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已经过去几天啦,很多小伙伴都出去旅游了吧。这几天,小编陆续听到有盆友反馈说,出境游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坑”,权益受损的同时面临维权难的尴尬,活生生的“人在囧途”。那么,旅行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坑”呢?又该如何避开? ![]() 购物时间比玩的时间还多 跟团玩耍的游客大多都有过被安排购物的经历,尤其是在热门目的地,随团游购物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泰国为例,随团游行程中安排的珠宝中心、乳胶中心、鳄鱼皮具店等购物场所都会是导游带团前往的,反而像是大皇宫这样标志性的景区,游览时间很短。 于此同时,还有游客认为,虽然当地的免税商品的确价格相比境内低廉,但是真假无法辨别,对这类购物还是心存疑虑。 ![]() 餐食质量无法保证 除强制购物外,“噩梦”般的团餐也是不少小伙伴吐槽的问题。 有游客反映,他跟团游玩时,曾在某水上餐厅就餐,11个人一桌只有6个菜,几百个人闹哄哄、餐厅环境差、食材不新鲜、米饭很硬,团友们基本上就是扒两口就逃出来了。如此这般,着实让人觉得糟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出境游团餐厅的安排,一般是旅行社、地接社在当地签约的团餐厅,旅行社与餐厅之后一起结算,当中存在不少猫腻,餐标可能只有人均不足20元人民币,餐食质量也无法保证。而且团餐吃什么、在哪里吃,旅游线路都不会披露。 ![]() 收完押金,旅行社失联 此外,旅行社失联也是出境游中令人糟心的问题。 近来,接连有媒体曝光,有些旅行社以“交押金送旅游”等形式变相从事不合理低价游,不少消费者缴纳了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的“押金”,期待着每年以“收益”形式出境游,却在旅行社失联后损失巨大。 消费者可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取证维权 此类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诸如强迫购物这类行为,当前无法准确界定是否属于强制,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身处境外,往往担心人身受到威胁或伤害,因此最终选择沉默。 对于此类行为消费者真的只能忍气吞声了么? 显然不是,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与旅行社签订相关合同后,如出现旅行社以及地接社强制购物或变相强制购物的行为,消费者可通过拍照、录像等相关方式取证。回到国内后,可依照双方合同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维权。如在境外出现被限制人身自由、对人身进行威胁或伤害的情况,也可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取得联系。 ![]() 多做攻略避免轻易被忽悠 其实,还有许多被忽悠的案例,还是由于抓住了游客对当地事物并不了解的情况,大做文章。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游客在出境前还需转变心态,对旅行目的地的法律法规适当提前做些了解,对当地风俗习惯做一些“攻略”,化被动为主动,避免轻易被忽悠。 (原标题:黄金周出境游“避坑”指南) (责任编辑:DF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