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的血液和血型

 中单元东户 2017-10-03

人体血液是一种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流动。血液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及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其主要成分有无机盐、氧、激素、抗体、酶、细胞代谢物等,具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人体的健康信息都在血液中储存着,通过验血可以查出很多疾病。

人体血液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

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正常情况下,血浆呈淡黄色,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呈白色。由于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为血小板的30~50倍,白细胞的近千倍,所以血液显示了红细胞群的红色。

那么,为什么红细胞是红色的呢?原来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带有血红素,血红素呈现红色。20世纪20年代,德国化学家汉斯▪费希尔历时8年,对血红素进行了研究,终于揭示了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原来血红素是一个具有原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其核心部位是由4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结合亚铁离子构成的。如果将血红素核心部位的亚铁离子置换成镁离子,红色的血红素就变成绿色的叶绿素。此项研究成果证明,亚铁离子在血红素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为阐明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费希尔也因此荣获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骨髓是造血的“基地”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成熟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例如白细胞的寿命为5~7天,血小板约为2周,红细胞平均约120天,届时这些细胞就会自然衰亡。如果发生出血、炎症等意外情况,也可导致成熟血细胞的破坏和丢失。上述原因均会造成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为保持外血循环成熟细胞的数量平衡,人体就需要不停地“生产”血细胞,骨髓就是造血的“基地”。在这块“基地”上,干细胞是造血的“种子”,干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是造血的“土壤”,造血微环境中微血管系统提供的维生素B12和叶酸以及各类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各种造血要素是造血的“养分”。正是有了这三个基本条件,骨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类新的成熟血细胞,并按各自比例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去。

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各种血细胞的源头,它生产后代血细胞的模式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性状与母代细胞完全相同的两个子代造血干细胞,其中,一个子代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衍生出后代血细胞,最后发育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另一个子代造血干细胞留作“造血种子”,保持静止状态,后期造血需要时再予以动用。这样,造血干细胞就可保持自我数量的恒定,我们称这种保护的特性为“自我复制”或“自我更新”。

2.基质细胞的关键作用

骨髓里的造血微环境中有多种基质细胞,其中的一类可彼此连接成“网状床垫”,可粘住造血干细胞,使它能够在“床垫”上汲取微血管所提供的造血要素,稳稳当当地将后代生产出来;另一类基质细胞则分泌出多种细胞因子,能够刺激和调控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由于造血干细胞生产后代血细胞经过一定阶段要分出多条“支线”,当这些后代血细胞发育进行到多条“支线”的“岔道口”时,这些细胞因子就引领它们分别向特定的“支线”继续分化增殖,最后趋于一种类型的成熟血细胞。例如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下,后代细胞向红细胞系方向发育成熟,最后生成红细胞等等。最后,这些发育成熟的血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可见,基质细胞在造血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人体的血液和血型

骨髓

血液的血型

血型是血液型别的标记。人类不同的个体之间其血细胞存在着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血型,如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等。我们平常所说的血型,指的是红细胞血型,它是由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施泰纳在190年提出的,是把人类的血液分为0型、A型、B型和AB型四大类。ABO血型的分布因种族不同会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0型的人最多,A型和B型次之,AB型最少。

1.ABO血型的核心基础

ABO血型形成的核心基础为A抗原和B抗原。二者均为在O抗原加上标记而形成。也就是说,有A标记物的为A抗原分子,有B标记物的为B抗原分子。或者两种标记物是由对应的转移酶“嫁接”上去的。因此,A型的人有A转移酶,B型的人有B转移酶,AB型的人既有A转移酶也有B转移酶,0型的人则两种转移酶都没有。

2.血型的遗传性

人的血型是具有遗传性的,它是由染色体中的基因所控制的,决定ABO血型的基因就位于9号染色体。

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于父亲,另一套来自于母亲。因此,血型相同的人,其基因型却不一定是一样的。例如,A血型的人其基因型有的是AA,有的是A0,也就是说两条染色体均带有活性的A转移酶基因,或者一条带一条不带;B血型的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其基因有的是BB,有的是B0。而AB型和0型人的基因型则都是一致的,分别为AB或00。由孟德尔定律可以知道,人的两条染色体各来自于其父母两条染色体中的一条。因此ABO血型的遗传模式是形成A、B、AB和0型血型的概率各为1/4。

3.血型的改变

从遗传学上来讲,人的血型应是终身不变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血型却能发生改变。例如有报道称,在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会发生ABO血型的改变,这是由特定的疾病引起的。再如,当因重大疾病而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如提供者的红细胞ABO血型与接受者不合,移植成功后,接受者的血型就变成为提供者的血型。

4.输血一定要注意血型相符

人体在失血过多或者严重贫血的情况下需要输血,但输血一定要注意血型的相符性。因为如果在血型不合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变形致使破碎溶解,最终生命受到威胁。这些病理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血型的人其红细胞上带有的抗原不同,血浆中也可能含有不同的抗体,二者相遇就会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红细胞被溶解。

人体的血液和血型

abo血型抗原

贫血

贫血是血液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它是由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到正常值以下而引起的。诊断是否贫血的依据通常是以1升血液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来确定,一般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或125克/升,女性低于100克/升或110克/升,孕妇低于100克/升或105克/升,均可诊断为贫血。

引起贫血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类:

1.红细胞过度被破坏

由于红细胞本身存在着缺陷,或血浆中致病因子的作用,导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当红细胞的损害远远超出骨髓代偿造血的能力时,就会发生贫血,在医学上被称为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感染,有的是遗传性疾病,有的是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

2.红细胞生成不足

引起此类贫血的原因很多,主要一是造血干细胞自身有缺陷,或者是因病毒感染、免疫性损伤、辐射及化学制剂毒害等外因而受损,均可造成造血功能低下;二是缺乏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缺铁性贫血。三是因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四是肿瘤细胞破坏、侵占造血微环境,引起贫血。

3.红细胞丢失过多

当人体急性大量出血时,如果红细胞过多地丢损,超过骨髓的造血能力,也可引发贫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