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糊糊版主的中医日志 --- 眩晕耳鸣

 负鹏载舟 2017-10-08



张**。男,62岁,头晕半月,起坐稍不慎即晕,晕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舌厚腻非常,肋不舒,常欲拍打揉按,常叹气,脉弦大滑。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
半夏40 茯苓60 泽泻40  白术50 生姜100
两副。


冰vs崖
本人认为:肋不舒,常欲拍打揉按,常叹气,脉弦 还有肝气不舒之症,如果肝气调畅亦可助脾运化水湿。
可加芍药 柔肝助疏泄而利水。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中,茯苓白术利水需配伍芍药更好的发挥功效。
方拟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加减
(不妥之处请指正)





肖*,女,30岁,
眩晕耳鸣月余,晕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经各种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现见舌淡嫩,脉沉缓,阴实而阳虚。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
茯苓60 桂枝30 白术40
泽泻40 炙草10
三副。



今天的病人比较多,其中有一例复诊的,发上来和大家分享。
王**,女,65岁。3月3日初诊,耳鸣头晕三月余,初期未在意,耳鸣逐渐严重,才重视是生病了,先自到药店开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耳聋左慈丸等服用,越用病情越加严重,然后去检查,没查出什么阳性结果,医院开天麻素,香丹,血塞通等针剂输液,并服用维生素等药,也没效果而来看中医。当时见患者面色略暗,微浮肿,诉主要是耳鸣,伴有头晕,头重,微恶心,发作严重时有汗出,时有口渴,但不欲饮水,口中淡,二便无异常,身体其它无所苦,舌胖边有齿痕,中有压迹,苔白滑腻,脉沉缓偏弱。据所见证,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副
白芍40 白术60 茯苓60
生姜50 炙甘草10 大枣20

今天复诊时患者说,吃第一副药后,当夜腹泻十多次,第二天不敢再吃,但耳鸣突然中止,到下午又逐渐发生,心想是药的反应,就再服前面的药,但减量了,吃完第一副药后,耳鸣停止了,第二副药没再服用,以为病好了,隔两天后,再度出现耳鸣,又煎剩下的一副药吃,吃这副时没再发生腹泻,直到今天来诊时,前面的症状也没再出现。但不放心,就再来开一副药,以防复发。

伤寒有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病在服用第一副药时出现的腹泻,难道也是腐秽外排的现象?大家讨论一下。:handshake


痴心猫
老师初学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由其无汗与本条不同,由其本病机脾虚水停,水邪这遏太阳经腑!!!!



看到头晕耳鸣就在想有没有呕吐,看到呕吐就想到美尼尔氏综合综,然后就想到了泽泻汤,和版主开的方子思路基本差不多.服药出现腹泻眩晕耳鸣消失,可能就像十枣汤治疗胸膜炎的道理一样,诱导作用.


光距
本病湿浊阻中,阳气受郁,上病取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化湿通阳,浊气下降,清阳上升,故病得愈。只是斑竹乃伤寒高手,案中不见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而不用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必有用意,还望指教


黑糊糊
脉沉缓弱,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缓为三阴之脉,三阴者,太阴也。只沉缓,用泽泻汤尚可,弱则气血不足,故不能清利太过。去桂枝,同样是因为这个道理,病不在表,而在里,当属太阴里证,桂枝汤去桂枝而保留芍药,使药力直入于里,表邪有生姜即可,不能再顾此而失彼。苓桂术甘汤去掉了桂枝后,剩下的三药不是还在吗?经云: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xiexiecn
版主说得有道理!前面的腹泻会不会白术有关,白术量大通便,不知道患者是怎么服药的.但第二副药没发生腹泻,尚可用减量解释,吃第三副又不腹泻不知如何说.或许这里白术不是单独用,又有扶正药物,正如版主所说腐秽外排已尽.


阿狼330205
此人想必是尊贵体壅之人,脾虚痰湿之体。病后自购一派滋补碍运之药服用。更使气机不畅,水湿内停。脾位中焦,失其斡旋中枢之职。所谓“腐秽”自然而生矣。实脾当以祛邪,此
  邪当是水饮夹宿食,  斑竹有是证用是方,一药中綮堪是真人也。不知对否,弄斧见笑啦。抛砖引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