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良包容的马思纯,是大多数“讨好型孩子”长大后的缩影……

 瑞思英语 2020-11-12

“金马影后”马思纯在近期主演的《加油,你是最棒的!》中饰演热心善良的福子,她软萌自然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在真实生活中的马思纯,除了像剧中人一样善良外,还非常随和,大大咧咧,被很多人称为是娱乐圈“心最大的小花”。

记得在参加《快乐大本营》时,马思纯和关晓彤一起做弹橡皮筋游戏。关晓彤把橡皮筋拉展开,抽到了马思纯的嘴巴上,瞬间就把马思纯的嘴巴弹肿了。但马思纯还是眼中含泪的开玩笑说:“关晓彤你是有多恨我”。

马思纯和周冬雨一起上“十二道锋味”的节目时,周冬雨把剪花草的活儿全部交给了马思纯,开玩笑说马思纯“丢脸”,把纸巾套在马思纯头上。被好友捉弄,马思纯总是下意识的“忍让”与包容,而且在接受采访时说“周冬雨是我在圈里为数不多的朋友。”

马思纯的善良与包容,成全了身边人,但与此同时,也委屈了自己……

现实中像她一样的人其实有很多。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叫《讨好是一种病》:

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的讨好他人下意识的牺牲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上瘾……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美女作家蒋方舟身上有很多的标签,年少成名、才女、好脾气,但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却是“谄媚”,这又是为什么?

记得她曾和徐静蕾一同做客谈话节目《圆桌派》。这种节目本来就是各抒己见,嘉宾们观点不同也很正常,徐静蕾在节目中自信满满、观点明确、不屈不卑,甚至有点对抗感。

而蒋方舟则小心谨慎,面对一圈比自己年长、阅历丰富又城府极深的人,她像个端茶倒水的小丫鬟一样谦卑的迎合着每个人的观点,照顾每个人的面子,察言观色,应和着每个人的情绪。在嘉宾之间产生争论时,她便用自黑、讲段子的方式取悦每个人,以活跃气氛。

9岁成名、23岁就成为《新周刊》副主编,在蒋方舟的成长之路上,各种荣誉加身,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她自己却坦言:“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从蒋方舟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心地善良、总能习惯性替别人着想,常常把“对不起”、“不好意思”、“麻烦了”、“我都行的”、“谢谢”等挂在嘴边的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而正如蒋方舟所言:“那些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如果你分不清谄媚和谦卑的界限,吉卜林这句话可以给你帮助:“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女主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她从小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喜爱和关注,善良温顺的她甘愿按照父亲的要求读书、工作,但也只有在她学马戏团鬼脸时,才能博得父亲的一笑。   

她在严重压抑的父爱环境下成长,以期获得家人的认可和喜爱,长大后甚至不惜扮丑、撒谎、忍受情人的家暴和欺骗,但每次善良的付出,换来的都是疏远与遗憾。

“知乎女神”王诺诺在《不可说》里和“整容女神”吴晓辰有过一次关于整容的对话,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王诺诺认为内在比颜值更重要,所以她参加公司年会时会故意不洗头,不想让别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但与此同时,她在社交账号上放的照片又是自己的精修自拍照。

是什么造成了她如此矛盾和拧巴的世界观呢?

原因就在于她的母亲——因为担心女儿过于爱美,过于“骄傲”,母亲便联合学校老师一起打压她,十几年都不让她穿裙子,使她整个青春期都活在自卑里。

长得好看,品学兼优,人见人爱,在妈妈眼里却成了另一种'缺点',以致于王诺诺总是无法坦然的面对自己长得好看这样的评价。

不希望孩子变得骄横自大固然是对的,但一味的打压孩子只会让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矮化自我。

严厉的父母,往往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以自己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实需求,一旦孩子违背了父母定下的“规矩”,就会受到批评、指责、训斥甚至打骂。

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变得听话、懂事、得到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从被动“讨好”父母,演变为主动“渴望”被爱。

长大后,不仅会由讨好父母的模式,变成讨好所有人,更会导致产生“我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从而引发更多心理问题和情感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呢?以下的这些建议应该对大家有帮助: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父亲不顾世俗的偏见与他人的嘲笑,终将女儿培养成了优秀的摔跤选手。

家人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盔甲。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爱;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不断坚持,爱的滋养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助他成长为一个爱家人、爱自己,身心健康的孩子。

(2)多给孩子鼓励与欣赏,它是自信的源泉

有位妈妈在厨房里洗碗,听到后院孩子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吗?”孩子回答说:“我要跳到月球上!”

妈妈没有打压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泼冷水,她只是微笑着说:“那你要记得回来哦!”这个小孩后来成为了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鼓励和欣赏能成就孩子的自信。正面的语言可以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而否定和打压的成长环境,换来的是孩子不健全的心理,和胆小自卑、懦弱讨好他人的性格。

(3)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允许自由表达、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经典电影《阿甘正传》的男主阿甘,先天智力障碍,然而他的妈妈却十分坚强,耐心指导儿子,让他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尊重他的意愿与选择,允许他自由表达,还不断鼓励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使他养成自强不息的性格,最终成为一个让人瞩目的成功人士。

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属品,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才是激发他们潜能的源泉。作为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平和的成长环境,时常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自主体验人生的风景,才是父母最该做的。

 

Professor点评:

孩子的成长应是快乐的、纯粹的、幸福的,他们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睡,喜欢就要,不需要从小就去讨好别人,失去自我,失去遵从自己内心的勇气。

对于“讨好型”的孩子,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肯定,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适当“讨好”自己、懂得适时说“不”的人。

※ 专 享 服 务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