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画记》导航:介绍中国所有类书资料

 江淮风情 2017-10-02
《历代名画记》这本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第一部完整的,亦具有当时“”的,在中国绘画史学的中,是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

  名书简介作者:

  类型:绘画通史

  成书: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背景搜索


张彦远

  古人,有两种,一是虽然贫寒,但依靠的发奋用功,终于有成;二是凭借着的深厚积累和,加上自己的勤勉用心,由此获得了新的。《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就属于后一种。

  张彦远(815-875年),字爱宾,河东(今永济县)人,曾官至。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且以翰墨为风雅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官至,他们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都雅好。对张彦远产生直接影响的,则主要是他的张弘靖和张文规。

  张弘靖学人书法,不拘泥于,多有心得。他初从入手,后改学,再改学,“书体三变,为时所称”。他继承了张氏祖上收藏历代书法名画的,将所得,除了养家、施舍之外,其余均用于购求。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一度使家中的收藏得以与皇家内府,以致连也不免眼红。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宪宗居然下诏索要张家收藏的名画法书。张弘靖慑于,哪里还敢违抗?只得将书画中的一一进献。到了张彦远懂事的时候,家藏已经在各种名义的“进奉”和历次战乱中散失,“传家所有”,已是“十无一二”了。张彦远的父亲张文规,官至、管州观察使,张彦远从小受到影响,在方面很有长进,擅长,尤其喜做八分书。尽管他自己说“自幼及长,习熟知见,竟不能学一字”,但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落笔不愧作者”,可见是具有相当功力的。

  


历代名画1

  优越的给张彦远创造了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但他认为不能在上有所,为此曾“夙夜自责”,甚至引为“终身之痛”。所幸的是,家藏书画虽已“十无一二”,但鉴赏收藏的却不会随着这些的流散而消失。张彦远从小,在这方面学到了不少,,练就了一双“法眼”。他自称对于“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此时倒也不再要张家进献什么了,张彦远得以根据硕果仅存的,悉心研讨。他深刻地到,自古以来,名画法书流传虽多,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们的,因此也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战争、动乱的破坏,足以使大量珍贵书画毁于兵火之中;公家和私人尽管藏而宝之,却往往因不得其人而产生不辨好坏、不明真假的流弊;至于有些人假收藏之名,行“藩身”之实,以名家之画作为的手段,乃至成为一时风气,这就更值得后人了。所有这些,张彦远认为都会给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为此,他萌发了编写一本记述历代、作品的著作的想法。

  在《历代名画记》成书之前,已有不少、著作,但几乎没有一种能够为张彦远所满意。他对这些著作的意见,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浅薄粗陋,过于;二、疏漏遗脱,难以征信;三、偏颇,失之真实。尽管这其中可能存在着他对这些著作的某些,不过,就流传至今或在《历代名画记》中保存了部分片段的那些来看,张彦远的意见并非没有。不管怎么说,以往的画史、画评并不很高,过于简略,这是可以肯定的,这样,显然难以反映前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尤为张彦远所关注的是,对于二三百年之间的,无论描述发展历史,还是品特色,竟没有一本著作能够做到详细而准确地加以。因此,休说这与唐代绘画的大相径庭,就以收藏、的需要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

  正是在这样的下,张彦远出于“明乎所业”、“探于史传”的目的,根据,搜集了至的300余位画家的和,旁求错综,编次诠量,遂以“心目所鉴”,“撮诸评品”,终于在大中元年(847年),撰成《历代名画记》10卷。这一年,距盛极而衰的灭亡,正好还有50年。如果按照目前所推断的张彦远的来看,那时他仅仅三十余岁。此前,他又根据自己对发展状况的所得,“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编成汉魏至隋唐的书论汇编及著录历代法书流传情况的10卷,集中了不少他在中与有关的也已问世。这两种书,前者至今尚存,后者早已失传。

