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尔区的新活力

 宜净心斋 2015-02-11

欧博豪森市(Oberhausen)的煤气罐博物馆,1990年以前是周围钢铁厂的重要能源贮备设施,现已成为展览私人收藏现代艺术品的场所。

 

 绿树成荫的波鸿市(Bochum)是德国鲁尔区四大中心之一,最先在波鸿戏院上映的音乐剧《星光列车》很受欢迎。

 

黑纳尔市的Mont Cenis学院建于原煤矿遗址上,采用太阳能电站供应所有的能源消耗。

 

  2010年,位于欧洲中心的德国鲁尔区迎来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作为以推广欧洲城市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为目标的欧盟文化盛宴,埃森市是1985年至今,德国继1988年西柏林和1999年魏玛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三个城市。

  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荣誉是对鲁尔区域转型的肯定,同时也给鲁尔区注入新的活力。在“文化推动转型,转型带动文化”的口号下,以埃森为核心的鲁尔都市区希望为欧洲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树立榜样。

  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委员会如此评价鲁尔区:“鲁尔区是欧洲的一个微缩复制品。钢铁和煤炭是欧盟成立的起源,同时也是鲁尔区的起源。今天鲁尔区面临的后工业化的问题也是整个欧洲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鲁尔区提出通过艺术和文化发展实现后工业社会及其景观转型和重建的模式,能为欧洲其他地区提供范例……相信这个曾经的欧洲最大的工业地区能通过文化转型成为富有活力的未来大都市区,这一转型将使文化在欧洲大都市的发展中承担起一种新的角色。”

 

发达交通网络助力第三产业发展

  1820年以前的鲁尔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而之后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铁路交通的发展使得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紧挨城市”的城市带,今天鲁尔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90%,城镇用地的范围占全地区的55%。

  鲁尔区共有11个独立城市和4个县组成,其中4个县共管辖有42个小城市。如今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找到与之相似的另外一个城市带,能拥有众多1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密集区域。以数据为例,鲁尔区面积只有4434平方公里,占北威州的13%(北威州面积30080平方公里),而2011年鲁尔区生活着520万人口,占全州1808万人口的29.5%。全德有31%的人口居住在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里,而鲁尔区的这个数字高达72.5%。

  尽管如此,高度城市化的鲁尔区并没有形成一个城市中心,而是从其出现之时就沿着多中心城市的趋势发展,虽然随着各城市空间的对外拓展,人们已经很难区分何时从一个城市进入另外一个城市,但是一个所谓的“鲁尔市”并没有也不会真正出现。

  从整个欧洲看,拥有密集的高速公路、水路、铁路网的鲁尔城市带,就像是一个蜘蛛网的中心,四通八达,客运货运都很方便。鲁尔区拥有长达10000公里的铁路线,号称有“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拥有600公里的高速公路,730公里的联邦公路,3300公里的乡村公路,还有6条水运内航道,同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杜伊斯堡港。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和多特蒙德-维克德的地区机场将鲁尔区与全德、欧洲以及海外便捷地联系起来。

  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为鲁尔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众多国际企业、现代企业落户于此。埃森,这个昔日欧洲最大的煤城及克虏伯集团的摇篮,今天已经是很多国际性集团的所在地,是第三产业部门中引人注目的中心。多特蒙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软件生产基地,而杜伊斯堡已经发展成为欧洲出色的现代物流中心。在埃姆歇河和里波河地带,有现代购物中心欧博豪森新中心、盖尔森基兴的科学园以及吕嫩的以环境和包装研发中心为主的科技中心等。

  只有真正穿行在鲁尔区的城市之间,才会真实感受其内部交通的便捷,因为鲁尔区有着非常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公共交通运营采用交通联盟(Verkehrsverband)的形式,联盟由不同的交通运输企业组成,并负责本区域内所有的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和运营。高速铁路、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等不同轨道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构成该区完善的轨道交通体系,公共汽车作为主要的辅助交通工具,完善补充了轨道交通路网覆盖的不足,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该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鲁尔区统一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

 

“工业文化之路”

