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新说》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uhjsf 2017-10-10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近年来颇受一些人热衷,据说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我认识​的一些针灸同道也有在自己身上灸得到处是疤痕的。有位四川南充搞按摩的朋友,看《扁鹊心书》记载说古时候有一个采花大盗,已经九十岁,还能日淫十女而不衰,就是因为把关元灸成了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状态的功劳。于是他也偏爱关元灸,灸疮起泡溃烂,化脓了也继续坚持灸。几年后有一次碰见他,笑问他坚持灸关元是否果然能日御数女?其摇头害羞不已,直说上当了。揭开衣服,视其小腹部,他的关元部位实在太丑陋了,黑糊糊一大块硬疤。 

那么瘢痕灸从何而来?查找相关资料,似乎最早应该是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出: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这一观点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连药王孙思邈也在《千金方》中讲: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唐代陈延之在《小品方》中也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北宋《太平圣惠方》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南宋《备急灸法》也大量讲述了艾柱置于皮肤直接灸的方法。清代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中也认为: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特别是南宋张杲,他在《医说》一书中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从此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成了瘢痕灸们的理论依据,瘢痕灸也成了现代中医的一种特效疗法。现在你去请教搞瘢痕灸的那些人,他们都会说艾灸足三里,使穴位处出现水疱、化脓、结痂,让足三里长期保持湿润的状态(不干),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他们坚定的认为,只有灸出疮疤并且化脓,效果才好。

然而《黄帝内经》是没有见到瘢痕灸的,《灵枢·经脉篇》只是说: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能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瘢痕灸是因《针灸甲乙经》而起,皇甫谧之所以写《针灸甲乙经》,是由于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患了风痹,加之耳聋,于是开始研究针灸术,他把《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纂集起来,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写出了这本书,结果此书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奉颂。但是他在《针灸甲乙经》里主要是讲毫针,没有九针的具体运用,并且把穴位也定到固定的尺寸上去了,我不能说九针的失传跟他有关,但至少说明皇甫谧在针术方面的认知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他提倡灸疮,更是对内经的误解,也导致了后世医家连带犯错。

 化脓灸真有这么好的疗效,为何没有愈演愈烈?

内经里讲人体抗御外邪是依靠营卫之气,所以如果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正确的理解所谓不干,应该是气血不干才对,也就是保证气血通畅濡养筋骨,并不是让足三里的肌肉化脓不干。瘢痕化脓,实际上是一种毁容与破坏,这种破坏并不符合生命的需求,其实与内经思想是相背而驰的。更重要的是,从内经的角度理解,经脈其实是存在于分肉之间,经脈是营卫气血的通道,分肉之间的地方如果有瘢痕结节、化脓发炎之类存在,必定对气血的循行产生一些阻碍。

而从临床疗效来讲,瘢痕灸到底治什么病有特效呢?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提供的瘢痕灸词条,这样注解瘢痕灸的疗效:预防及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病、瘰疬、痞块等

实际上,如果医者懂得运用内经的气血理论,以上这些病根本无需瘢痕和化脓这么麻烦和痛苦,完全可以在不毁容的前提下更快速更轻松的取得疗效,九针无疑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之一。在灸这方面,我曾研究过马氏温灸疗法近七年,对这个字的理解,是漫长而温和的意思,并不是着肤直接烧灼,这种烧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温灸的方法在临床中,治一些慢性病也确有奇效。

中医自古以来有无计其数的疗法,似乎都各有道理。我还是那句话,真相只有一个,判断一种疗法是否合理,要看他是否是从维护生命的需求这个角度出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