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要牺牲了,但决不投降!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

 温柔开心手 2017-10-04


当我们列举反映二战苏德战场经典电影时,诸如《莫斯科保卫战》《解放》等苏联时期拍摄的一系列大手笔战争片会立即唤醒人们的记忆,同时跃入脑海的还有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但如果想找到一部1991 年后俄罗斯拍摄的经典二战影片,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是好题材都被苏联拍完了,也许是解体之初俄罗斯历史虚无主义对影视创作造成了影响。不过,好片子还是有的。除了《我们来自未来》和《白色虎式》这种带有玄幻特色的二战片外,2010 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拍的《布列斯特要塞》的确是一部良心之作。虽然国内引进该片时将影片名译成了山寨气息浓厚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该片的好评。



作为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早发生的一次战役,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对整个战局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布列斯特要塞并没有体现出一座钢铁要塞在战争中应起到的坚固堡垒作用,也没有如一些影评文章中所说“牵制了大量的德军部队”。那么这么一场可以说是失败了的要塞保卫战,何以赢得了如此多的纪念和褒奖?笔者认为,是因为这场保卫战进行得空前顽强、悲壮和激烈。

部分观影者在看过这部片子后发出了一种评论:片子看上去虽然很真实,但没有任何故事情节,没有任何跌宕起伏,苏军被蹂躏屠杀,死人的速度几乎匀速,没有节奏和高潮……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片。这可能是因为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本来就是仓促之下的各自为战,整场保卫战由一个个小规模的战斗组成,所以就显得零散。但更可能跟电影原作、苏联作家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斯米尔诺夫(СергейСергеевичСмирнов)的同名纪实文学的记叙手法有关。战后,斯米尔诺夫花费十余年时间寻访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亲历者,并将要塞保卫者们的事迹写进书中,使得原著也是一个一个小章节,从不同人的视角来重现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此后,他更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要塞保卫者们的事迹,为他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呼喊,最终才让这些真实的事迹广为人知。


当人们提到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时候,都会感叹于苏联红军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勇于牺牲和坚决抵抗的毅力和决心。但是,首先要说明的是,布列斯特这个地方成为苏联领土的时间并不长。即使是在今天,布列斯特也不属于俄罗斯,而是属于白俄罗斯的一个边境小城。因此,有人一直评价俄罗斯“保卫侵略果实从来不手软”。诚然,从俄罗斯历史来看,对领土的贪婪贯穿了这个民族的扩张发展史。但是如果单单从布列斯特来说,其实这片土地还谈不上什么“侵略果实”,因为近一千年来,这片土地的统治者一直在变。


苏联要塞守军


按照布列斯特要塞的设计,中央堡垒的环状兵营楼可以容纳一万两千人居住,也就是一个标准步兵师的规模。加上周围的捷列斯波尔、科布林和沃伦三个堡垒的营房,整个布列斯特要塞容纳两万到三万人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实际上驻扎在要塞内的军队却少得可怜,要塞内留下的只是数量极为有限的留守部队。除了两个步兵师的留守部队外,要塞内还驻扎有独立工兵第三十三团和隶属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边防军和内卫部队。


1941 年6 月22 日凌晨,当德军发起突然袭击时,睡梦中的苏军陷入了混乱,随后分散于营区各地的苏军指战员自己聚集起来,组成一个个战斗单元抵抗德军进攻。然而没有统一指挥的苏军,最终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德军分割包围,进而消灭。


要塞守军唯一的希望是来自要塞之外的援军,然而在德军的闪击之下,整个边境线上都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随着德军深入苏联境内,孤悬于边境线上的要塞陷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对于整个战局来说,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已经没有任何战略上的意义了,只能彰显出苏军最后的英雄气概。被分割包围的苏军最终被压缩为中央堡垒和科布林堡垒两块,指挥员分别是步兵第八十四团政治副团长福明团级政委和步兵第四十四团团长加夫里洛夫少校,最后在德军的包围和炮击之下,全部失败。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苏军各部队驻扎位置和德军进攻方向示意图


震天动地的德国攻城炮兵


作为进攻的一方,面对进攻道路上的硬骨头,德军是有备而来的。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总参谋部将侵苏德军分为北、中、南三个集群。为了顺利攻克要塞,第十二军军长施罗特将全军的十二个炮兵营全部用来支援布列斯特要塞作战。第十二军下辖步兵第三十一、第三十四和第四十五师,炮兵作战力量除了各师编制内的一个三营制炮兵团,还有分别配属给这三个师的炮兵第六十七团一营、炮兵第七十团一营和炮兵第九十九团一营,使得每个师拥有四个炮兵营。其中,两个营为105 毫米榴弹炮,每营十八门炮;两个营为150 毫米榴弹炮,每营十二门炮。一共有一百二十门火炮组成的强大火力在对要塞进行远程炮击。此外空军的容克斯-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配合该师进行火力准备。


虽然如此,但是德军想要啃掉这块硬骨头,也不是那么容易。经过四天的激战,德军步兵第四十五师在投入了第二梯队和部分预备队之后,依然没有攻克要塞。所以,德国人想了想,就搬来了重型炮兵第八三三营的一个连。这个营装备了600 毫米口径的卡尔臼炮。600 毫米的卡尔臼炮发射的炮弹重达2 吨,每小时可以发射六至十二枚炮弹,每个连的两门炮交替开火,可形成较为持久的火力。如此威力巨大的火炮投入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经过两天的炮击,大部分建筑物被摧毁,苏军最后的坚守者要么转入更为隐蔽的地下,要么在地面建筑里被德军火力消灭。除了使用卡尔臼炮外,德军的容克斯-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向要塞投下500 公斤的航空炸弹,新调来的工兵第八十二营负责用爆破的方式对要塞进行破坏。在这样的攻势下,有规模的抵抗被压制了,德军步兵开始按部就班地对苏军的各个据点进行清剿,要塞很快陷落。


