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连珠:从德国鲁尔看大工业区的转型路线图

 lewis14 2016-05-26

  文|夏连珠

  一谈到鲁尔区,我们总是首先会想起这些耳熟能详的工业遗迹改造利用案例,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文化园区、奥伯豪森的巨大储气罐……这些的确是鲁尔区成功转型的标志,但不足以代表鲁尔区转型本身。


  

  鲁尔区的成功转型,是长达五十年的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从1966年启动至今,长达50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涉及520万人口,4400平方公里土地,11个市4个县的通力合作;涵盖经济、生态、交通、文化、就业、居住等城市发展的每个方面。总结来说,鲁尔区的转型是一个超长期、大区域、系统性的工程。

  正如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核心理念“Think Globally,Act Regionally”(全球思维、在地实践),鲁尔区的转型发展,历经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工业改造、新兴经济到多元发展,紧跟世界产业趋势;从各自为战,到区域多层面合作,构建都市区综合竞争力。

  鲁尔区转型发展四大阶段

  鲁尔区的转型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有较大的差异,但整体思路清晰,各阶段产业发展的任务十分明确。并且,匹配不同发展阶段目标,以鲁尔地区联盟(RVR)为主导,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1. 第一阶段(1966-1974年):再工业化——改善传统工业,完善基础设施

  2. 第二阶段(1975-1986年):新工业化——吸引资本技术,培育新兴经济

  3. 第三阶段(1987-1999年):区域改造一体化——开启区域合作,积聚转型能量

  4. 第四阶段(2000年 ——):产业结构多元化——强化优势产业,区域一体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鲁尔区如何从世界工业区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欧洲重要都市区。

  第一阶段:再工业化——改善传统工业,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改造传统工业。1968年,出台鲁尔区第一个发展计划《鲁尔发展纲要》(Development Program Ruhr),调整产业结构是核心目标。重点举措如下:

   1. 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调整产业结构。针对采煤业,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针对煤钢业,尽管由于成本过高使煤钢业日渐缺乏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但德国政府出于自身能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失业压力等方面的战略考虑,仍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2.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治土地,改善投资环境。鲁尔区建立了世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体包括: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联邦公路、3300公里乡村公路;近10000km的铁路线,年货运量超过150Mt;6条水运内航道,14个内河港口;4个机场,构建繁忙而高效的航空运输系统。


  3. 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鲁尔区在此期间,建立了两所大学,分别是1965年在波鸿建立的鲁尔大学,1968年的多特蒙德大学。这两所大学的设立为后来多特蒙德和波鸿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多特蒙德发展成为鲁尔区的科技之都。

  这一阶段,基础设施改善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立,为鲁尔区下一步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基于旧有工业的改造思路,在布局新工业和降低失业率方面并未获得成功。

  第二阶段:新工业化——吸引资本技术,培育新兴经济

  第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培育新兴经济。1979年,出台《鲁尔行动计划》( Aktionsprogramm Ruhr,APR / Action Program Ruhr ),其核心举措有二:

  1. 挖掘原有产业潜能,提升钢铁、能源和煤炭技术,旨在将鲁尔区打造成为德国能源中心

  2. 建立各种各样的技术中心,促进信息和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

  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是1985年建立的多特蒙德技术中心。多特蒙德,1980s随着技术中心的建立,开始创新企业的布局。多特蒙德技术中心(TZDO)与临近的多特蒙德科学公园(Technology Park Dortmund)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公司和创业企业的天堂。截止2011年,共有283个公司,超过8500个员工入驻。在多特蒙德技术大学的共同合作下,多特蒙德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R&D中心,鲁尔区东部结构改革重要的创始者、先锋,以及北威州市场品牌标志。


  第二阶段在继续第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现代化改造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资助,逐步发展新兴产业,掌握了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与此同时,信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获得蓬勃发展,其速度远远领先于德国其它地区。

  第三阶段(1987-1999年):区域改造一体化——开启区域合作,积聚转型能量

  1986年,出台《煤钢地区未来倡议》(Coal and Steel Regions Initiative for the Future),旨在继续培育新兴产业,建立更多的技术中心,以提高新技术水平,比如1989年建立的杜伊斯堡-纽多夫科技园。更为重要的是,1989年,《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scher Park, IBA),预示着鲁尔区开启了长达十年(1989-1999年)的区域综合改造与合作。

  埃姆舍地区是鲁尔区中部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高的地区。土地面积784 km2,沿东西轴向长70km,包括17个城市,地区总人口约200万。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1989年鲁尔区协会(RVR)发起IBA计划(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公园)。

  IBA计划并非如名字所示,只是一个公园,亦或只是一个单纯为建筑形式或技术表现所规划的竞赛场。IBA的目标是埃姆舍地区综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兴,涵盖了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优化、产业转型、文化发掘与重塑、旅游业开发、就业安置与培训以及办公、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目标和措施,是综合性的用地更新改造策略。

  在州政府、城市、企业和市民共同推动下,历经十余年的埃姆舍公园计划已取得很大成效,内部和外界对于埃姆舍地区的看法开始得到积极的改变,尤其是工业旅游的开发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埃姆舍公园,极大改变鲁尔区形象,提升鲁尔区软实力,在鲁尔区发展转型及城市竞争力提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四阶段(2000年 ——):产业结构多元化——强化优势产业,区域一体发展

  第四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发挥各个地方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期间,共出台了四个重要计划:

  · 2000年的《鲁尔项目计划》(Project Ruhr GmbH program)

  · 2000-2003年的《鲁尔城市区域2030》(Urban Region Ruhr 2030,2003年终结)

