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没法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9岁成名,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直入《新周刊》任副主编,出入哪里都有粉丝媒体簇拥的名人嘴里说出来的,而这个人就是美女作家——蒋方舟。 她身上有很多的标签,年少成名、才女、好脾气,但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却是“谄媚”,这又是为什么? 蒋方舟自己说,她从来都没有和人吵过架,因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情绪的人,甚至没有跟人发生冲突的能力。她曾说自己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 因为自小成名、爱好不同,从小学到高中都被孤立,没什么朋友,也不懂与别人的相处,长大后混迹的圈子所有人都认为她是晚辈,谁都想来指点一下。所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处事说话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时担心冷场,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不能表现出任何伤害性和攻击性。 这一刻,我开始有些心疼她。 ● ● ● 讨好型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 从蒋方舟的例子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讨好型的孩子从表面上看,随和懂事,心地善良、很能换位替别人着想,也常常把“对不起”“不好意思”“麻烦了”“我都行的”“谢谢谢谢谢谢”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她们…… 当别人和她发生争执时,她也不会吵回去,因为她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甚至别人对自己有越轨行为,她们也意识不到或选择容忍。 她们想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关爱,所以很在乎别人的对她评价,因为她们自我认识过低,所以,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还是重要的。 她们很会为别人着想,往往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总是害怕自己为别人添麻烦,甚至在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表现的受宠若惊。 因为不太敢得罪人,所以有求必应,即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习惯性的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哪怕压抑自己,也要成全别人。因为如果拒绝对方,她们会觉得很愧疚。 她们总是这样想的:
● ● ● 她们为什么会这样 她们之所以认为这种讨好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并将“讨好”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与小时候的经历或成长环境脱不开关系。 “别总给别人添麻烦”“你就忍忍”……父母就是讨好型人格,不自觉流露出的言行,会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她们童年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让着点妹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有的二胎家庭父母更关注二宝,老大不得不懂事、帮家里分担家务来讨好爸爸妈妈以得到关注;有的家庭大宝甚至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不能和小朋友玩,缺少童年的喜怒哀乐,和二宝发生争执时父母偏袒弟妹,不管怎样总是自己的错,委屈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长此以往,她会认为她就该这样。 父母用自己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从来不会鼓励和赞赏孩子,也从来不问问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孩子没达到父母的标准,给予孩子的永远都是批判、训斥和否定。对孩子来说,只有亲戚朋友在父母面前夸她乖巧懂事时,父母才会向他投来爱的目光。于是,她不得不那样懂事、看别人的脸色生活。 ● ● ● 其实,你真的不必这样…… 小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太奢侈的期望,不管怎么做,我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而刻意的讨好也只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价值,让别人产生厌恶。 有时间讨好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自己努力才实在。当你提升自我,变的强大,变的有价值时,你会发现,其实并不需要你去讨好,他们也会喜欢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