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记载一首,据说是黄帝时代的《弹歌》。如果确凿可信,这就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全文如下: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其中的“宍”是古“肉”字。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截断竹竿,裁制弓弦;射出弹丸,追杀禽兽。前四字叙述“弹”的制作过程,语言质朴,精炼、准确、概括,于消极修辞一面可谓上乘。后四字,以“土”代替“弹丸”,以“宍(肉)”代替禽兽,运用了借代中的旁代修辞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弹”的用途和古代劳动人民狩猎的场面。于积极修辞一面也堪称佼佼。 如果此诗能够确实证明是上古时代的作品,那么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而且是修辞史上最早的文字实例。有人考证说,此诗当属“借代”之源,其言不谬,不过,从文字上看,修辞技巧运用得如此纯熟、精当,似乎是“流”,若要探“源”,还可溯流而上。 以此类推,除了借代外,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在同时得到普遍运用。修辞的重要和普遍于此可见一斑,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不能不使我们叹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