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 '情’与 '景’的结晶品。” 真正有意境的诗歌应给人画面感、空间感和情感余味。诗歌是否具有意境是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高下的标准之一。五绝字数极少,几乎刚开始就要结束。要在短短二十字中写出使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是十分困难的。而李白却非常善于在极短的篇幅中创造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玉阶怨》在历代宫怨诗中不仅是以含蓄著称的名篇,也是以意境取胜的佳作。李白之前,真正以 《玉阶怨》为题的五绝只有两首。 齐虞炎 《玉阶怨》: 紫膝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相思安将寄,怅望南飞鸿。 谢肌 《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虞炎、谢胧之作重点似乎并不在意境的营造而是烘托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李白之作则形成了优美的意境。 李白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前一句点明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为 “景”同时含情,如王尧衡 《古唐诗合解》指出:“宫人望幸,伫立玉阶,不绝夜深而白露生矣,生字有意。”这一句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后一句是对前半句情感的延续,一个 “浸”字可见情感之深。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是全诗最受赞赏的两句。 “'玲珑’二字 冷寂可想.其取神乃在'却下’二字,有泪宫长夜、恍惚无眠光景”“望明月”使全诗意境的形成,明月拉开了天与地之间的距离,使“境”的空间得以显现。“望”凝固了人物的情感,明月当空,伊人独望的画而油然自显,“侵”、“望”等字的妙用提供了让人体味人物的侵感的依据。情景相融,意境顿成。相似的意境还可见于 《静夜思》,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虽然不同,然 “玲珑望秋月”与 “举头望明月”二句为各自的意境提供了相似的空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在李白五绝中最富意境。在这首诗里,意境的画而感、空间感和联想空间自然交融,浑然一体。“众鸟高 飞尽,孤云独去闲。”视角从空中下笔,拉开了远阔的意境空间。同时 “尽”与“孤”又与下文的“独”字前后呼应,正如杨逢春 《店诗偶评》云: “首二鸟飞云去,都是烘托独字。”“相看”表明诗人在看敬亭山,同时敬亭山也在看诗人,虚词 “唯有”的巧妙过渡既结束了全篇又留下了些许诗人特有的孤独意味,“以山为有情,妙境无极。”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惺惺相惜的图画。“鸟飞云去,言眼前并无别物,惟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两相无厌,悠然清浮…深得 '独坐’之神。”短短几句,意境所必须的画面感、空间感和情感韵味自然生成。此诗极易让人想起陶渊明的类似作品。陶渊明 《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辉。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翩,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辄,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己矣河所悲。”与这首诗的意境最为相近。李白用更为诗性的语言重述陶渊明的心情,把 “知音苟不存,己矣何所悲”的明了感悟转托于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蕴含的情绪变得更为复杂难测,令人回味。“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己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独坐敬亭山》就写出了这样“可解不可解”的妙境。 具有想象的空间感,是诗歌意境的特征之一。李白五绝的意境美就体现在具有让人浮想联翩的艺术空间。利用意象来达到意境空间的生成是李白五绝创造意境的主要方法。意象的使用对意境艺术空间的生成作用巨大。艾略特在谈论 《哈姆雷特》时指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使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时间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醒那种情感。”这种“客观对应物”在诗歌中就是指诗歌意象,而能够“立刻唤醒那种情感”的 “客观对应物”一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五绝名篇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元稹《行宫》)就是善于撷取深宫中最有代表性的环境和人物达到对宫女数十年宫廷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 白云和飞鸟是李白五绝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忆东山二首》其一)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忆东山二首》其二) “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追》) “早起见口出,暮看栖鸟还。”(《望木瓜山》) 这两个意象很早便在文人诗歌中使用。请看: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贼诗以答》)为白云奠定了一种闲适的隐逸情调。 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又为这两个意象增添了深厚高洁的情操。飞鸟与白云蓝天为伍,朝可飞,暮可栖,指代着自由和归属感。阮籍“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咏怀》其一)“愿为云见鸟,千里一哀鸣.”(其二十四)“荆棘披原野。群鸟飞翩翩。”(其二十六)“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其四十九)又赋予飞鸟一种自由而又孤高寂寞的品格。 