争论,炮轰者甚至引用鲁迅“救救孩子”的名言。这一波争论的肇因是:小学开学后不久,有家长发现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弟子规》占的比重非常高。

       最近十多年来,《弟子规》在小学和不少企业中大热。在中国图书网上用“弟子规”做关键字检索特价书,得到的结果有270种。近年围绕《弟子规》的争论似乎就没有断过。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全书360句、1080个字的内容是耶非耶?


清后期风行于世

       关于《弟子规》的历史沿革,学术界研究得非常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弟子规:故事·配图》一书指出:

(《弟子规:故事·配图》)


    《弟子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一种,相对于更为著名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的生成年代晚了很多。《弟子规》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清朝的李毓秀,这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山西秀才,没有功名,在学术上也没有特别的著述成就,所以关于他并没有很丰富的资料以资考证,根据臆测,大约可以估计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教书,为此自编了这样一种教材。

      在当时,蒙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来自官方的约束很少,学校、师资、教材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情形至少导致了关于蒙学教育的两个结果:一是民间的蒙学各行其是,二是能够流行不衰的教材教法可以说是真正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第一个结果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书一方面因为辗转抄录而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修订而漫无标准;一方面在浩渺的古籍中被视为村俗鄙俚、无关紧要的杂书,同时又不断有好事的塾师在实践中根据己意加以修订补充。而这一切嬗变的过程又都因为所发生的时空分散和参与者地位的卑微而变得无从考究。

      现存的《弟子规》一般题名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这个贾存仁何许人也就更不得而知,甚至其名字也有写作“贾有仁”的。还有的版本后面附有“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的十六句五言韵语,内容和形式都很像佛家的偈子,与正文极不般配。这样的书如果依照正规目录学的要求去考证其作者和版本流传,不是完全不能做到,而是没有很大的意义,故而学者也少有介入其事的。

(《清史稿》)


        在清代后期,《弟子规》的影响力不小,许多地方政府把它列为私塾和义学的童蒙必读书。清人周保璋在《童蒙记诵编》中说:“近李氏《弟子规》咸行,而此书(指《三字经》)几废。”并且,《弟子规》的教授对象不限于儿童,还包括乡民。《清史稿·劳乃宣传》记载:“劳乃宣……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

文革时遭批判

       到上世纪70年代,在“批林批孔”的大背景下,一切与孔孟之道有关的书籍都被横扫,《弟子规》也不例外。

       例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刊发的一篇题为《〈弟子规〉批注》的文章指出:

       妄图用一整套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清规戒律毒害青少年,扑灭他们的革命热情,阻止他们“犯上作乱”,使他们成为孔孟之道的卫道士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孝子纯臣”,达到“克己复礼”,巩固其反动统治的目的。

此文还说:

       在这种反动孔孟之道的清规戒律下,青少年们青春的活力被扼杀,朝气蓬勃的性格被压抑,勇敢向上的革命精神被扑灭,结果只剩下了暮气、死样,变成了身穿长袍大褂,脚蹬厚底高靴,迈着四方步,含着孔孟经,摇头晃脑,老气横秋,虚虚伪伪,神神经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而这样的人,就正是反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因为他们可以不必担心这样的人“犯上作乱”,起来造反。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人。

       好在,这种大批判的时代已经过去,今人对《弟子规》的讨论理应更为平心静气。

论者各执一词

       关于《弟子规》的正反两方观点,网上很多。简而言之,正方观点认为,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应当弘扬传统文化中教人待人接物的基本行为规范。例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弟子规》一书认为,此书详细地说明了弟子(学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传授了如何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方法,传授了如何与人交往,行善事、走正路的思想。

(百善孝为先——孝子图剪纸)


       反方观点认为,此书大量内容与时代脱节,封建糟粕颇多,文字也颇粗糙。学校往往采取一股脑儿“填鸭”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全盘接受。一味强调温良恭俭让,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形成奴性,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未来在社会上与人竞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庸持平的观点认为,可以批判地读,关键在于方式、方法。例如,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的前言指出:

       传统经典诵读的关键在于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实用主义的观点则是,学校里教的东西未必能把学生教好,也未必能把学生教坏,关键还是课堂以外的社会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学到脱离实际的糟粕,进入现实生活后自然被击得粉碎。


       说好也罢,说坏也罢,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真心诚意把《弟子规》学得入脑、入心的孩子,放到社会上很可能吃亏。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2010年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放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当然,钱教授的逻辑是,我们要讲传统优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于此。

      是啊,说一千道一万,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吃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