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器的逻辑——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创意转型之旅

 高观点笃者 2017-10-09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大批煤矿和钢铁企业的关闭导致了鲁尔区的衰落,然而善于思考的德国鲁尔人却运用一系列创新机制实现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德国鲁尔—老牌工业城市的优雅转身


鲁尔区建成区沿河成东西走向,自西到东的主要城市为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德国政府出台复兴改造计划,从1989年开始,已经在该地区完成了几十个建设项目,合称 Emscher Landscape Park 改造计划——这也是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的主题之一。改造与新增作品小到雕塑装置,大到建筑群、城市公园和水系治理。


鲁尔区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面积保留了原址的厂房和设施,并赋予它们新的功能。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因为在这之前的一百年,人们开始意识到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意识到工业园区内生活条件的恶劣,所以建设通常都是“在城市中引入自然”(例如1850s的纽约中央公园)。但鲁尔区改造者认为,一百年后社会已经改变,城市已经变得宜居,城市需要的不再是自然化,而是地域化(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核心理念“Think Globally,Act Regionally”)。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

改造后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文化园区


1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Duisburg Landschaft Nord


设计师创造性地对杜伊斯堡钢铁厂进行了改造:原来的油罐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原来存放焦煤的巨大水泥构筑物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有的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有的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夜晚,灯光艺术点缀的巨大高炉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吸引着游人的目光,给人无尽想象。


北杜伊斯堡公园园外,矗立在那里的工业元素。


公园内大多数设施都被保留,不像废弃的工厂,反而像周末的工厂——感觉两天后依然会开工运作。这里到处都蔓延着铁轨和管道。它们可能都已废弃,也可能还在使用——但就是这种“可能性”创造了公园的特质。


穿过厂房会进入一个开敞区域,有七乘七个正方形铸铁块阵列在中央,这是象征着炼钢完成后,钢材被锻造成固定尺寸并冷却的过程。现在这里作为人们的聚集广场,经常举办户外音乐会。设计者是通过将这两种同源的行为合并,在逻辑层面上完成了人类对机械的继承。


左边弧形的墙壁内原是储水罐,现在改造为职业潜水训练室。


这些厂房也许是这里最和谐的存在。


穿过“广场”,会来到高炉区,标志性的圆柱型结构和地面的樱花对比强烈。


再往深走,就是一个巨大的滑轨吊装机,它架在一排由高墙围合的物料准备间上。看结构,它应该是可以沿轨道平移,并吊取在不同储备区内的物料。


至于由高墙分隔的物料准备间,它们被大面积改造为攀岩区。根据不同斜度和高度还分成了六个不同的难度,以及一个嵌入墙壁的儿童滑梯。


穿过吊装区,会看到河对岸有一排廊架,装有两个高度的架空走廊。其实这里也是像刚才一样由高墙围合的构筑物,但尺度小很多,现被改造为种植园。



2

奥伯豪森储气罐 Gasometer


鲁尔区最具人气的博物馆之一是位于奥伯豪森(Oberhausen)的煤气罐(Gasometer)博物馆。1990年以前,这里曾经设置巨型煤气储罐供应周边钢铁厂,现在成为展示一些特殊项目的不同寻常的空间。


储气罐的人气很旺,于1920年建成。Christo:空气包裹(Big Air Package)是展出的主题。


电梯位于储气罐外,直接送到117米高的屋顶。


沿着室外楼梯下行四层,从入口进入储气罐内部。室内巨大的空间被一个高90米、直径50米的空气包裹所充满,上面横竖的缆索用于固定,以悬浮在特定位置。旁边电梯将人们送下地面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这装置的庞大。


随电梯下到底部,储气罐地面部分分为三层,第三层是环形架空走廊,可以近距离观看空气包裹;二层是一个正圆形展区,所有展品都关于艺术家Christo


艺术家Christo——著名大地艺术先锋和他妻子,他们的作品是以大地为媒介进行创作,其中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包裹”,比如他们包裹过柏林国会大厦、罗马城城墙、迈阿密海岛,甚至悉尼半个海岸。


上图是柏林国会大厦在冷战时期被包裹,那一时刻它既不属于东德,也不属于西德——仅仅是一个自我解释,且消隐在环境中的物体。


这个空气包裹竟是可以进入的,让人不禁思考Christo这次是在包裹什么,也许是在场者们共享的记忆,或是早已遗失的祖先的记忆;也许是对此地以往工业的追忆,是我们未曾经历但已经遗忘的过去。