语言是文化的象征的模式,在文学语言中。最有助于强化语言情绪的就是文化底蕴,当一种意象表现出一种文化基质时,文本本身便具有了耐人寻味的醉厚意趣。白云、飞鸟是古典文学众多诗歌意象中富有高洁、隐逸情怀的代表意象.敬亭山可作为众山之代表,巍巍青山巍峨、稳重,多为高人所在,隐士所居,也是文人色彩很浓的意象,这些意象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下己经超越了人们视觉认知所带来的直觉联想,而深入到文化精神的层面.它们激发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印象。还有对无数文人情怀的记忆和共鸣,这种连锁记忆就是此诗言外之 “意”的具体内容。《独坐敬亭山》在短短四句中将白云、飞鸟、青山三个经典意象叠加,其意象组合的密集决定了这首诗丰富的人文信息含量。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二句则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庄子 ·达生》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为天人一体的观念奠定了哲学基础。《庄子·齐物论》还宜扬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宋程颐又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还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将天人合一推为人生最高境界。且不说在哲学上有多少人接受了这种唯精神论的观点,就文学思想来说,中国传统诗学中的 “物感说”与哲学上的万物一体说是息息相通的。这使人与自然相互抚慰、永不相弃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的思维观念。在 《独坐敬亭山》一诗中,白云、飞鸟、青山代表了广泛意义上的自然界,诗人对它寄予全身心的信赖,全诗用最感性的形象再现了中国人最传统的思维观念。无怪钱钟书在 《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李白的 《独坐敬亭山》是 “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情调的”“两节诗”之一。 除了飞鸟、白云。明月作为李白诗歌主要的诗歌意象,在五绝中也频繁出现,也是一个积淀了深厚民族传统和丰富的人文信息的意象。这一意象在 《静夜思》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思乡是乐府的传统题材之一,但很少短篇,五绝以文人作品居多。如: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汉乐府 《悲歌》) 幽客海阴路,留戍淮阳津。垂情向春草,知是故乡人。 (宋 ·汤惠休 《江南思》)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梁·何逊 《边城思诗》) 心随南云近,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近日几花开。(陈·江悠《九月九日》)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 ·王维 《杂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 《静夜思》) 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思乡作品中,汉乐府 《悲歌》以较长的笔墨抒写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比 《静夜思》具体生动得多。而文人作品无一例外都较注重突出含蓄的韵味,其中尤以王维的“寒梅着花未?”最为人称道到,在含蓄一问中将种种思乡情怀尽数传达。李白所作以明月为线索,四句中前三句都在写诗人 “辨月光”的心理过程,最后一句虽然明白的表明“思故乡”,却在前三句的铺垫下使这一思乡之情就此凝固,“一夜萦思,踌躇月下,静中情形,描出如画。”创造了悠远的意境。和其他的思乡诗相比,《静夜思》描写现实的深刻和广度不及汉乐府,诗意的含蓄又不及众文人所作,然而却誉为“妙绝古今”,其根本原因在于情感的普遍和深刻。选择菊花或寒梅作为记忆中故乡的缩影,带有鲜明的个人趣味。而对大部分思乡者来说,明月显然比寒梅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更能带来直接的刺激。毕竟月与思乡的不可分割几乎就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整首诗“以人月相得的审美直觉。直遍中国人情人性的深处。”所以能以短短一句诗达到“旅中情思,虽明说却不说尽”,“悄悄冥冥,千里旅情,尽此十字”的效果,明月意象的使用为诗人传达这种普遍的思乡情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更可贵的是,白云、明月、飞鸟等意象不仅凝聚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文人情趣,在李白五绝中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和情感流动的伴随物,意象与情感自然交织。依照格式塔心理学原则,当外部事物所体现的力的式样与某种人类情感中包含的力的样式处于同一结构时,我们便感觉它具有了人类情感。可见诗句自然才能动人,这是有生理依据的。在文学作品中,只有自然浑成的诗句,它所蕴含的 “力的样式”才可能和读者心中潜藏的自然情感的 “力的样式”处于同一结构,这是共鸣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所以古人作诗最强调真情、自然。 “'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讴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尤为赞赏“即目所见”“直寻”的未经过任何人工技巧的诗句。'独坐敬亭山’中的白云、飞鸟、青山, 《玉阶怨》、《静夜思》中的明月都不仅仅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也是诗人所处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诗人情感的引发物,多方面的统一使这些五绝表现出伫兴而就,情景相生,妙合无限的效果。无怪徐用吾评 《独坐敬亭山》:“此所谓天然去雕饰者。”吴逸一评 《静夜思》:“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讴由精炼得之?”都惊叹二首诗的天然浑成而否认它们存在写作技巧。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