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过郭沫若模仿《静夜思》写下的诗,我不得不承认:李白是真厉害

 古稀老人赵 2022-05-16 发布于北京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学生都会的作品,却在近些年来频频引起争论。很多现代人认为,此诗看上去平平无奇,写得既直白、又简单,完全不理解为何会被当成“神作”。

笔者也曾在诗迷圈,做过一项这样的问卷:如果《静夜思》不是李白写的,您认为它还能如此出名吗?遗憾的是,有超过50%的诗迷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是李白的名气给了《静夜思》一定的加持。

难道它真的被高估了吗?或者我们可以看一看古人的评价:

《批点唐诗正声》一书认为,李白之所以会写得这么简单,是要追求一种洗尽铅华之美。因此认为那些“老练着意作,反不及此”。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范德机称此诗是:含糊则有余味。《唐诗别裁》称此诗是“虽说叫却说不尽”。

总之,在古人看来李白此诗有一种说不尽的韵味在里头。

说实话,年少时笔者对古人的这些看法,挺不以为然。总觉得,一首真正的好诗,肯定不能是3岁孩子都能看得懂的,总得有点儿很高级的词汇。直到,后来偶然间看到几首现当代诗人仿写的作品,笔者才觉得:李白是真的牛。或许,这就叫做:没有对比,就不知他有多优秀。

在众多仿写里,最出名的应该是现代文坛巨匠郭沫若的作品。郭老的文坛地位咱们都知道,特别是在诗歌领域,他是白话诗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诗集《女神》,更是令人赞叹。

郭老年轻时曾在外留学,对故土的思念常常让他夜不能寐。在一个深夜里,他和李白当年一样,看着天上的那轮圆月,内心被乡愁萦绕。于是,他模仿李白诗的意境写下了一首白话版,大家且看全诗: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何以断定郭沫若是在仿写?

首先,李白诗里共有5个重要意象:夜、月、雾、故乡、思乡之人。而在郭沫若的诗里,这5个意象都包括了。虽然外加了松林、村庄、白云等,但主体意象仍然是这5个。

其次,表达方法挺像。李白是借月光写乡愁,意指不管身处何处,明月都能寄托人的思乡。郭沫若诗里明月,作用也是一样,只是刻意用了鲛人望月,来代替李白式的直抒胸臆。

把郭老此作放在现代诗圈里,它肯定是上乘作品。意境上,优美自然;语言上,也颇为清丽,这是郭老写诗的一贯特点。

然而,与李白诗一比,其缺点其实也挺明显:

一来,另加的这几个意象,本身的渲染较刻意。比如最后一句写鲛人对月流珠,前面根本没有关于它的铺垫,直接加上去后,难免显然生硬和突兀。

二来,写诗其实也是讲究“转场”的,这一点跟导演拍电影是一样的。郭老这首诗在转场上,还是有一定可提升空间的。比如从“松林”转到“白云”,由“天河”再转到“海雾”,都过度得不够自然。

三来,读来真的不算朗朗上口。当然,这是现代诗的普通存在的问题,也是古典诗词受欢迎的原因。这个“锅”是现代诗的,不是郭老的。

分析出以上3点,就会发现李白是真的牛。

在他这20个字里,完全没有郭老诗的这3个问题。每一个意象本身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明月是皎洁的,因此才会让诗人觉得是地上的霜。抬头看着明月,低头思念故乡,抬头和低头的动作,本身就是衔接词,“转场”也堪称漂亮。至于读起来的顺口程度,自然也就不用笔者多说了。

多年来,《静夜思》都因写得过于直白、简单,被不少人质疑。笔者个人觉得,这是现代人品诗的一个误区。

要知道,当年白居易为了把诗写得直白一点,每每有大作,必念给不太懂文学的老妇人听。如果对方听不懂,他就一改再改。由此可见,现代人写诗喜欢“装”得文邹邹的,但唐代的诗人们却不屑于此。

对他们来说,能用最普通的字句,写出最打动人心的诗篇,才是至高追求,这就像是金庸武侠里的至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最后,针对白话诗经常被写得云里雾里这一现象,笔者也想劝一劝现代诗人们:本真一点、简洁一点,或者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