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岁女童上大学:那些天才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顺然songhuijun 2017-10-08



优选商城1爸妈训练营1听故事1下载APP


那些天才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来自凯叔讲故事 13:10

凯叔说

kaishushuo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育儿这件事,不就是讲究一个“度”字吗。

万事都有它的节奏,急不得,催不得。

作者 | 青未了   主播 | 羽洋

01

照片中这个叫张易文的小女孩,

她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接受过义务教育,

4岁时便开始在家人开办的私塾学校读书,

跟着父母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

9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高考,

10岁第二次高考,

以352分的成绩被商丘的一所专科学校录取。


像张易文这样的经历,

刷微博的时候还看到过一例:

14年前,

北大毕业的硕士袁鸿林在老家办私塾,

女儿袁小逸是他的第一位学生。

袁鸿林曾经对女儿的规划是:

3岁早教,9岁小学毕业,16岁大学毕业,

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

当然,这个孩子也不负众望,

虽然一天义务教育都没接受过,

如今18岁的她专升本的考试只剩最后一门了。


乍一听,这都是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

人生按了加速键,开挂的节奏。

只是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却高兴不起来,

甚至隐约地有点担心起了这两个孩子。

 

孩子是不是必须要参加义务教育,

私认为只是一种选择。

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两位父亲的意识中

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物和工具,

根本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


张易文15岁研究生毕业,

袁小逸21岁博士毕业……

这些甚至都不是个例。

但是,这真的是好事吗?

还是家长假借新教育之名,

对孩子行控制之实呢?


小易文的爸爸对媒体说:

“教育就是‘早快好省’

我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


“大专期间写出一两篇有科研价值的论文,

以便申请破格参加研究生考试。

如果不行,就考试升本,

之后在国内读研,再出国读博,

最后从事科研工作。”


这些话里,充满了浓浓的控制欲:

自己做不到的“完美”人生,

转嫁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代替自己做到,

自己改变不了现状,无法掌控外界,

就去控制自己的子女。

 

这两位父亲都不明白: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

作为父母,我们既没有权利,

也没有能力设计他们的未来。

图片来源:《岁月神偷》


02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

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

吴、胡两家都是当地名门望族,富甲一方,

两家儿女从小也性情相投,青梅竹马。

但细究却发现,

两家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有着极为相似的一点,

那就是对孩子“爱”得太满。

 

吴蔚文是个做生意的能手,

但同时也是个独断专行的家长,

在他的强势下,

妻子懦弱无能,儿子也唯父命是从,

妥妥地被强势的老爹养成了——“爸宝男”。

剧中的吴聘虽好,

但身上却少了年轻人的鲜活之气,

多了一层“奴性”:

做生意一字一板,

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

听惯了父母之命的他,

就连娶妻这样的大事,自己都不能做主。


胡志存也是个很爱孩子的人,

把女儿胡咏梅教育得知书达理、落落大方,

活脱脱的一大家闺秀风范。


只是关心则乱,

正是因为胡老板太爱女儿了,

他才会轻易被歹人利用,轻信他人挑拨,

不让女儿嫁给她心爱的吴聘。

一句“我都是为你好” ,

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月满则亏,父母爱得太满,

对孩子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伤害。

图片来源:《那年花开月正圆》


像吴聘、胡咏梅这样的孩子,

自打娘胎里出来,

父母就为他们扫清了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碍,

只是这样的孩子,

缺少社会阅历跟历练,不懂得人性的复杂,

长大后一旦走入社会,没有了父母的庇护,

也是会吃亏上当的,

而有一些天才孩子更是如此,

由于父母过强的占有欲,

常常离开了父母的庇护,

便融入不了集体,适应不了社会。

而有些事总要自己独自面对。


03

《小别离》中的朵朵原来是个乖巧的孩子,

只是因为初三考试成绩下滑到了一百名以下,

妈妈便开始加大她的作业量,

这使得朵朵疲惫不堪,

甚至吃着吃着饭都能睡着。

在他们家,成绩成了不可跨越的“原则的问题”,

有一次考试,她只考了84.5分,

0.5分之差就让她心心念的旅游泡汤了。

 

童文洁对朵朵的爱近乎变态,

她不允许别人对朵朵的成长做出任何干预,

想牢牢的把女儿掌控在自己手里。

当她在电话里听到朵朵的爷爷奶奶

在帮她准备出国的事情,

她几近崩溃,情绪激动的说:

有什么事找我商量,我是亲妈。

图片来源:《小别离》


弗洛伊德说过,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童文洁在童年的时候,

因为地震父母离开了她,

她无意识的把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渴望

转嫁到了对朵朵的控制跟依赖上。

童文洁这种强烈的控制欲,

却让朵朵感到窒息,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母女俩的关系一度恶化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有次,朵朵甚至朝妈妈吼出:

“你就别认我这个女儿!”

图片来源:《小别离》


积极心理治疗在关于

“什么是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其创始人佩塞施基安提出

爱是由诸多侧面所体现出来的。

但是总的来说,

家长给孩子的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关系的爱与规矩的爱。

 

关系的爱是父母在孩子0-3岁时主要给予的,

它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呈现给孩子。

规矩的爱是父母在孩子3岁以后主要给予的,

它通过父母的教育呈现给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

这两种爱都需要以适度的原则给予孩子,

过分的给予就会变成一种控制,

进而对孩子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04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

爱与理解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

而不是控制和依赖。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放手。

爱,不该是对亲密关系的绑架,

放手不等于失去;

紧紧握住的,才让人难以呼吸。

 

我父亲就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曾经对我的管教非常严格。

我们的关系,一个像放风筝的人,

一个像是天上飞的风筝,

他拼命拽着线,生怕风筝飘到视线以外,

我使劲往前飞,想要挣脱束缚我的线。

生活中往往是,他指东,我就打西。

中考,他说考中专,我报高中;

高考,他做主填师范,我愤而去复读;

大学毕业,他说回家乡考事业编,

我留在省城不肯回……

 

而最近几年,他却变得开明了许多,

不再去干涉我的选择,

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比以前亲密了许多。

现在,有什么事情我反而更乐意

去征询他的意见。

图片来源:《好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