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学传承-经国理身--论道教的终极理想及其现代意义

 愚人道缘 2017-10-09


今天,当我们跨入新世纪而开始进行新的征程之际,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时代的要求,建构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道教终极理想中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从表面上看,道教是一种以得道成仙为根本信仰的宗教,它的理想目标是在世俗社会之外另求一个神仙世界。因此,有人认为,道教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的理想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长存,并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道教早在初创之时,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太平。'经国理身'是道教终极理想之不可分割的两翼。

 

 

道教所说的'理身'主要是围绕着人应当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得道升玄之境而展开的,'经国'则主要是针对人应当如何治理好现实社会而言的。内以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外以治国安民以求天下太平,这是'经国理身'的主要内容。从历史上看,'经国理身'、'身国同构'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思想,如果追根溯源,那么这种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就已初露端倪,但道教将其系统化并奉为终极理想。

 

 

《道德经》提出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十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等都体现了'经国理身'的精神。以至于唐末五代著名学者杜光庭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之时,就认为:'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他不仅把'经国理身'视为《道德经》的根本要旨,而且将随后列出的《道德经》的38条大纲都围绕着'经(理)国理身'而展开,并在每一条之后都引经据典对什么是理(经)国,什么是理身细加说明,从而将'经国理身'的内容系统化。

 

 

如果说,老子思想对'经国理身'的论述还比较含糊的话,那么,创作于两汉之际的《河上公章句》则明确提出了:'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第三十五章注》),强调'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第三章注》)的道理。这种'身国一理'的思想无疑影响到以老子之旨为立教之本的道教。

 

 

 

 

道教起于民间,它对终极理想的设计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不完满性及有限性的基础之上的,特别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理想。因此,早期道教所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生命的久长,而且还有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否合道而太平,并将社会的太平视为人的生命能否久长的重要保证。道教创立的最初动因,不只是拜神仙,求长生,而是希冀能够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现存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就以'道'为中心来展开经国理身,一方面从人体内部寻找长生成仙的根据,通过'爱气尊神重精'的形神双修以求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另一方面,又大力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反对统治阶级聚敛财富,强调'治国之道,以民为本',提出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方案。因此明代白云霁在《道藏目录详注》中评价《太平经》'皆以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早期道教的另一部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在坚持以道理身的同时,也强调'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滋,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道教人物那里,对'经国'与'理身'有着不同的强调,但都未改变道教将'经国理身'奉为终极理想这一基本事实。即使像葛洪这样一位对长生成仙孜孜以求的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内以治身,外以治国'。他的代表作《抱朴子》之《内篇》虽专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但《外篇》却详论了'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抱朴子纷孕稹)。可见,神仙道教在追求个体生命的长存,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目标的同时,并没有漠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其仍然是将内神仙,外治世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

 

 

道教的'经国理身'是以老子的无为之道为立论之本的。杜光庭曾明确指出:'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483页)。'经国理身'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清静无为,而恢复事物和人的自然本性。'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王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同上,第380页)

 

 

'经国理身'还贯穿着道教'身国同构'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着道教从宇宙、社会和人一体同源的思想出发来思考问题的基本特色。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范运住)葛洪认为人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因此,治身之道,也能用于治国。道教以治身为治国的参照系,从而将国家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也作为一种动态的生命体来对待,这不仅与儒家以'家'为本位而建构的封建礼教政治构成了鲜明的差异,而且还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情调!

 

 

道教'经国理身'的核心是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意蕴不仅是追求肉体生命的长存,而且还强调通过'理心'来培养修道者高尚的精神境界。道教认为,道为万物之本,人禀道而来,故人性本自清静,无杂无染。但人的生命形成之后,就必须生活于世俗世界之中,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往往偏离清静的本心。'夫罪之与祸,皆起于身。身之生恶,由于心想'(《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404页)。当人起贪心,物欲障其本心之时,就会随外界的种种诱惑而生情。当情欲制约人心时,人也就迷失了真道,丧失了善的本性,从而万恶丛生,行为失道,身心健康受损。因此,在道教中,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一向是与生命的寿夭相联系的,'善自命长,恶自命短'是道教的一个不证自明的原则。道教不仅从人心的角度解释了善与恶的根源,而且将如何促使人为善去恶以消除后天之情对先天本性的遮蔽,作为'理心'的主要内容,以促使人在生活中不断地'翦除欲心',回归真道,延寿益年,提升精神境界。

 

 

道教的'经国理身'往往通过'理心'而联构起来。道教认为,人通过炼养,可以达到身正而德纯。身正而德纯之人,必然能感化周围的人。'修身理国,先己后人,故近修诸身,远形于物,立根固本,不倾不危,身德真纯,物感自化矣。身既有道,家必雍和,所谓父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信、妇贞,上下和睦。如此则子孙流福,善及后昆矣。'(《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卷,第509页)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身正而德纯',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尊其长老,敬其幼小,教诲愚鄙,开导昏蒙,少长得宜,尊卑有序',就会促进一个乡村风气之改善。如果每一个乡村都'风教肃肃,礼乐诜诜',就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礼行化美,君信臣忠,境内无虞'。如果天子能体道恤民,敬天顺地,那么就能实现'王道无不被'的天下太平了。这种由'理心'而至理身理国的过程,就是将'道'由个体推及家、乡、国乃至天下的过程,也是道教终极理想得以实现的过程。

 

 

 

 

随着高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二十一世纪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虽然今天道教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以'经国理身'为终极理想的道教依然会以其独具的思想魅力在人们的精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

 

 

第一、道教对修身养性的重视,适应了新世纪人们对不断地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关注。道教既重视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树立一种少私寡欲、恭谦无争的观念,以促进人们自觉地去追寻'声色不能诱,自归柔弱之道'的高尚精神境界,同时也重视'养神养气'的身体修炼。这种性命双修的理身观中所包含的许多宝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今天人们希望通过强身健体以战胜疾病,延缓衰老,长生久寿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活得快乐充实的要求。

 

 

第二、道教不仅积极探求长生成仙之道,而且向往建立一种合道而太平的理想社会。道教的'经国理身'思想所表现出的与世俗生活相衔接的济世利人的精神,在今天也将成为人们努力创造美好家园的文化资源。

 

 

第三、道教的经国理身所强调的'理心',包含着通过每个人的修道向善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向往,希望通过效法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保持纯朴,来克服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这对促进现代社会顺应自然之道而和谐发展和健康运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教的'经国理身'既是其终极理想,也是它从宗教的角度为封建社会所建构的一种学说,以今天科学的眼光看,'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顺应自然,从我做起,尊重生命,提升道德,关怀社会等现实主义情怀,对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优化生存环境,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的,这同时也将为道教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