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的内阁成员都要叫以宫中殿阁为名的大学士,具体如何规定的?

 思明居士 2017-10-06

一般情况下,明代成员的阁殿头衔不外乎五种,华盖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建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顺序高低为从前往后。

明代内阁成员按先来后到排序,所以头衔也是有先有后,后来的肯定比先来的排序要靠后,比如万历二年三月殿试,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等人充读卷官,张居正在吕调阳之前入阁,所以张居正的头衔要比吕调阳的排序靠前。

与此同时,首辅、次辅以及其余阁臣所带的头衔未必有明确的规定,比如硬要说首辅带中极殿大学士的,那是不一定的。比如万历二十二年二月辛未,“以玉牒成,王锡爵加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荫一子中书舍人……”此时王锡爵已是首辅,然而一直到此时在进升建极殿大学士。再比如,隆庆四年六月乙巳,“以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李春芳一品六年考满,遣中使至春芳第,赐银币、羊酒如例。吏部请加恩。得旨,春芳简任首辅,茂著忠诚,其进少师兼支大学士俸给,与诰命,荫其子茂德为中书舍人。春芳辞,上复降旨褒谕,不允。”作为首辅的李春芳依然只是建极殿大学士,而不是更高的中极殿大学士。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辛亥殿试,“以廷试,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充读卷官”,首辅和次辅的大学士头衔一模一样。

我把阁殿的情况补充一下。华盖殿(中极殿),谨身殿(建极殿)是三大殿中的后两个殿,排名第一的奉天殿(皇极殿)没排大学士。至于武英殿,开始是专门用于皇帝斋戒的居所,后来是召对也有,讲读也有,性质比较复杂。文渊阁开始是翰林院所在地,后来完全属于内阁(因为翰林院搬出去了)。东阁开始是皇帝召见亲信大臣的地方,到了嘉靖年间,变成内阁,六部九卿,寺监大臣们集中讨论重大事务的地方。

18
2评论
分享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简单回答一下。

殿阁大学士一职的设置

首先,明代的殿阁大学士一类官职设置于洪武年间,早于内阁的设置。

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明太祖“仿宋制置殿阁学士,以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又任命一些从民间征辟的老儒为文华殿大学士。(《明太祖实录》卷150)至此设立了五个殿阁大学士职位。这一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授给文学侍从之臣的头衔,无固定职责。

以“大学士”为官名,始于唐代,宋代继之,是借文学之臣平日办公、值班的馆、院、殿、阁等场所来命名官职,多作为文学侍从之臣的官职及宰相加衔。虽说明初官方说法是模仿宋制,但其实元代官制中也有集贤院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实职与虚衔,只是明初有时避讳对元制的继承而已。

(韩国首尔昌德宫奎章阁(复原建筑),是李氏朝鲜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半岛国家的宫廷馆阁藏书文化与中原王朝一脉相承。)


殿阁大学士与内阁制度的逐步结合

其次,内阁制度实行十几多年后,阁臣才开始担任大学士之职。

一般认为,永乐朝初年成祖任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宫为皇帝“代言”、参与机密事务,是明代内阁制度的雏形,虽然当时还没有“内阁”之名。解缙等人担任的都是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职。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阁臣中的首位胡广才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后,又新设了谨身殿大学士一职,由杨荣担任。至此明代的六个殿阁大学士官职全部出现了。

在洪熙、宣德时期,还有担任殿阁大学士而不入直办事的,如陈山出阁后仍以谨身殿大学士衔教小宦官读书,权谨以文华殿大学士衔辅导太子。此后很少有这种事了。值得注意的是,文华殿大学士一般不作为阁臣的加衔,只有万历朝的朱赓一品考满时曾加此衔,原因待考。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明紫禁城图局部。内阁办公场所为文渊阁,在文华殿区域西南角)


阁臣与

最后,阁臣也不是都带殿阁大学士衔。

在很长时间内,并非入阁便会兼任殿阁大学士,只要有翰林院系统官衔即可,日后可能会加授殿阁大学士衔。入阁者或保留原有翰林官衔如翰林院学士(如陈循)、修撰(彭时)等,或加兼翰林官衔(如王文由左都御史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从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去世,到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陈循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中间有七年多内阁中一位殿阁大学士也没有。天顺时期的首辅李贤也长期仅以吏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直到成化朝新皇即位后才加封华盖殿大学士,足见当时殿阁大学士衔对阁臣而言仍是一种殊荣。

李贤之后,内阁首辅一般都有殿阁大学士衔。而从正德初年的焦芳、王鏊、杨廷和等人开始,新阁臣一般也加殿阁大学士衔入阁,虽然嘉靖时期仍有翟銮、李本等以翰林院学士衔入阁的例外。

至万历时期,内阁制度趋于定型,新阁臣一般以东阁大学士衔入阁,沿着东阁→文渊阁→武英殿→建极殿→中极殿的方向逐步升迁。除个人考满外,遇到册立太子、修实录、陵工、殿工、大捷等事件,皇帝特降恩典,也可进一级。

与此相应,阁臣的部堂加衔(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宫衔(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三孤(少保→少傅→少师)等官衔也会逐步提升,共同作为阁臣所具备的资历与恩宠的证明。

(清代内阁旧址,现为中国紫禁城学会。清代内阁与明代文渊阁区位大致相同。)

3
评论
分享

明代内阁包括中书舍人、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诸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正心殿学士。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具体大小就要看他们入阁的顺序和所任官职了,六部之中户部尚书为最高。到了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又增加了协办大学士,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2
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