  “工业文化之路”从物质形态讲,是一条将鲁尔区所有“工业遗产”文化场所串联起来的400公里长的环形自行车道,但其意义远不限于交通设施的建设,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将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文化进行“一体化”的保护和开发,避免各个城市间各自为政下的重复建设和开发现象,将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整合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工业特色旅游网络,有着统一的工业遗产标识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让鲁尔区在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方面形成了强大统一的品牌形象,有效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及投资者。

  由25个最重要的工业文化“锚点”形成的层级网络承载着鲁尔区相当活跃和密集的文化活动。鲁尔区的市民拥有5个歌剧院,5个芭蕾舞团,200多个博物馆,它们为保存和弘扬本地区在美术、经济、考古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近20年在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的推动下,鲁尔区大大小小的工业建筑,包括从19世纪末期兴建的钢铁厂、煤矿构筑物乃至整个生产基地都被开发和改造,鼓励各类文化活动定期举行。比如欧博豪森市的城市象征——巨型煤气罐在1990年以前是周围钢铁厂的重要能源贮备设施,而目前已改造为以展览私人收藏现代艺术品为功能的博物馆,并且曾举办过两次现代中国艺术品的精美展览。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坐落在埃森关税同盟矿区基地上的鲁尔博物馆是区域内所有博物馆中的“佼佼者”,这座细述鲁尔区历史的博物馆在古老工业文化和现代设计的碰撞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同处于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的还有著名的莱茵-威斯特法伦设计中心,即被艺术设计师们所膜拜的红点博物馆。

  文化活动为这一城市带赋予了活力,而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织和弘扬与这一区域教育、科技及住房等社会基础设施的更新有着重要的联系。实质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密集建立,工作及居住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鲁尔区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比如,鲁尔区一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的宜居区域。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30多年里,鲁尔区持续地努力着为当地居民提供多种多样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模式。从传统的工人村住宅到奢华的别墅住宅区,从单门独院到高楼大厦,甚至是旧厂房中的LOFT,通过不同开发计划以及新建和改造项目,为希望在这里安定下来的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建在旧工业场地上的形式多样的住宅区释放着其独特的魅力,都试图传递给人们一个共同的信息:鲁尔区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区域。一边是高耸的玻璃幕墙现代化写字楼,另一侧就可能是经过精心修复和维护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厂房改造的居住区,现代、时尚、强烈的工业印记是鲁尔区建筑和城市给人们的印象。

 

区域绿色规划

  当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你难以想象这满目绿色的鲁尔区,在几十年前还是一幅浓烟滚滚的污染景象,虽然煤矿井架、烟囱和高炉仍然是鲁尔区最为典型的城市景观,但这些昔日的“钢铁巨人”都静谧地深深地掩映在大片的绿色海洋之中。

  今天的鲁尔区已经成为由巨大的绿色公园网络和丰富的文化、医疗及其他现代设施网络联系起来的城市聚集体。

  “绿色”的概念在鲁尔区由来已久。对鲁尔区开敞空间和绿地系统的保护在1920年鲁尔住区联盟联合会成立之初就提了出来。1923年鲁尔住区联盟联合会编制了第一个区域公园规划,提出为防止城市无限蔓延而建设区域绿色廊道和保护开敞空间的概念。这一思想在时隔43年后编制的地区发展规划中得以体现,在此基础上1985年鲁尔城镇联合会提出了鲁尔区域开敞空间体系规划。1989年的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更提出了要让鲁尔区的人们在绿色中居住,在公园里工作。

  具体来讲,在完善鲁尔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下,全区建立了5个“矿区公园(REVIERPARKS)”。这些公园大部分位于赫尔路地带和埃姆歇河地带的边缘,每个公园能够向大约50万人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和体育活动。

  目前鲁尔区有80个面积15公顷以上,并在距离城市30分钟的步行路程内的森林休闲区,其总面积达1.5万公顷,其中一半位于城市带内。这些绿色空间通过廊道相互联系,以埃姆歇区域公园为核心构成鲁尔区主要的东西向绿色结构体系。■

 

  (常江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冯姗姗系中国矿大和柏林工大联培博士生。柯白玮编辑,工作邮箱:kebaiwei@wxjt.com.cn。)

 

 

录入编辑:张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