储气罐最下层除了商店,最突出的是正中心一个圆形的屏幕,它是实时俯拍空气包裹内的情景——让人有种俯瞰芸芸众生的感觉。


3

Ripshorst 农场改造公园


Ripshorst公园,由农场改造的,稀疏的林地配着开敞草地,非常舒服。


4

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文化园区


鲁尔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埃森(Essen)被命名为欧洲2010年文化之都(cultural capital of Eulrope 2010),正说明其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巨大转变,这种“工业”的味道却是如此的有趣多彩而又时尚,原因大概就是工业前面加了两个字:创意。


关税同盟矿区(Zollverein Coal Mine)于1932年建成,是鲁尔区最重要的煤炭工业,支持着德国联合炼钢厂(由区内四大钢铁公司合并而来)。之后由于近地面煤矿接近枯竭,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低价冲击,关税同盟矿区于1986年停止运作。几经努力,这里从2001年起被正式列为UNESCO世界文化遗产——这也将关税同盟矿区带入新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造进程。


关税同盟矿区(Zollverein Coal Mine)大门前,标志性的第十二号矿井。这个巨大的构筑物和下面的厂房,就是矿井的入口。


如今的关税同盟矿区由三个建筑群组成,东南部包括鲁尔博物馆、红点设计博物馆和第十二号矿井;东北部较小,为第一、二、八号矿井;西北部则为庞大的炼焦厂建筑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个建筑群之间的空白区域,除了必要道路,被大面积改造为雕塑公园——想象一下巨大的工业原件被置于茂密的丛林腹地,也极为震撼。上面的模型可明显看出三个区域。


东南部区域从露天休息区,到改造为艺术作坊的车间,再到景观公园。上图即为第十二号矿井边的室外咖啡厅。


地面被置换成土壤,恢复了当地植被。图中生锈的铁轨与绽放的草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给人留有念想的空中廊道。


A

第十二号矿井


从侧门进入第十二号矿井的附属建筑。上图是矿井的起点,用于模拟作业时间的噪音、震动和热,有矿车被一个个送入地下。


各种沧桑的工业器件。


上图的履带,用于对煤矿石的运输,之后进行筛选。


上图是工厂内部深处,而右侧玻璃外已经转作某摄影工作室。


B

鲁尔博物馆 Ruhr Museum


鲁尔博物馆(Ruhr Museum)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inKohlhaas)设计,2007年下半年在埃森的关税同盟矿区(ZecheZollverein)旧址地区重新开放,成为地区工业化历史的纪念碑。


鲁尔博物馆(Ruhr Museum)由洗煤车间改造而成,展品包括了整个鲁尔区人的历史、自然的历史,还有机器的历史。在关税同盟矿区,洗煤车间(鲁尔博物馆)的位置极为核心,是过去所有铁轨的交汇处;不同矿井收集来的矿石都被运往这里,统一作业。上图从右下到左上的电梯就是入口。


图中地面的线形图案源自曾经铺设的铁轨,从远处一直延伸至博物馆——所以当被电梯运往大厅时,实际上依然在重复着过去矿石们的输送线路,工厂的逻辑就这样又被保留在这象征中。


新增建的入口电梯,由于相似的结构和比例,与周边空中走廊融为一体。夜晚,电梯内装有橙红色的灯带,犹如钢铁被融化时的色泽,很工业。


经过电梯来到大厅,无数凝重而久远的机器陈列在这里,界定着空间的属性。图中的倒四棱锥分割了信息服务台和临时展区。


这个巨大的圆柱体应该是散热装置,它定义着休息区(散热区)。


博物馆实际展区的入口。(更多内部情况,推荐网址https://www./the-ruhr-museum-hg-merz 某国外摄影师拍摄作品)


转过身到达楼梯间,这里悬吊着许多模型,是前面提到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 改造计划中一个个里程碑。


上图是储气罐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关税同盟矿区内的元素,扶手上有这些作品的地点和年代等信息。


楼梯向上来到屋顶平台,正好远眺矿区西北部分。


铁轨改造项目。


这座立方体建筑是SANAA的作品,是矿区的管理和设计学校(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5
Tetrahedron 埃姆舍正四面体


Tetrahedron中文作正四面体,是位于一个巨大废弃矿山顶部的钢结构观景塔(平台)。1994年建成,现在是Bottrop市的地标。


Tetrahedron有60米高,耗用210吨钢;三层观景平台,分别位于18米、32米和38米,并被一条“随风颤抖”的金属阶梯相连,整体结构支撑在四个9米高的混凝土柱子上。Tetrahedron并非位于山顶中心,而是偏于一边;环山顶一周和正四面体底部都铺着浅灰色细沙石,山顶中央则为大面积碎石,棱角分明,极不平坦。


不知设计者是否有这样的寓意,有不少艺术家自发地在碎石场中推出不同的“Alien”的图案:有的像流星,有的像着陆点,有的干脆就是一个标准外星人轮廓。现在这渐渐已经成为了每年一次的“习俗”。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