博物馆内保存的卡尔臼炮炮弹,背后的照片上显示了该炮巨大的炮弹是通过专用的吊具进行吊装装填的


随着布列斯特要塞的事迹逐渐为人们所知,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布列斯特要塞也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象征着苏军拼死保卫祖国、坚决战斗的崇高精神,也成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胜利图腾。


作为一部反映这场悲壮保卫战的电影,本片可以说下足了功夫。它基于真实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而不是瞎编乱造神剧;展现悲壮战争场面不是一味用死人来堆积,而是将一个个真实的战斗还原出来,用细腻的特效、服装和道具来再现那场战争——同样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国的抗战剧创作者在选题和创作上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太多。而在道具、服装和细节方面,虽然本片依然存在着一些瑕疵和穿越,但是比起手持56 式冲锋枪瞬间卡拉什尼科夫附体的新四军、煞有介事研究射击时手腕抖动让子弹拐弯的“枪斗术”的国军上校和手撕鬼子的江湖侠士来说,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愿有一天,中国观众也能看见制作如此精良的抗战影视剧。


叶菲姆·莫伊谢耶维奇·福明(ЕфимМоисеевич Фомин,1909—1941)。左起依次为福明本人、影片《布列斯特要塞》中的福明和苏联1985 年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的福明。可见福明的领章上其实不应该有步兵符号


彼得·谢尔盖耶维奇·克雷巴(ПётрСергеевич Клыпа,1926—1983),即影片中亚历山大·阿基莫夫的原型,步兵第三三三团军乐排列兵。他随波塔波夫上尉突围后被俘,随即越狱,但很快又被德军抓获,战后获释。1949 年,彼得因好友犯罪未及时揭发而被定为同案犯,判处有期徒刑二十五年,发配西伯利亚的马加丹服刑。1956 年,正在为撰写《布列斯特要塞》走访当事人的斯米尔诺夫得知了彼得的消息,于是上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要求重审彼得的案子。于是,彼得被迅速改判无罪,释放后成为英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斯米尔诺夫的纪实文学序言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党及其二十次代表大会结束了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法制遭到破坏的现象和种种错误。”彼得仅仅因为可能的包庇罪被判了二十五年,而斯米尔诺夫用要塞守卫者的身份就为彼得翻了案,这也许是另一个极端的践踏法制。不过也可以看出,苏联和俄罗斯对战争英雄的重视,也值得外人深思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沙布洛夫斯基大尉(ВладимирВасильевич Шабловский,1908—1941),步兵第一二五团的营长。战争爆发当天,该团主力均驻扎在要塞外,沙布洛夫斯基回要塞过周末,结果赶上战争。坚守两日后,他与妻子加琳娜·科尔涅伊维娜·沙布洛夫斯卡娅(Галина Корнеевна Шабловская)等家人一同被俘。在押送的路上,沙布洛夫斯基与其他战俘投河自尽。妻子加琳娜后来被释放,随后参加了游击队的外围组织,以普通居民的身份为游击队工作,1943 年被德军逮捕并执行绞刑。有中国影评者说片中最后双双自杀的苏军军官夫妇就是沙布洛夫斯基大尉夫妇,其实不然。这位军官袖口有政工标志,说明他的军衔不是大尉,而是高级政治指导员。在影片《布列斯特要塞》官网提供的演职员表中,这位高级政治指导员叫波切尔尼科夫。他们夫妻双双牺牲的剧情可能参考了沙布洛夫斯基大尉的事迹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祖巴乔夫大尉(ИванНиколаевич Зубачёв,1898—1944),步兵第四十四团后勤副团长,参加过苏俄国内战争、苏波战争和苏芬战争。1940 年,时任该团三营营长的他面对没有暴露军衔符号的第四集团军军长、后来的著名战将崔可夫,铁面无私,上演了崔可夫版“列宁与卫兵”的故事,得到了高度评价。1944 年,祖巴乔夫在战俘营病死。影片中,他身为步兵第四十四团的副团长一开始居然待在步兵第八十四团的营区里喝酒下棋,应该是为了故事开展得更紧凑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维诺格拉多夫中尉(АнатолийА лексан д рови ч Виног радов, 1912—1975),步兵第四五五团化学兵主任。被俘后,曾经三次组织越狱。最终维诺格拉多夫中尉逃出了集中营


安德烈·米特罗凡诺维奇·科热瓦托夫上尉(Андрей М и т р о ф а н о в и ч К и ж е в а т ов, 1907—1941),边防第九哨所所长。他战死后,他的一家老小被德军俘虏,1942 年全家被德军杀害。1965 年,苏联最高苏维埃追授他“苏联英雄”称号



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ПётрМихайлович Гаврилов,1900—1979),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最著名的指挥员,也是已知的最后一个被俘的要塞保卫者。加夫里洛夫少校在战俘营中迎来了胜利。作为战俘,他通过了审查,没有受到太多的不公待遇就恢复了工作,前往西伯利亚管理日军战俘营。1957 年,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本文摘编自《透过镜头看历史001》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