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惊险动作,苏轼断定好友必杀人,后来差点被他整死

 思明居士 2017-10-04

苏轼好友众多,章惇算是极其复杂而另类的一个。若不是章惇帮忙,苏轼可能早就死了;同样,若不是章惇迫害,苏轼可能活得更长久一些。友谊的小船,有时候说翻就翻,苏轼与章惇的恩怨情仇,大概就是个例子。

章惇生于景祐二年(1035年),祖籍福建;苏轼生于景三年(1036年),今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章惇同时参加丁酉科科考,皆中进士。试罢,苏轼步入官场,而章惇却因耻于排名在族侄章衡(状元)之下,忿然离去。明明有缘,却擦肩而过,这似乎成为苏、章二人以凶隙收场的预兆。

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应试,中甲科进士,后出任永兴军(治长安)商洛令。嘉祐七年(1062年)秋,永兴军解试,大帅刘敞抽调章惇到长安为生员出考题,恰逢苏轼外放凤翔府判官,离长安不远,也被刘敞请来帮忙。就这样,苏轼与章惇有幸相会,两位科举达人在异域他乡结下了友谊。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份友谊,首推一见如故。苏轼为何对章惇极有好感?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他们年龄相仿,皆为文人,且均属科举入仕,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其二,刘敞也是文人中的牛人,有状元之才,由他牵线,气氛融洽;其三,此时章惇尚未飞黄腾达,人性深处的恶毒尚未表露出来。

在《与章子厚参政二首》其一中,苏轼这样写道,“轼初见公(章惇)长安,则语相识,云:子厚(章惇字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苏轼是个豁达之人,也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人,见章惇“奇伟绝世”,对功名富贵不甚热衷,便将其视为“一代异人”,并引为知己。

不过,接下来一件事,让苏轼看到了章惇的另一面。长安逗留期间,苏轼、章惇一起到南山游玩,“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章惇让苏轼在绝壁上题字,苏轼不敢,而“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宋史·章惇传》)。

一介文人,何来如此胆量?章惇这个动作极其惊险,苏轼瞠目结舌。事后,苏轼拍了拍章惇的后背,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不解,连忙请教。苏轼回答,“自判命者,能杀人也”(《宋史·章惇传》),说一个不顾惜自己性命的人,又如何能顾惜别人的性命?从一个动作,苏轼断定章惇日后必杀人。

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于治平二年(1065年)回京任职,后经亡妻、丧父、续娶等重大变故,接着就迎来了熙宁二年(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变法初衷是好的,但太过激进草率,损害了百姓利益,故遭到革新派的排挤外放。与此同时,章惇因支持变法,得到王安石赏识器重,入朝为官。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可被一群小人抓住了把柄,这是要把“飞龙在天”的皇帝比作“蜇龙”啊,遂被扣上“不臣”的罪名,关进大狱,杀头在即!关键时刻,章惇出面周旋,劝谏皇帝,大力营救,最终苏轼被释放,从湖州贬至黄州。

事后,苏轼在《与章子厚参政二首》其一中写道,“……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惟子厚平居遣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救恤之,真与世俗异矣”。应该说,章惇对落难的苏轼还是很够义气的,在苏轼沦为囚徒、孤立无援之时,能顶着压力,伸出援手,这非常难得,故苏轼对章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在王安石的提携下,章惇飞黄腾达,元丰三年(1080年)拜参知政事,元丰五年(1082年)召为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成为革新派的关键人物。不过,随着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的驾崩,变法泡汤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宋英宗皇后高滔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高滔滔虽被誉为“女中尧舜”,但思想守旧,更喜欢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司马光。高滔滔一掌权,就全面废黜了新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同时打压革新派,保守派官员重新粉墨登场。处于保守与革新之间的苏轼入京后,初任礼部郎中,不久升为起居舍人,后任中书舍人,又升翰林学士,接近权力中心。

保守派上台,让章惇很窝火,以至于言辞激烈,触怒高滔滔,遂被贬到汝州,“七八年间,数为言者弹治”(《宋史·章惇传》)。期间,史料中未见苏轼为章惇说过好话。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苏轼。其一,章惇的问题是党争,属于政治问题,无解;其二,章惇身在汝州,远离是非之地京城,相对安全。

