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夜黑心明 2017-10-06

/月望东山

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中国人做事说话向来含蓄委婉,一个古代中国男人要表达我爱你,会给你鼓瑟弹琴,所有的情话都在音乐里去说。比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人帅有才,善弹琴,就在一次宴会上,故意弹奏一曲《凤求凰》,引得躲在屏风后面的卓文君心思荡漾,当晚立马私奔。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中国人表达情感直话曲说。中国诗在表达情感也是借用这个直话曲说的工具,而这个伟大的工具,就是意象。

何为意象?所谓意,就是情感,思想;象,就是物象,即一个事物的客观特征。

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染上了诗人情感的外物。

所以,当你读一首诗时,你所看到的意象,这跟你看到的一模一样的物象是有所区别的。比如,你看到一朵菊,在你眼里,菊就是菊。然而在陶渊明那里,菊是高洁情怀,在李清照那里,菊是相思模样,而到我这里,菊可能就是菊花酒。

一样的,你今年中秋看到的明月可能仅仅是一颗明月,无关感情。须不知,三千年以来,自《诗经》起,当“明月”这个光辉灿烂的意象进入到诗歌里时,就是千千忧愁,万般诗情的集合了。

那么,在中国诗里,最早运用明月之意象的人是谁呢?有人会脱口而出,李白,绝对是李白。“抬头望明月,思头思故乡”我们熟得不能再熟嘛。

在中国诗里,用“明月”意象最多的可能是李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怎么评价李白的?“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

是的,李白爱明月,也爱用明月,但他绝对不是中国诗里第一个运用明月表达情感的。而第一个运用明月的,则是远在千年之上的东周里的一群妇女婆。

中国最早的诗集是《诗经》,而《诗经》里最优秀的部分是“风”部。而“风”部里面,最可爱的人,估计就是一群幽怨的妇女婆了。

在我看来《诗经》里的这群妇女婆,不但敢爱敢恨,还会唱,大胆地用诗歌唱出她们的心声。

何为诗歌?在远古时代,诗是绝对拿来唱的,而不是文人雅士拿来喝酒时卖弄风骚的,以诗为歌的诗歌传统就这么沿袭下来了。

让我们来看看东周里的女人是怎么用明月来表达爱恨的。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邶风 .日月》节选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太阳月亮放光芒,光明照彻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啊,不依古道处事把人伤。何时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顾我心伤。太阳月亮放光芒,光辉普照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啊,背弃情义和我断来往。何时日子能正常?为何与我不答腔。

有中国古代女人,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以为中国女人都是三从四德之物,没有反抗性,从来都是被男人休的种。事实上,至少在秦汉之前,中国女人在婚姻方面也是较开放的,男人可以休女人,女人不爽也可以休男人,或者逃之夭夭。

举两个例子,汉初丞相陈平的妻子,几经嫁人,嫁的都不如意,跑回自家去,前后有五次。搞得最后没人敢娶她,她也懒得嫁人了。后来,穷光蛋陈平捎话去说,我可以娶你。对方派个老头子爷爷来考察一番,认为陈平尽管穷,但结交人多,人脉广,可以嫁。于是就成了。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汉武大帝的老妈王夫人。王夫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姓金的大户人家,生了个女儿,夫妻生活也美满。然而汉武大帝的外婆认为金氏还不够富贵,执意叫女儿离婚,金氏不同意。不同意也不行,王夫人还是被母亲送进了宫里。王夫人在宫里时,人家孝景帝也不管你是不是处女,就宠幸上了,于是就有了汉武大帝。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据有关史料证明,中国女人这种开放的习性,至少传到了唐朝。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暂且不叙。

先秦时期的女人,既然不爽的时候都可以休可以跑,那开骂老公,自然就是小事一桩了。《邶风》里面那个借日月骂老公的女人,不自觉地成了中国诗里第一个用月亮代表我的心的人。

讲完怨妇,来看看思妇。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何云能来?”《邶风.雄雉》,这首诗的女人跟上面当然不是一个女主角了。丈夫出远门服役去了,女主人成了留守妇。她思夫情深,就只能望着日月迭来迭往,思念之情悠悠绵长。想着道路相隔如此遥远,夫君何日才能还乡。

细心的人可以看出来了,这两首诗的“月”还没有脱离“日”,不够独立。这话说对了,因为那时候的古人常以日月比喻翻丈夫,所以日月不分。而“月”这个意象真正独立出来,并且成为中国古诗上引领“见月怀人”潮流,而让历朝历代,包括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常用不辍的是以下这首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陈风.月出》

跟前面两首诗不同,这是一首男人思春发情的诗。前两首诗是卫国女人的,卫国即今天的河南一带,陈国今天在安徽亳州一带,这个地方靠近南方,不似北方有刚烈之风,所以诗歌风格也大变,变得有些娘娘腔了。

明月皎皎出天空,美人娇美体轻盈。缓步慢走多妖娆,想她使我心焦躁。明月皓皓挂天空,月下美人真俊俏,步履舒缓身婀娜,想她使我心烦恼。明月高悬照四方,美人月下神采扬。缓步行来姿态美,想她使我心忧伤。

我们仿佛看到,那个明月当空的夜色,青年男子望月而叹,思念着那如月皎美的姑娘,而不觉地心烦意乱。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好一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模样!

