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言二拍》中最富戏剧性的故事是哪篇?

 关前月岁月静好 2017-10-07

且讲一个《警世通言》里头《老门生三世报恩》的故事,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话说正统年间,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有一秀才,名叫鲜于同,此人自负才华横溢,便是连中三元也不在话下,偏偏运气极差,直到五十岁,还是一介穷酸秀才,在本县当了小半辈子生员,次次科举,次次失利,成了全县的笑柄。

他五十七岁那年,又到了省里(实际上是布政使司)举行乡试之期,乡试也不是个个秀才都有资格考的,兴安县需要提前进行一次考试,通过考试的生员才能参加乡试。鲜于同自然也应考了,知县蒯遇时自命眼力过人,挑一张觉得写得最好的答卷,点了第一名。这卷子是糊了姓名、密封好交上来的,蒯遇时虽然喜欢这文章,却不知是何人所写,等到拆卷唱名的时候,蒯遇时刚念了一声第一名的名字,就见一个又矮又胖、两鬓斑白、衣服破旧的老头从人群了钻了出来——今年的第一名正是老秀才鲜于同!

蒯遇时这人别的都好,却有一个毛病——颜控。他最喜欢年轻英俊的少年英才,越年轻越好,一见今年的第一竟然是个死老头子、全县的笑柄,心里就大为不悦,况且鲜于同的穷酸样子也确实难看。但木已成舟,蒯遇时无奈,还是让他当了第一。

鲜于同喜滋滋的去参加乡试,他的本经是《礼记》,正好蒯遇时也是乡试《礼记》房的考官,两人又碰上了。蒯遇时知道鲜于同要考礼记,心里头就想:鲜于同这人是个老儒生,笔法老道,那么我就反其道而行之,看文章时,专门挑选那“嫩嫩的口气, 乱乱的文法”、“怯怯的策论,愦愦的判语”,如此写的不好的,定然是少年初学,虽然水平不一定高,但至少还年轻,有培养空间,总比选上鲜于同那个糟老头子要好。

这样想着,蒯遇时就打定主意,专门挑那些个文章写得不好的、语气幼稚的,拔为举人。

可是万万没想到,鲜于同考试那几天,正好闹肚子,一阵一阵的跑肚拉稀,如此一来,原本有十分的才学,被这肚子疼就减了九分下去,文章自然是草草写成,质量非常低。偏偏蒯遇时选的就是文章写得差的,于是乎,瞎猫碰上死耗子,又被蒯遇时挑中了。

这下蒯遇时捶胸顿足,后悔不迭,以鲜于同年纪太大为理由,想把鲜于同的名字删去,谁料主考官指着堂上匾额, 道:“此堂既名为‘至公堂’,岂可以老少而私爱憎乎?”遂不肯更换,点了鲜于同乡试第五名。鲜于同哪知道其中内情,还以为蒯遇时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呐,以门生自居,千恩万谢的去拜会蒯遇时,蒯遇时只好勉强应酬一番。

鲜于同连连中举,志得意满,又去京城赴会试,赶路时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会试得中,可是本经填的却是《诗经》,而非自己平时考的《礼记》。他有点迷信,觉得定是神明旨意,于是应考时临时改了诗经。

恰巧当年的会试考官又有蒯遇时,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也不知道鲜于同临时改了科目,只道是鲜于同还考礼记,于是吓得连礼记房的卷子也不敢看了,直接跑去了诗经房。他还怕自己选中的全是年纪大的,于是又想道:“但凡老儒生,对诗经的理解必然透彻,年轻人读四书的多,读诗经的少,那么写诗经的经义就必然不甚明了。这回我就专门选些题旨不甚透彻的,就肯定都是年轻人了。”原来明代时,座主和门生有特殊的利益关系,考官选中谁的卷子,这人就是自己一辈子的门生。选门生也是有讲究的,若是选的年轻人,就有大大的发展空间,将来仕途上也好有个照应,若是选的全都是老头子,官当不了几年说不定就进棺材了,仕途走不远,对自己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蒯遇时专门挑年轻人,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徐显卿宦迹图》之“琼林登第”)

岂知拆号看时,他竟然又挑中了鲜于同……这也难怪,鲜于同临时改诗经,文章自然不可能写的多么深刻,这不正符合蒯遇时的打算吗?于是又被蒯遇时挑中了。之后殿试,鲜于同高奏凯歌,得了二甲进士出身,蒯遇时是目睁口呆,赶紧询问鲜于同这几次考试的具体情况,得知真相后,不由得喃喃自语道:“真命进士,这才叫真命进士啊……”

之后鲜于同如何感恩戴德,如何帮助蒯遇时,蒯遇时如何转变了对鲜于同的态度,两人成为至交,那都是俗套,没什么大意思,单看这鲜于同是如何一步一步科举得中的过程,倒确实是充满戏剧性的,只能说,人生就是充满意外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