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牢骚和艺术

 A芝兰之室 2017-10-08

作者:买超

文人因腹有诗书,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幻觉,笃信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民救世之力。其实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虽可训练思维,增广见识,但说到底只是别人的经验,过去的成功,放到现实内,只能做参考,真要有所成就,还需有致用之才。在这件事上,苏东坡看的比较透彻,在《贾谊论》里他说“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文人遇到现实,经常碰得头破血流,但很多人并不自省,反而直接归咎于天意、时势与他人。文人多牢骚,既由此而来,等而下之的,一无是处,只剩下不合时宜的怨气,但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牢骚也能成为艺术。

不是牢骚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把才华放错了地方。他们本不是政治战场上的悍将,而是艺术天地里的侠隐,硬要去官场与那些满腹狡狯之辈争胜,岂有不败之理。在他们政治失意之后,不得不转入艺术之途,才能反而得以尽情施放。

李商隐的诗,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之类名句最脍炙人口,成为一代风标,和杜牧一起成就了晚唐“小李杜”之名。李商隐这些诗句往往予人悱恻缠绵、典丽晦涩之感,流入纤婉柔丽一派,但若读过李商隐诸多咏叹史事,讥刺现实的作品,就能发现李商隐并不是一位纳兰性德式的文艺青年。

李商隐诗中不乏如杜甫一样沉郁顿挫的诗歌,哪怕在很多读者印象中两人气质相差何其之大。如“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如果对没读过的人,告诉他是杜甫所做,恐怕也难以分辨。李义山的议论往往标新立异。如“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不少诗作讽刺辛辣,即便对当时人,对自己熟悉的人也不留情面,大有今日“愤青”风范。无论按当日道德要求,还是今日人际标准,都有失温柔敦厚,带有“毒舌”味道。比如他的咏史诗《北齐二首》之一说“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刻意以对照笔法,尽讽刺之能事。李商隐对时事也毫不隐晦,《隋师东》一首有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的词句,说如马谡一样犯错的没有惩罚,像王濬一样虚报军功的反倒受褒奖,一点不留面子,直指当时朝廷无能的将军。“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更是奇句,将白居易“上穷碧落下黄泉”之类的粉饰一把剥开,“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此尖锐,放现在肯定属于被禁言封杀的那类。

李商隐的愤懑,不能不说和自身遭际有关。李商隐算是少年得志,小小年纪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提携。令狐楚是当时政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在官场、文坛人脉广泛。令狐楚死时,甚至让李商隐为其撰写遗表,呈现给皇帝,可见对其信任。但令狐楚死后不久,李商隐又投靠了王茂元,成为其幕僚,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当时朝庭官僚分“牛党”“李党”两大势力,王茂元倾向“李党”,令狐楚则属“牛党”。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本来是李商隐的好友,此时想必把李商隐当成背恩忘义的小人,如果我们站在令狐绹的角度,恐怕也会下此判断。后来,牛党得势,令狐绹一直做到宰相,李商隐却在仕途中屡受打击。他后来有诗忆令狐楚,诗句中有“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意指令狐绹位居高官之后不再理他。这样的诗句除了自己发发牢骚,所起到的作用大概只有让令狐绹更讨厌他,令狐家对李商隐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说李商隐两面讨好的行为是投机拍马,但当身为“李党”之首的李德裕失势被贬之后,他不但不转投“牛党”,更不曾落井下石,揭批李德裕的罪行,反而作诗赞颂其人,可见他并非是见风使舵之人。实在是书生意气,不谙政治的利害,才让自家陷入党争,终生难以自拔。抛开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不说,从李商隐诗歌中的某些议论,也不难看出他不适合搞政治。如在诗《重有感》中,有“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的句子,借东晋陶侃评定苏峻之乱的史实,企望当时藩镇将领刘从谏举兵进京,剿灭宦官。殊不知此事若成真,藩镇进京比宦官专权更会造成天下大乱,政治见识如此浅陋,当不好官也未必都怪别人错看了他。

以李商隐的才气,又何必去政治泥塘中蹒跚?然而,这不过是我们站在现代背景下的看法。以李唐王朝时的社会状况,文人不走仕途,又缺乏良好的家资承继,多半要陷入贫寒,温饱不济,哪还有心情雕琢诗文。无论仕途如何不顺利,毕竟是李商隐安身立命所在,加上诗书熏陶后自负其才,官场的失意才令他终身耿耿。

幸好文章千古事,哪怕官运蹭蹬,毁誉不断,也遮蔽不了绝代诗歌的魅力。直到当年那些呼啸煊赫的公卿,名字已没入蔓草荒烟,诗歌仍鲜活如旧。李商隐经常采取象征隐喻,简直可以与时间俱进,和现代诗等量并观,给后人极大的引申发挥空间。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间重晚晴”等等,在在现代语境下的引申已和原有诗意大不相同,诗歌意向和皇帝抢女人的丰富可见一斑。那些哀感顽艳的诗章,背后是否对应着凄美酸楚的故事,也引起后人无数猜度。李商隐在仕途的成就,远不如传说中他的多段情感经历更受后人关注。虽然那些口口相传的情感故事,大体属野史,在虚无缥缈间,可待追忆,终究惘然,但仍拦不住有人不断索隐发挥,也算是义山身后的哀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