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写作第七十八讲:一个画面的二十种写法

 fuhaizhenren 2017-10-03


姚石之言


  有些写作的学习者和受训者常常会问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要写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常常会很无语。

  因为在此前的讲座中,就谈过了这个问题;但被问题得多了,觉得还是有必要深入的分析一下,试着从别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1.一个小问题的深度解答


  '我不知道要写什么?'

  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可以把它剖析为以下的几个“小小”问题:


  一是,是因为“看不见”,才写不出来吗?

  有些人对于写作素材的发现能力不足,不知道什么能够成为写作的对象。谓之不见。


  二是,是因为“写不出”才完成不了文章吗?

  有些写作者对于自我写作能力的不自信,隐约觉得自己hold不住的时候,就直接把想到的题目否定掉——从思考的面板上直接清空;直接放弃,导致写不出来。谓之不能。


  三是,是因为“不想写”才不去写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写作的学习者懒惰,不想动,拒绝行动,拒绝学习,拒绝对周边的世界进行思考和挖掘。谓之不想。


  于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挖掘出不见、不能、不想三个原因。

  如果是“不见”这个原因,可以参考第一讲《发现随处可见的美好》

  如果是“不想”这个原因,那么我也只能呵呵了。

  因为佛度有缘人,

  因为强扭的瓜不甜,

  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如何解决“不能”的这个问题。


  2.非理论性的解决问题


  要解决“不能”的问题,可以从心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完成。主观上的“不能”其实只是“不见”——不想看到、不去看到,不在此处讨论。而要从技术上来解决“不能”,其实就是要解决“开拓思维”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开拓思维无非就是拓展思维,使其变宽、变多、变丰富,“联想”和“想象”可以解决;但是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呢?如果,我们在每一次想拓展思维的时候,都要再次回忆起“联想”和“想象”的概念与方法,然后才能去有效的思考,那么就会很被动。


  能不能把这种开拓思维转化成为一种本能?

  能不能把由此物到彼物的关联方式转化成为一种跟呼吸一样的自觉?

  能不能拥有一种方法,从技术上去解决想象力匮乏的问题呢?

  既然是技能或者行为,

  那么就必须对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训练。

  也就是如何想、如何写。


  如何写,这个问题我们在《九十九讲系列》中说了很多;

  那么这里,着重再陈述下“如何想”的训练方式。


  归结而言,就是三点: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二是,学会踏板式的思维模型;

  三是,围绕着中心点展开思考。


  3.角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我且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


  我的一位朋友,是位美术老师,他常常会带着他的学生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去写生;但是,他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画同样的一个地方;同一处的景物至少应该有三幅写生稿。有些学生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他总是淡淡的一笑,不解释。


  其实,我是知道的;这只是让学习者拥有多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学习者面对着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山村,每一个人选择坐下来观察这个小山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在一个地方观测;你会怎么去描述属于你自己的风景?


  于是,通过三种可能性的观测方式,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具体而全面的印象。同时,也找到一种可以更加完善理解和观测事物的方法。


  4.联想:学会踏板式的思维模型


  再来谈谈“踏板”吧;

  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

  联想能力推动着写作者不断的去发现各种不一样的事物;

  就像是从一条路不断转弯,不断走小巷子,甚至不断的变换交通工具,写作者就不断将这一路的所看到的记录下来。

  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不同的生物,或者不同的物品,比如植物或者花,思考为什么会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在此处?感受到的东西是怎么样的?

  这种踏板式的思维模型,就是从一块踏板跨到另一块踏板;

  于是,就有了在跨越过程中上变化;可以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可以加一加,可以减一减,可以代一代,

  可以缩一缩,可以替一替,可以联一联,

  可以改一改,可以学一学,可以转一转。

  因为是转化,因为是跨越,

  任何一种可以将此处与彼步联接在一起的方法,都是可行的;

  所以,勇敢的去联想,勇敢的去做假设,

  终了再去做判断,要不要这么写。

  这一步跨出去之后,就是胜利了。


  5.务必:围绕着“中心”展开思考


  当我在读书时,往往把自己代入到书中,勇敢的做一个假设,是从一个文字的组合当中去想象到文字之外的一些可能性;从一个故事的结构当中去做出各种各样的逆推与构思。也会从眼前这本书的某一行字句开始,想象故事重新设置,或者要选择时分岔了,有了不一样的发展可能,会变成什么样;或者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


  当我在看电影时,发现一个场景特别有意味,那么我会去想我要把它保存下来,并且设想一旦我写到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我应该如何去描述它。也会从一个场景、场景中的一个细节、细节中的色彩、色彩的浓淡等为踏板,不断衍伸出去,寻找另一种精彩的可能。


  但是,无论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的可能,都必须注意到“中心”的存在。

  中心,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条线索,但,不管“中心”变化成为任何事物,想象和联想都必须围绕着它展开。否则,就会使文章失去定力,读起来显得杂乱无章。


  想象这样的一篇文章:

  我就是曾经出现的那么一个人,我所看到的山川河流、城市乡镇、男女老幼、南来北往,这些不同的东西构成了我所看到的世界。

  我不断的去切换我的视角,看到不同的的世界;

  也许我在天空中,往下看,那是地球的一个表面;

  也许我从云端,往下看,白茫茫的一片,漂浮的云朵给地面笼罩了一层游动的纱;

  也许,我站在城市中的最高的那一栋楼,站在高楼顶上往下看,我看到的只是川流不息的车流;

  也许,我站在,十楼的屋顶往下看,看到的是城市中,待对面的另一个人;

  也许,我所见到的,仅仅是我所见的;

  站在另一处的那个人,不是我。

  在最后处,将文章重新转回到“我”身上来,而前面的联想、思维的飞扬,都只是一种辅助和展示;

  或许这样,就将文章写出来了。


  6.简易的训练方式


  我的师傅曾给我们上一堂思维拓展的课程,他说,就用你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空间,你去拟定20个标题;当然,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写出20篇文章来。


  一开始觉得挺简单的,但是后面很难;因为到了10个或者15个标题完成之后,发现没有东西写了。


  第一次成功之后,继续换个场景再练习,多练几次就会觉得简单;因为掌握了从所见之物出发,开拓思维的方法。


  当然,你可以给自己增加难度,比如写30个、50个题目;或者增加一些限定内容,比如只能是故事标题。


  多练几次,你也会成为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