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4

01《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上文中说到,《史记》具有实录精神,就是以事实为主,同时,司马迁还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大胆的暴露社会现实的不公,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所谓“天道”提出怀疑和质问。

《史记》中的《伯夷叔齐列传》就是这样进行批判的篇章。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个隐士。为什么好人倒霉,坏人得志?

故事中说: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商灭后,二人不降周,跑到首阳山隐居,不食周的粮食,只吃野菜,采薇,后来一妇人说,这野菜也是周的,兄弟二人就野菜也不吃,饿死在山上。

司马迁这种说法不是空发议论,实际上是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当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他自己本人也是忠心耿耿为朝廷做事,却落得受宫刑的下场,受刑的时候,没有人一个人出来说话,谁也不帮助他。老天爷更不出来保佑他,所以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天道,正义,正理到哪里去了?

伯夷叔齐饿死在守阳山,而他们的同党,对他们无休止给予赞扬,这实际上就是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候”。

做了大坏事,不但不受罚,还有人歌颂你,只要你有权,善人不得好报,恶人反倒受称颂,谁有权有势,别人就说你是好人。

正义还能不能伸张,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这样的质问。

他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他也颂扬那些符合他自己的理想的人物,颂扬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了功业,对于社会、国家、人民有利的人物,特别是颂扬那些品行高洁但是又遭遇不平的人物。如《屈原贾谊列传》。

司马迁他用自己的标准做是非的评价,不以统治者的标准为标准。《游侠列传》中他赞扬了很多不为统治者所接纳,但却为困境中的人们来提供了很多帮助的游侠。

比如说这类游侠,这种人凭借个人的武力,来为别人打抱不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不遵守当时的国家法律,虽然他们对于当时的穷人或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不以帮助别人为骄傲,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与儒家人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呢,他们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好处,所以统治者很嫉恨他们。

到了汉代,天下统一,统治者就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和打击游侠,而司马迁却是非常喜欢这种人。东汉时期的班固从正统思想出发,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叙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弊也。”他觉得司马迁是错误的,并对他进行了批评。

《史记》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史记》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和场面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风格雄肆奇伟,行文有感情,有气势,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文风。

02《史记》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很高。

作者在文中集中笔墨叙写一至数人的的事迹,主人公的形象相当完整。书中出现子一系列性格鲜明,风姿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构成了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精心选择材料,提炼主题,用来集中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要写得生动,又要尊重历史事实,这就要求作者有很高的技巧,特别是要有非常锐利的眼光,能够非常关于发现某一个的主要思想性格,他的特点,司马迁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那些人物传纪,每一篇写一人,都有一个人的特征。写出了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每一篇都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为了批判或暴露人物真实的一面。

所以,主旨往往就和主人公的性格有关,就是通过精心的选择和组织材料,他不能虚构,一个人有很多事迹,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一个人性格的东西。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蔺相如的事迹,司马迁重点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廉蔺交欢三件事,用以表现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品质。这种处理方法,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使其形象异常丰满生动。

还有一些人物的事迹很多,并且是在历史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但又不好略去不写,司马迁就采用“互见法”,在一篇传记中集中笔墨交代与人物主要性格有关的事迹,而将与此关系不大的材料放到其他有关传记中。

同时,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随事写人的传统。他善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各种人物作充分表演,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行动展开其性格特征;善于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通过不同性格的相互碰撞,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是安排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同时出场,通过他们的直接交锋,表现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司马迁对樊哙这个人物没有任何客观介绍和静止描写,完全通过其行动和语言使其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轶事来刻画人物。司马迁又往往把这类细节和轶事放在一篇传记的开头,其效果如同人物的出场亮相,一开始便给人一个深刻印象,并为其一生的行事埋下伏笔。

如《李斯列传》的开头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李斯年轻时做郡小吏,见到厕中鼠食环洁之物,被人犬惊恐;又见到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受惊扰,因而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03《史记》的叙事十分精彩生动

其中有很多作品,情节曲折,刻画细致,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性很强。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大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

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礼贤下士,多次礼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写信陵君亲自请侯生赴宴,他却在途中去探望友朱亥,故意让信陵君在市上久等,暗中观察他的反应。作者又特意交代其他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反衬信陵君的谦恭。

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为救赵率领宾客去与秦军决战,临行前向侯生告别,他却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来讨教时,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并在信陵君一再请求下,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计谋,又向他推荐了朱亥。

然后,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苻救赵之举,并补叙侯生在新领军到军中后,北向自刎以报答他。文章情节紧凑,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也刻划入微。

《史记》中还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如《项羽本纪》刘项双方在鸿门宴上激烈交锋,项羽在东城以二十人骑深入敌阵,威震敌胆的“快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在章华台上持璧睨柱,呵斥秦王;《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这与灌夫骂座和东朝廷辩。

这种写法,就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04《史记》的语言富于表现力

《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有些地方来自于古书中的记载,比如《尚书》,司马迁把它加以改造,把它翻译成汉代的口语。即平易朴素,又丰富多彩,准确生动。

其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情态。如《张仪列传》: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你要是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

此外,《史记》中还大量吸收了来自民间的俗语、谚语和歌谣,使其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这也是先秦历史散文所不及的。

05《史记》的审美艺术

《史记》融注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带有汉武帝时期散文的基本特征。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他对悲剧有着深切的内心体验。

司马迁在书中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同时,司马迁又写出了这些理想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这些形象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

在这方面,《史记》表现了西汉中期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其思想情调是与当时感慨士之不遇的作品相一致的。在表现人物悲剧命运时,司马迁极力展示他们的个性和环境的尖锐冲突,展示他们剧烈的内心冲突。

《伯夷列传》除去少量叙事文字,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咏叹议论。文中虚构了一首伯夷、叔齐临终前唱的歌,抨击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并感慨“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实际表达了司马迁对汉代现实的感受。

这类作品,打破了儒家提倡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是对封建专制的控诉,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难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06《史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

《史记》对后代散文的影响就更大了。《史记》的叙事生动,并且寄托着作者的爱憎,这对后代散文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的议论对后代的议论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史记》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他在逆境中发愤,和黑暗的现实做斗争,坚守自己的理想、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使后代的文人受到教育,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