章惇是个偏执之人,对事情的认识不够全面,带有个人情绪。当年,苏轼身陷囹圄,若不是他出手,苏轼性命难保;而今,章惇跌入低谷,却未见苏轼伸出援手,这下他就心理不平衡。你有难,我帮你;我有难,你却不帮我,这不够朋友,不够义气,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章惇一旦东山再起,苏轼必遭报复。

元祐八年(1093年),高滔滔病逝,宋哲宗亲政,以明年为绍圣元年,继续宋神宗时代的变法。宋哲宗掌权后,保守派重新登场,章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章惇上台后,尽情发泄心中怒火,对保守派疯狂报复,“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宋史·章惇传》)。

此外,章惇还要对死去的高滔滔、司马光等人进行清算,“甚至诋宣仁后,谓元祐之初,老奸擅国。又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斫其棺”,后被宋哲宗阻止。章惇怒火难消,“使告刘挚、梁焘有逆谋,……欲覆诸人家。又议遣吕升卿、董必察访岭南,将尽杀流人。……天下冤之”(《宋史·章惇传》)。

当年,苏轼断定章惇必会杀人,如今应验了,苏轼本人也遭到章惇的报复。章惇报复苏轼,没有举起屠刀,而是频繁地调动,让苏轼不得安生。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被贬出京城,“知定州(今河北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六月“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宋史·苏轼传》)。历经六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苏轼于同年十月终于艰难地到达了惠州(今广东惠州)。

这一年,苏轼五十八岁,年近花甲。一贬再贬,且一会儿北,一会儿南,一会儿西,一会儿东,颠沛流离,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舟车劳顿,章惇这是要把苏轼累死的节奏,这是杀人不用刀的架势。不过,苏轼性情豁达,信念坚定,硬是排除万难,在惠州这块当时还是满是瘴气的发配之地顽强地活了下来。

在惠州,苏轼依然乐观,而且还写了一首诗,题为《纵笔》。诗中有这么一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文传到京城,章惇大怒,说苏轼竟然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快活,活得很滋润,这怎么行?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章惇使坏,苏轼“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史·苏轼传》)。

昌化,即儋州,在今海南岛,更是一块瘴气之地。苏轼字子瞻,被贬到儋州。联系到苏辙(字子由)贬雷州,刘莘老贬新州,其被贬之地与其名号皆相同或相似,这应该不是巧合,显然出自像章惇这样的卑鄙的文人中的小人。苏轼明白,这次真是九死一生了,即便到了儋州,他这把老骨头也会扔在那里。

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控制权在人家手里,话语权在人家嘴上,苏轼无可奈何。跨越琼州海峡前,苏轼向家人告别,这是永别,而且还嘱咐了后事。历经三个月,苏轼到了儋州,随即就置办棺材,选好墓地,淡然度日,但依然乐观。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连苏轼本人也没想到,他竟然又活了三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无子,弟弟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登基后,重新起用元祐旧臣,十一月,苏轼接到入朝为官的任命,随即启程渡海北上。与此同时,章惇因曾反对宋徽宗即位,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被贬出京城,先贬越州,后贬雷州,也到了岭南蛮荒之地。

得知章惇被贬,苏轼给章惇之子章援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苏轼回顾了四十年来与章惇的交往经历,对章惇挖空心思迫害自己毫无怨言,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同时,苏轼还托章援转告章惇,好好保重身体,甚至连自己的《续养生论》和一些养生药方都转赠给章惇,其胸襟之大,与章惇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在被流放的七八年间,残酷的现实,恶劣的环境,让苏轼的身体越来越差,政治上的迫害,精神上的打击,让这位以豁达、乐观著称的文豪几乎油尽灯枯,差点就被章惇整死。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北归的长途跋涉中,病逝于常州,时年六十六岁。四年后,章惇在流配之地抑郁而终。

从嘉祐七年(1062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整整四十年,苏轼与章惇始于风华正茂,一见如故,终于花甲古稀,一声叹息。从相识相知到交恶结仇,固然是苏、章二人的私事,但也反映出了北宋政治变革中的动荡。(刘秉光)

从一惊险动作,苏轼断定好友必杀人,后来差点被他整死

从一惊险动作,苏轼断定好友必杀人,后来差点被他整死

从一惊险动作,苏轼断定好友必杀人,后来差点被他整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