  内容精要


历代名画2

  张彦远对于《历代名画记》的是相当自许的。他将此书与作为提供给当时人鉴赏书画的一个,说: “有好事者得余二书,则之事毕矣。”但是,两书的不同,有别,表达的也不同。《法书要录》一书,完全是搜集前人所得和,他自己除了有一篇250余字的以外,没有丝毫的、。这大概是他认为前人在方面的经验已经足够提供,所以无需再多做阐发。《历代名画记》一书则不然,他虽然也引述了许多前人或时人的言论,但不过是“引述”而已,均出自于他个人的看法,在史料完备的下,“引述”往往只是作为引发议论的。全书共10卷,可分为3部分:1.对发展的评述与的阐述,即原书卷一全部与卷二前2节。2.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即原书卷二后3节与卷三。3.原书卷四至卷十,系370余名,始自,终于会昌元年(841年),大体按先后排列。或一人一传,或合传,有详有略,大略包括画家姓名、籍里、事迹、擅长、享年、著述、前人评论及作品著录,并有张彦远所列的品级及所做的。

  纵观全书,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在当时所能体现的全部方面。叙源流,论,谈师承的和,讲收藏装裱的,记各地寺观,著录历代流传的,最后又以多至7卷的篇幅,介绍各时期画家的经历、以及作品,并采用了的,针对前人已有的,发表自己的。可以这样说,张彦远在这两本关于的姊妹著作中,显然是针对当时在绘画创作和鉴识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将重点放在《历代名画记》方面的。

  专家点评


历代名画3

  为什么要有绘画? 今人当然难以理解先民们津津乐道的“河图”、“洛书”究竟与绘画的起源有什么。古人无从根据的考察和来绘画究竟怎样出现于人们的之中,于是只好借助,将绘画的与它们起来。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今人也无法否认的,那就是:无论怎样看待绘画的起源问题,它在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却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张彦远归结绘画的为: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明言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是绘画产生的;“穷神变、测幽微”则是绘画在表现自然万物时所具有的。从人为的来看,绘画当与匡时救世的具有相同的作用;从自然的来看,则与天地之间的相一致。这一观点,几乎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绘画只是一种用来养性怡情的玩物完全不同。

  张彦远认为绘画的怡情作用不是的、简单的,必须有所依托,才能体现出来。他在引述刘宋时画家的《论画》一文后说:“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一悦性情,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所谓“鉴戒贤愚”, 大概就是“成教化, 助人伦” 的一个具体方面了。“穷玄妙于意表”,显然是“神变”、“幽微”在绘画中的,也就是在中尽可能地传达的精髓所在。

  


历代名画4

  要强调绘画的“教化”,就不能不涉及内容。在这,最具。以前的,恰恰是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此后,随着、等的开拓和发展,其“教化”功能如何体现,就是一个了。前人主张绘画应具有教化功能的如、等人,他们所处的,相对来说还比较狭窄,也比较单纯,所以尚未注意到因题材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作用。到了张彦远的时代,的发展已比较成熟,无论题材还是技法,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背景下,张彦远除了继续发挥前人提出的以外,就特别在如何使绘画具有“怡悦性情”的功能方面来加以阐发了。这也正是他对的一大贡献。

  张彦远在议论绘画时反复提到了崇尚自然的,这不仅与道家所的“法自然”思想有密切,也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但他的,又不完全依赖于“自然”。换言之,他并不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法自然”的,而是以一种积极的自叹来回应,从而反映“神变”,以合“天机”。在与之间,前者大概只能算是“自然”的,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后者才称得上是自然的主人。那么,怎样才算是积极的呢?在创作方面,他强调画家所画的东西必须与个人的相一致。在《论山水树石》一篇中,他出于对宗偃的山水画的喜爱,于是揣摩其创作的意图,进而想到要在真实的山水中去领会意境,由此提倡山水画的创作要能够做到“境与性会”。“境”是外在的,“性”是内含的,两者的又是相互的,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这样的创作方才具有“怡悦性情”的。

  张彦远还谈到绘画的,强调“形似”必须依托于“气韵”才能,“敷彩”也只有在充分体现了“笔力”的下才具有。由此,形态、气韵、笔力、色彩,构成了创作中合理运用技法的全。

  


