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怎样的伴侣才会最幸福?

 红梅文馆 2017-10-06

有人说,情侣是两人刚刚走进感情世界;恋人则是经过了解,付出了感情,处于真正恋爱中。而伴侣简单说就是已经结婚,要结伴走完一生的人。为了区别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夫妻,我们用伴侣来谈谈,怎样的ta才能让你们更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恋人的故事,两人许下诺言,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也为彼此付出很多,走了很久却最终走散了,只留给对方一句:你没做错什么,只是我们的性格不合适。你很好,祝你幸福!

每一个故事,无不让人扼腕叹息。那他们口中的不合适,究竟是指什么?来看社会心理学的一群看似无聊的研究,是怎样来解读大众眼里的爱情?

事实上,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没能清楚、客观地解释人类的爱情。因此每当心理学家开始谈论爱情的时候,许多人会觉得一派胡言,浪漫美好的爱情被你们这些学究剖析的索然无味,居然还自诩科学。

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当你走过王子与公主童话年龄,开始沉下心思考要不要选择和ta共度一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理论原来是那么的重要。

与自己相似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相似性

1961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Theodore Mead Newcomb)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的集体宿舍进行了人为安排,他们先以测验和问卷把学生分为对人对事态度相似和相异的,然后把态度相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再把态度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然后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段时间再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态度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态度相异的则未能成为朋友。

由此可见,人们都更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也可以预测对方的情感与反应倾向,因此双方感觉更容易交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除此之外,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了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原则,相似会导致人际之间的吸引,他们会更容易相互接纳和喜欢。回想一下,你会发现曾经大学里那些的没有走散的恋人,往往是同乡、同社团、或者同班,正是因为ta有着和自己相似的地方,才让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感到十分亲切自然,以至于产生了触电的感觉。相似,往往是许多情侣不知不觉消除陌生感、走近彼此的原因。

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互补性

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如果两人彼此的心理需求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满足时,喜欢就更进一步了。回想一下自己的身边是不是这样的,例如,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独断专行者和优柔寡断的人容易相处;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保持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要求。 

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许多喜欢逛街、旅游却常常迷路的妹子希望有个男士能帮她实现出门不带脑袋的梦想,脾气暴躁的喜欢有人可以听她发发小脾气、闹闹小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克切霍夫(Kerchhotf)和戴维斯(Davis)等人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交往初期,距离因素、外貌因素等都是构成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交往中期,两人三观的相似显得更为重要;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和需求上的互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母本”|依恋关系

婴儿依恋类型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最早提出依恋理论,后来(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通过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证实了不同的婴幼儿与父母有着不同的依恋关系,后人总结为四种类型:

1、安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4、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这一类型由Crittenden1988年提出。

成人依恋类型

基于早期的这些依恋理论,Hazan Shaver提出了成人依恋理论,他们认为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类似的依恋模式。

一个小孩儿在成长过程中和抚养者(大多是父母)建立了依恋关系,长大后在他人身上体验到那种熟悉感和安全感,并恰好喜欢这种交往的感觉,希望延续小时候的依恋关系,TA就会选择和抚养者性格相近的恋人。假如TA讨厌延续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就会选择和抚养者性格不相符,甚至性格相反的恋人。更典型的案例是有恋父、恋母情结的孩子通常会选择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像父亲、母亲的伴侣,使得这种依恋情结得以持续。正如弗洛伊德的观点那样: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现在心理学家往往从焦虑、回避两个维度评价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质量。如下:

对于痴迷型、疏离型、恐惧型依恋模式的人而言,恋人间的亲密关系总会让他们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因此学者们往往认为这三种类型的依恋是不安全的。而安全型依恋模式则通常源自童年时与父母交往所留下的深深印记。当你自己开始了解ta的过去,了解ta变得冷漠或者越发痴迷于这段关系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即便ta可能会否认这一点,但你也要让ta相信你会一直陪伴ta而不是报复性远离,并给予ta足够的空间让ta与自己的过去达成和解。每个人都值得被爱,但每个人又都不是对方的拯救,爱首先是接受,你接受ta此刻的状态,比起我想帮你变好更有意义

三观符合最重要

说了这么多,选择怎么样的伴侣最幸福似乎依然无解。不过,许多心理学家(如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认为,婚恋观“门当户对”才是最保险的,两人的婚恋价值观必须相似或者相近,这是两个人能更好相处的基础,因为两人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

李亚鹏努力务实接地气,但无奈王菲随性坦然爱自由,既然留不住忍不了,就不得不相忘于江湖。

 

参考文献:

柳霞.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乐国安:提倡婚恋价值观“门当户对”[N]. 光明日报,2010-06-18(002).

泰勒, 佩普劳, 希尔斯著,等. 社会心理学, (第十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