  · 2003年的《鲁尔总体规划》(Master Plan Ruhr)

  · 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ultural Capital)

  在第四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是《鲁尔项目计划》和《欧洲文化首都》项目:


  1. 在原有经济领域中明确12个优势产业(Competence field),进行重点发展。为了发挥各个地方的优势,并增强鲁尔区各个产业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竞争力,《鲁尔项目计划》明确了12个优先发展产业,并在城市和空间上做出战略部署。12个优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鲁尔区在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竞争力,各个优势产业对鲁尔区产业转型和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能源产业,是鲁尔区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性巨大,被视为鲁尔区产业转型的发动机;化工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向关联度,拉动了鲁尔区的经济复兴;健康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鲁尔区就业人数最多(24万),解决劳动就业功不可没; 纳米、微系统和材料等跨学科技术,不仅是鲁尔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鲁尔区传统产业结构转型的技术推动力;文化和旅游,是鲁尔区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

  2. 城市之间继续开展合作,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是区域合作的亮点。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是继《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1989-1999年)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区域合作,也是区域合作的亮点。其竞选口号为:“转型依靠文化,文化需要转型”,城市和农村地区联合申请,活动在埃森、波鸿、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奥伯豪森等五个城市举办,最终埃森代表鲁尔区接受了“欧洲文化首都”的荣誉称号。

  通过欧洲文化首都行动,区域内各个城市在转型中加强联系与统一行动成为共识。正如盖尔森基兴的市长Oliver Wittke所说:“在欧洲城市里,埃森和多特蒙德都只是中等城市,但整个鲁尔区有550万居民,通过欧洲文化首都类似的活动,使整个鲁尔联合起来,才能与伦敦和巴黎竞争。”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鲁尔区借欧洲文化首都的契机,将更多文化的内容注入到老工业基地中,从而给旧工业空间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作用。这种 软性的改造正逐渐成为鲁尔区转型的新路径,其过程虽然繁琐漫长,但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同步发展。


  “矿井标志”活动:用几百个巨型黄色气球悬挂在80m高空,再现当年近500个矿井的位置。形象的反映鲁尔区当时作为工业之都的景象及如今巨变,提高人们对工业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鲁尔区成功转型的五大经验

  鲁尔区由单纯改造传统工业到侧重发展新兴产业,并发展以知识和创意为载体的城市新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具有资源型城市典型特征的产业转型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1. 注重产业继承。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保留并更新原有的制造产业,转型时仍将制造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如鲁尔发展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依托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鲁尔区还在原有厂址基础上发展工业旅游,这些产业并未与原有的产业决裂。

  2. 新兴产业培育。通过大学、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和创业中心的系统化设置,实现培育新技术产业之目标,提升鲁尔区的产业竞争力。通过科技和研发促进新经济的路径在鲁尔区的多特蒙德、波鸿等城市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鲁尔区产业转型中全球思维最为明显的表现。 

鲁尔区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分布

鲁尔区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分布
鲁尔区技术中心和创业中心分布
 
鲁尔区技术中心和创业中心分布
鲁尔区研究机构分布

鲁尔区研究机构分布

  3. 中小企业扶持。鲁尔区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园区内还是技术园区外,都能被认为是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经营灵活、技术开发积极性较高、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现代市场要求适应性较强、解聘职工慎重的特点,它已经取代大型企业成为鲁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也就是说,鲁尔区中小型企业的大量增加对传统以大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规模结构起到了良好的综合平衡作用,使区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4. 产业结构多元化。注重发展文化旅游业、城市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类型,反过来提升鲁尔区的城市软实力。

  5. 积极创造就业。劳动力问题是老工业区改造的重要问题,通过健康经济、城市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以解决。

  鲁尔大都市区未来挑战

  经过五十年的转型发展,鲁尔区已经从煤炭、钢铁单一功能的工业区,转变成为一个新的,有多种经济基础的都市区。通过结构政策和经济发展方案,鲁尔都市区在欧洲都市区中已经成为全球导向的区域,鲁尔区的竞争力正随着在知识经济中的持续创新中得到增强。

  但是,依然面临如下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合作层面的挑战:

  1. 经济创新因素导入过晚,鲁尔区经济整体难现往日辉煌。尽管鲁尔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平均水平而言,区域经济呈现了衰退。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就业人数多年持续下降,而北威州的其他地区则上升。失业率高于北威州的其他地区。由于创新因素过晚的导入到经济发展中,已被其他地区抢先一步。因此,鲁尔区可能难以再实现往日的辉煌。



  2. 鲁尔区内部需要“硬”合作,而非只是停留在软性层面。鲁尔区内部多个项目为高质量的跨地方合作开辟了道路,比如: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1989-1999)、欧洲文化首都(埃森)、科学之城(多特蒙德大学城、波鸿、埃森、杜伊斯堡)等,但目前主要还是局限于景观、文化等“软”性层面的合作,在 “硬”的经济方面的合作依然缺乏。

  更为根本的,鲁尔区作为多中心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合作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准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以加强作为独立增长极核的地位,鲁尔区作为城市群的战略合作框架尚未形成。 


  尽管鲁尔区在新的全球化产业和竞争背景下,难以企及往日的辉煌。但相比于其他竞争区域,鲁尔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以及规模、区位、货物运输基础设施、高人口密度等优势条件。如果各个城市能够联合起来,将在德国的经济圈乃至欧洲的都市圈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从而真正完成从世界工业区到欧洲独具特色的大都市区的完美转变。


 

 
[责任编辑:JN1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