从文学史来说,这是一首相当牛逼的诗。这诗里刻画出的那下朦胧的美人及朦胧的意境,影响了后世,而宋玉之《神女赋》和曹植《洛神赋》据说也是受了此启发。从此以后,三千年以降,见月怀人,望月思乡,于是就成了一条不变的套路。

见月怀人,不一定怀的是丈夫或者美女,有人却不按套路出牌,怀的却是别的一种特殊之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东汉末年,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大家伙都忙得不亦乐乎。 唯有曹操苦啊,他挟天下而令诸侯,诸侯们明一套暗一套,搞得他东征西伐,奔波不息。而在那个时代,最缺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曹操整天想着去哪里捞人才,好让天下归心。于是,那梦中的渴望得到的人才,就成了他眼里的“明月”。

但那些像天上月亮明亮的人才呀,我何时才能把你采摘下来呢?

曹操不知道。

他知道的是,天下有相当一部分比明月还亮的人,却选择了与他对抗,让他兵败赤壁。那些人当中,就有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时也,命也!

魏晋诗歌中不按套路使用明月的,曹操之后,估计就是阮籍了。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三首(其一)》

阮籍的这种首跟前面曹操的《短歌行》一样,如果你没有一定历史知识,根本不知道这里面写的是什么。这首诗的背景跟曹操有一定的关系。东汉末年,士大夫们看宦官乱政,纷纷参政议政,宦官们见招架不住,只好挥刀狂屠,制造了东汉著名的党锢之祸,将大批节气之士清洗出去。

当然了,在中国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了。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东汉末年以李膺为首的士大夫领袖倒下了,又冒出了新的士大夫领袖,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孔融。

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他在整个三国时期,却是开了个坏头,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了魏晋。

他把敢说敢做的孔融给杀了。

到了西晋,从曹氏手里抢过政权的司马昭,也把曹操这劣招学到手了,把敢于不合作的嵇康给杀了。

所谓“孔融死而士气灰,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死而清议绝。”自此之后,晋朝士大夫再也不敢清议了。清议,就是议论政治。

不清议的士大夫们,个个都转行,清谈去了。

清谈,就是扯淡,谈玄学。

当时魏晋竹林七贤,领袖首推阮籍,其次是嵇康。嵇康性格刚烈,见司马氏征召就躲。阮籍却知道想躲是躲不了的, 他曾经躲过,又被迫回去当官,只是再后来再称病辞官的。所以,他为保全性命,只有跟司马氏政治不停的周旋。

讲到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了,为什么诗中阮籍写到半夜睡不着,要起来弹琴。弹琴的时候,看见天上明月,闻到野外孤鸿哀叫,又无不让人焦虑。

这一切,都是政治环境的险恶,才让他整夜忧思,夜中不能寐。

这里的“明月”,明显不是见月怀人,更不是什么望月思乡了,而是望月伤怀了。

他渴望借着明月清风,超脱出世,却不能摆脱现实的政治困境。他渴望拥有一个明月清风的政治环境,却只能是在梦里出现。

罢了。

想想也就罢了。

从《诗经》里的怨妇,思妇, 思春之男,到魏晋时期的阮籍,我们发现中国诗里的这个上“ 明月”意象,就像一颗青涩果子,晦涩暗淡。然而它等待许久的时代终于来临,在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里,一群诗情饱满,才华洋溢的男人,一个个粉墨登场,彻底将“明月”解放了。

这个时代,就是唐朝!

给你一个江湖,你会选择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么?在武林江湖里,东方不败只选择了葵花宝典;在诗的江湖里,有一个牛逼的唐朝诗人,只用一首诗,就打遍三百年无敌手。

在《唐朝才子传》里,唐朝第一个登上诗江湖的人,叫王绩。但是他不怎么出名,因为他很快地就被初唐四杰王勃等人盖住了。可惜的是初唐四杰的诗里,不怎么爱“明月”。

而唐朝第一个让“明月”这意象发光发亮,照耀千古的人,竟然是他。

张若虚。

张若虚是什么人?估计今人没几人得知。他是扬州人,开元初年就与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贺知章等几人闻名,并称“吴中四士。

在《全唐诗》里,张若虚只录有两首诗,一首是他的处女作,一首是他的成名作。而这成名作,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天地之间,什么人最牛逼?当然是跳出三界之外,一世逍遥之人。唐诗之中,什么诗最牛逼?那就是情,景,理三者的完美结合。无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堪称完美的代表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看看张若虚的境界,古今上下,几乎所有诗人,看见月亮,就是我忧伤了,我想家了,我想某某人了,而没人会想到,天地之间,那个走在长江边上的人,谁是第一个见到明月之人,而天上的明月,又是何时照临人间的?

