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算法统计我们完全可以读懂老师喜欢什么样的答案?

 Rqhahaha 2017-10-07

网站\微博\千聊直播间传新网

2018新闻传播考研群:633960386

传新网真题练习提分群:652693801

【考研倒计时80天

VIP、暑期新闻学&传播学专题&实务班

咨询学姐微信cxwxuejie



如果可以通过算法读出老师最喜欢类型的答案,那我们大概都可以成为算法大神吧,不过这样的算法统计貌似还需要我们的开发。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三评算法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起了我们对算法的关注,什么是算法?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算法的世界~


 

一、什么是算法

如果你搜索了一次王思聪,那接下来你每次打开网页都可以看到首页推荐上千千万万个关于'国民老公'的各种新闻。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商业媒体也获取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俗称大数据。大数据能够帮助媒体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媒体消费习惯和自身特点,以此建立相应的媒体信息推送模式。

 

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用自身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来帮助消费者筛选信息。精准的推送减轻了用户自身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用户的粘度,让算法媒体得以迅速发展。

 

然而,如今风光的算法媒体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容易一切以点击率和热门度为指标推送新闻。算法往往只呈现你喜欢看到的信息,而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问题的信息则可能没有适当的体现。

 

最重要的是,仅依靠点击量的算法媒体并不能解决内容质量的问题,因为机器不能辨别不同的观点,仍然需要人工编辑来把关。

 

 

二、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意义

1.改变了用户传统信息行为模式。


信息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信息行为主要分为信息搜寻、信息浏览和信息偶遇三种类型,其中信息搜寻是信息行为的主要环节,它贯穿着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到满足信息需求整个过程。

 

信息行为研究学者布伦达·德尔文(Brenda Dervin)从心理学取向提出“意义建构理论”,她强调了个体在信息行为过程中对信息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


因此用户传统信息行为的动机是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分为任务开始、主题选择、聚焦探索、焦点成形、信息收集、呈现/搜索结束六个阶段。


然而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送新闻应用改变了用户传统的信息行为模式,算法技术通过对用户阅读兴趣社交图谱的建构迅速实现对用户需求内容的个性化推荐。这个过程不仅是时间上的压缩,更是感知的重组。机器在用户潜意识的信息需求下,直接实现了信息需求与信息呈现之间的无缝对接。

 

2.实现了内容的精准分发。


互联网带来的第四次传播革命,释放了个体的媒介接触、使用、传播的权利,使得信息环境由信息匮乏进入信息过载的时代。


面对海量的信息,一方面用户的信息对信息的搜寻和处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有用的信息被信息海洋稀释,用户与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区隔越发明显。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用户的需求不仅难以精准描述,而且千人一面的信息呈现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算法技术的进步力求让技术更懂人,比人工编辑更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利用算法推荐,可以实现对用户画像的动态描述,进而达到千人千面,让每个生产者的新闻智能化精准匹配用户。


基于这样的意义考虑,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为众多移动新闻资讯客户端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信息速食的时代,算法推荐让“适合我的新闻资讯”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常态。


 

3.新闻生产场域的扩张。


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出发,新闻生产场域可以理解为主要是某一个社会空间中,新闻生产者各种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


新闻生产的场域既受到来自外部的权力和资本的关系决定,同时也受到其生产实践过程中编辑部的价值、专业操守、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新闻场域从来都不是静态存在的,而始终在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学场等其他场域的互动中。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其新闻生产场域是政治场域的重要组成。在这种传统的新闻生产场域中,其“惯习”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与价值上的选择。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资讯客户端,实际上更多的是遵循着商业逻辑,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构成了信息整合与推送的关键力量。《今日头条》的算法新闻推送,摆脱了来自于内部编辑与外部场域规则的制约。


在未来,智能算法不仅应用于推荐信息,而且还包括内容的创作、分发、讨论和审核。智能机器主导下,新闻生产场域边界得到扩张,机器作为生产者与分发者实现传统新闻生产场域的“他治性”向“自主性”的转变。

 

三、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的伦理风险

1.用户信息茧化。


从算法新闻推出伊始,信息茧化的问题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算法技术可以增强用户的阅读体验,也客观上降低了用户信息偶遇的可能。


当专属个性新闻信息主导人们的信息消费内容时,算法新闻也就在人与人之间建构了一座座孤岛。


正如《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道门。


针对有可能出现越推越窄的问题,各平台在个性化推荐背后也有一套协同过滤筛选内容和优化推荐的策略。但是从信息行为的社会取向理论来看,个体的信息行为应该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将个体的信息行为置于社会环境、组织和政治结构构成的综合环境中,并将个体视为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信息系统和服务中的“用户”。


个性化推荐为用户新闻阅读过程中生成“我的日报”,把用户个人兴趣以程序化的方式呈现。当用户长期沉浸在自主选择的满足感下,也就逐渐失去了对多元信息的接触机会,脱离了其社会情境,形成信息茧房。

 

2.主流价值导向的缺乏。


《今日头条》张一鸣一再主张算法没有价值观,并且强调今日头条不设总编辑。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聚合类新闻资讯客户端,自身不进行内容生产,依靠渠道优势来换取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供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本身没有价值观。但由于平台编辑把关缺失和内容审查的后置,导致传递不同价值观的内容被机器分发给不同用户。当机器由着人深层处猎奇、低俗等需求的驱动时,个性推荐的新闻在价值导向和质量上就难以保证。


较之于国内一些平台推崇算法推荐不设总编辑的做法,苹果公司反而弱化算法强化编辑地位和作用。


苹果公司认为计算机算法有着不可逾越的瓶颈和缺陷,在满足小众用户需求上算法显得幼稚和粗糙。


算法新闻的个性化推荐,不仅强化了信息传播的闭环,而且缺乏对基本价值的守望和主流价值的引导。算法主导流量为王的移动阅读环境,加剧了标题党、低俗、虚假,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议题找到用户。传统媒体坚守的情怀、专业主义和对主流价值观建构,被算法推荐消解。

 

3.算法审查对用户知情权的控制。


新闻媒介是公众了解社会客观现实的窗口,媒介通过建构拟态环境来影响公众认知和决策。因此,在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中,不断融入了其公平、公正、客观、专业主义等核心精神。


算法新闻看似技术中立,但其算法审查在对用户阅读内容筛选过程中存在着设计者的主观因素。如果说个性推荐为用户营造了拟态环境,不如说是算法审查为用户建构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算法审查中可能隐藏着的偏见、干预、不良用心。

 

美国弗格森案件中,由于存在种族歧视Facebook采用机器算法干预了用户所看到有关弗格森枪击案的信息,而向用户推荐不相关的内容。所以,当用户习惯通过Facebook来获取信息,那么该用户就很难了解到弗格森发生的一切。对于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和移动新闻资讯客户端来获取信息的年轻网民来说,掌握着庞大用户规模的平台,不仅可以左右着每个用户知情权,甚至可以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决策与行为。

 

好啦,关于算法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啦,当然啦通过算法统计来读懂老师喜欢的答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人民日报大大也说啦,算法不是王法,算法决定内容更不是王道,所以,小伙伴们,认真复习吧,拥有你独立思想的答案就是老师最喜欢的内容。

 

参考文献:《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的理念、意义及伦理风险》,作者:张潇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