历代名画5

  在议论绘画的和时,张彦远也对书画同源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书画是否同源,这在时期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王微的中,就提出了“图画非止艺行”的,反驳了时人“以书巧为高”的偏见,并将曲、直、点、画等书法用笔,来比喻绘画中人物的、的部位,以及山峦丘壑之类。到了唐朝,由于皇帝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因此文人士大夫大都能书,名家。张彦远在这样的背景中来讨论绘画与书法的异同,显然来源于他对两者关系的深刻,体现出一种不为时流所左右的独立的。因此,他不仅根据历代著名画家笔法的来源,以证明书画艺术的“同体”,还从两者的艺术特色方面来指出绘画的独到之处,更为注重绘画的。例如,在谈到名、价时,他说:“书则为逡巡而成,画非岁月可就。”言下之意,显然是为了证明绘画的创作比书法更为艰难,从布局,到落笔起稿,到最后的着色敷彩,整个的前后衔接、统一协调,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所以他要强调“画之臻妙,亦犹于书”。

  在明辨画理的基础上,《历代名画记》又针对历代画家的,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相对、又能真实反映当时流行的的品评赏鉴标准。作为一家之言,所提出的标准难免受到个人的支配,但它作为上的一个突出,则不仅具有相当的,而且至今也还有一定的。

  张彦远提出的,以“自然者”等五个品第为主。“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中品之下以及其他,不再具体地分出。我们当然不必过分拘泥于张彦远的这一划分是否准确,因为这毕竟是他个人的,但探讨产生这一标准所依据的和,却很有必要。他以“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和当时崇尚自然的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之际,传统的思想受到冲击,江南文人风尚以旷达放浪为时髦,所以魏晋时候的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画中第一品。时期,社会纷乱,凋敝,儒佛道三家的融合多于分离,大多遁迹山野。就此而言,张彦远以“自然者”为画品中的第一等,与讲究“气韵生动”的谢赫有相同之处。张彦远超过的地方在于,他订立了一个新的,在每一个品第中都考虑到“六法”的。这样,无论置于何等品第的画家,人们所的是他们在中运用并体现“六法”时的、高低,而不会专注于其中某个的不同了。这种综合了绘画艺术各方面的表现来考虑的品第标准,当然比单一的标准要、得多。

  


张彦远像

  张彦远又是在严格的正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以见多识广而自许。对于流行一时的风气,他并不完全赞同。他虽然崇尚自然,但审美意趣又是以为最高的。当有些在技法方面突破了而独创一格时,他往往只是谨慎地加以许可。对那些脱离传统较多的画家,又还表示出些许的不满。如的王洽,癫狂,善画,兴来之时,往往以头髻蘸墨作画,一时名声很大。但张彦远对他的画却并不很,觉得他的画没有什么稀奇的。如此看来,张彦远崇尚的自然,是有一定尺度的,随性写境固然重要,但还应当遵循绘画的自身,体现绘画的。

  在张彦远以前,已经有不少人根据他们对的程度和水平,提出了各自的标准,但张彦远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个新的。这当然不是说前人的品评一无是处,否则张彦远不会在自己的著作中继续引用那些,而是说明,不同的时代风气和不同的,刻意产生不同的。这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接受与被接受的两者之间各自有所选择的,也是时代风气对于可以产生直接而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具体反映。

  近代学者余绍宋, 编写过一部,对前人的书画史论著作给了较为的研究, 结果是对绝大部分著作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意见, 惟有对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个。他不仅列出了此书的种种优点,更揭示了此书在上的重要地位,言辞之间, 大有将它作为之“《史记》”的意思。这并不奇怪, 因为《历代名画记》一书, 值得这样推崇。它并非仅仅局限于记载“历代”的“名画”,而是上第一部有系统的绘画通史。张彦远以其独有的真见灼识,在上至, 下迄晚唐的整个, 向展现了中国宏大而广博的天地,其之丰富,令人。所以,完全有理由这么说,若想和掌握早期中国传统绘画的和,《历代名画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妙语佳句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一悦性情,若非究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于天机?

  书则为逡巡而成,画非岁月可就。

  相关词条;;;

  相关资料《书法要录》;《》;《名画猎精》

  词条分类张彦远;丹青;绘画;中华名书;传世经典文学

  相关链接http://www./longchengsanjin/2008-03/06/content_3437659.htm

  http://www./artx/renwu/5552.html

  http://www./hedongming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1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三国史籍盘点 展开收起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红色猫咪创建,送你一个阿狸、c老雕齐网互联、红儿、梁瑾瑜、joe0907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