满满的宇宙哲理啊!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是无穷已,可每一代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每月每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什么才是永恒的,永恒的是整个宇宙,而不是人类个体。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花江花月夜》牛到什么程度呢,诗人闻一多是这样评价的,“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之诗,顶峰之上的顶峰!”

这就是唐诗里真正的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敢不服?

服也罢,不服也罢,明月还得继续。

张九龄来了。

张若虚是迷一样的诗人,他不知如何得来神力,凭一首诗就功盖全唐,差点让唐人无诗可写。更离奇的是,后人连他的生卒人都搞不清楚。但是,他大约年龄还是没搞错的,按他们的活动时间来算,张九龄至少比张若虚小二十岁以上。

张九龄是广东人。在唐朝时期,整个岭南不过是蛮夷之地,张九龄能作诗,还当到了宰相级的大官,不得不说他是个牛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美的诗呀,一颗当空明月,足以打破空间距离,连接天涯海角望远怀人之人。

然而再细看,这句诗怎么这么熟悉呢?哦,原来跟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好听是异曲同工,其实就是高度概括。但这话只有你知,我知,明月知了。

张九龄之后,王维,孟浩然等人亦纷纷将明月造诗,但都平淡无奇。直到一个人的横空出世,才彻底将这僵局打破。

李白的成名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蜀道难》,而把他捧上天的人,是贺知章。李白出道的时候,贺知章都已经是七老八十,准备告老还乡了,然而他读到李白的《蜀道难》时,无不惊为天人之作,当众夸李白为“谪仙人”。

何为“谪仙人”?谪,就是贬谪的意思,所谓谪仙人就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人。

猪八戒不是猪,他是被贬谪的天蓬元帅;李白不是凡人,他是被贬谪的仙人。古往今来,有几个诗人能有如此评价?每次一想到贺知章的金口海句,李白都不自觉地飘飘然了。

事实上,整个文学史也充分证明,李白的诗的确有神仙之气,他是唐朝的特例,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特例,他的诗歌,从来都有艳羡,被咏叹的份儿,从没有人敢于模仿。

在李白之前,我们看到的“明月”是《诗经》里的怀人思乡,是《短歌行》里的贤才,但是从没有人像李白那样,将明月将作孤独时的知已。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李白是个谜一样的存在。到现在为止,仍然没人知道他生于何地,何时回国,甚至有人还说他根本就不是中国人。抛开这些不论,我们先来讨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时的李白是个什么样的困境。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人正在长安城里,身上还挂着个侍奉翰林的称号。

有人可能奇怪了,李白离开四川,辗转千里,终于在贺知章的帮助下,实现人生逆袭,进入长安城,与皇帝吟诗作对了,还有什么不满的?

问题就在侍奉翰林这个称号上。

在唐朝,翰林是官职,但侍奉翰林绝对不是。所谓侍奉,就是候补。翰林院是干嘛的?是培养国家高级干部的地方,凡是要当宰相,多数必出翰林院。

李白一生的梦想跟孔子以来的所有读书人一样,都是要在有生之生“大济苍生。”而要大济苍生,就要做官,为人之臣,最大的官,当然就是宰相了。而只要进入翰林院,跟国之宰相就是一步之遥了。

所以,李白对翰林院这是很在乎的。

问题是,他只是个候补的。而他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就是陪唐玄宗唱酒听歌,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国家决策。而国家决策却交给那些真正的翰林院里的学士。

终于有一天,李白算看清楚了,他在皇宫里不过是个陪酒客。就像西汉的东方朔一样,喝酒有你的事,说话做事替国家着想,你就别操那个心了,让能干的人来。

弄臣?一个被打落人间的仙人,竟只能当皇帝的陪酒客?

李白当然郁闷了。

李白想找朋友诉说,可是没人。贺知章退休还乡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还什么都不是。

于是,他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月对饮了。

屈原在人生痛苦时分,抬头问天,于是有了《天问》。李白在承受人生巨大寂寞与孤独无法自已之时,只好问月了。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面对万古明月,李白似乎又回到了《春江花月夜》里的哲学问题上了,咱们这一生,仿若流水,只有明月是永恒的。

既然如此,长安还有什么可留恋?

中秋记: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遥遥烟波寄情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千年以上,孔子周游诸侯列国,传道失败之时,不禁仰天叹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千年以后,李白面对失意,首先想到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离开这污浊人间,重回他的天上去。

然而现实是天上也是回不去的。既然如此,唯有像散开头发, 乘一叶扁舟逍遥于江湖之上。

李白决定离开长安。

李白这段经历被历史写成是“赐金放还”,说是唐玄宗给他一笔重金为安家费,变相赶他离开长安城的。

是也罢,不是也罢,还有什么关系呢?

明月之上,长风万里。道之迢迢,我自有我的归路。

不是么?

寂寞之时,我寻明月而去;千年以后,我将成为天上那一轮明月,供天下仰望不息!

于是,一个李白殒落了,一轮明月升起了。它皎洁无暇,明亮如昼,光耀人间。

此后,再也无人超越这一轮来自唐朝的多情明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