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PET和CT两部分,其中,PET辐射的主要来源是PET/CT检查所用的示踪剂,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是18F-FDG,18F发射正电子,产生高能γ射线, 对人体有一定辐射,但是18F-FDG的半衰期时间约120分钟,而且会很快在体内代谢减少并随人体的尿液排出。因此在检查后几个小时内,而且检查后医生都会建议多喝水,这样可以加快显像剂的排出。 CT扫描则是另一部分辐射的主要来源,但是PET/CT所用的CT比常规CT剂量要低。辐射剂量不到常规CT扫描的辐射剂量的1/2。并且随着PET/CT的更新换代,CT的扫描时间也在不断缩短,辐射剂量也将明显减低。 针对辐射的剂量单位是mSv,就类似于长度计量单位是cm一个道理。体重大约80公斤的人,PET/CT扫描一次接收到的辐射量大约是10mSv左右[1]。一次PET/CT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一个人每天吸烟1.5包,吸了4个月的量。但是按照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要求,对于婴幼儿及孕妇还是不建议做PET/CT检查[2]。我国《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中明确指出:实际上人体受天然本底照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约为2.4 mSv,高本底地区、高海拔地区、经常乘坐飞机的人群剂量更高。 一般情况下,全身PET-CT检查的有效剂量在10mSv上下,最高可能达到30mSv,而其它的放射检查(如胃肠道造影、DSA冠状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等)剂量在几至十几mSv之间[3]。现如今,随着PET/CT设备的更新换代,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最低可下降到约3.8mSv。 PET/CT所用的放射性药物为生理代谢物的类似物,如通常所用的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无致敏性,对人体不构成危害。PET/CT检查有一定辐射剂量,与其他医疗检查和治疗一样,如吃药,虽可治疗疾病,但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要权衡利弊。因此,任何医疗行为要以患者获益,即在代价-获益中找到最佳的节点,严格掌握PET/CT检查的适应症,采用正当化、最优化原则使用PET/CT检查,使受检者得到的受益明显大于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