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指大都乾坤改,然而朱元璋攻取的竟是一座空城

 龙叔文馆 2017-10-11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日,徐达至开封行在谒见朱元璋,朱元璋当然先要慰劳一番。徐达听完朱元璋的慰劳和鼓励,顿首告退,但才走没几步,又被朱元璋重新召入。朱元璋对攻取大都毕竟不放心,因此又问徐达:“今取元都,计将安出?”徐达当然不能给朱元璋泼冷水,而且他对于克取大都的确也很有把握,于是从容回答道:“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逡巡太原,徒为观望。今潼关又为我有,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窜,元之声援已绝,臣等乘势捣其孤城,必然克之。”


徐达的分析入情入理,扩廓帖木儿因为和元顺帝之间的矛盾,在此前徐达率军平定山东、河南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增援,因此在徐达最终进军大都的过程中,仍旧有可能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随着明军占领陕州、潼关,陕西李思齐、张思道东进增援的道路也被封闭,明军解除了西顾之忧。此时的大都,确与一座防守虚弱的孤城无异,只要正常用兵,攻克不成问题。

 

朱元璋对徐达的回答很满意,但仍旧通过地图进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即“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朱元璋仍旧担心一旦其他地区的元军增援大都,将会给明军造成不利,因此他建议徐达以精锐先锋为前导,沿东线进军,趁大都外援未至,内部惊慌失措的时候一鼓作气将其夺取。但徐达也有自己的担忧,他觉得尽快夺取大都他没有意见,但一定要提防元顺帝北逃留下后患,因此在夺取大都后,一定要立即乘胜追击,务求彻底消灭元廷中央。


面对徐达除恶务尽的计划,朱元璋再度显示出了自己的保守,他认为:“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应该说,朱元璋此时是过于保守和天真了,对于朱元璋的话,徐达不能反驳,只能接受。


徐达于六月初四日离开开封返回河阴,筹划进军大都。专门从陕州跟随徐达返回汴梁的冯胜则被任命为征虏右副将军,参与最后攻取大都的战役。常遇春等人也奉命率军进至出发前最后驻军的陈桥。朱元璋则在处理完河南地区事务后于七月返回南京。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明军在出发时并没明确是否乘胜追击,导致后来决定追击时过于仓促,错失了擒获元顺帝的最佳时机,也给此后的明朝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明军北上灭元作战示意图

 

七月十一日,朱元璋在离开汴梁返回南京前夕,敕谕徐达趁“秋气已近,粮饷粗足”的时机从速进军。当朱元璋在七月二十三日最后决定离开汴梁时,又对前来谒见的徐达进行了鼓励。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离开汴梁,冯胜奉命留守。徐达攻取大都的行动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徐达命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人率益都、徐州、济宁方面的军队,即此前夺取山东时的西路军与自己的东路军会师于东昌,以求实现集中兵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徐达还让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左丞赵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顾时等人率军筹备大军渡河事宜。徐达这样安排,正是践行他此前和朱元璋商定的战略,沿东线以最快速度夺取大都,以免战局出现变故。因此,集中兵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徐达画像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率军自汴梁出发,于陈桥渡过黄河,开始了攻取大都的行动。当日进至安丘,薛显、傅友德攻取卫辉,元朝守将平章龙二弃城逃往彰德;初五日,徐达兵临彰德,龙二再度弃城逃走;初七日,徐达抵达磁州,他派人至虢州召指挥王臻还兵守卫漳河,自己则在次日进抵邯郸,元朝守将再度弃城逃跑。随后,徐达又以同样的方式占领了广平。闰七月十一日,徐达抵达临清,他在这里决定增加手下的兵力,于是派人至东昌令张兴祖率军前来跟自己会合,同时又派人至乐安让华云龙也率军赶来。徐达在东昌集中了所有能够集中的军队。就在徐达等待后续部队赶来的过程中,傅友德抓获了元朝将领李实臣和张处仁,于是决定以两人为向导开通陆路道路,顾时则疏浚闸门,为水军开通道路。


常遇春画像

 

闰七月十四日,常遇春占领德州。闰七月十五日,韩政、孙兴祖等都赶到了临清徐达处,徐达在留下韩政“守东昌并镇抚临清”后,立即率马步舟师沿着此前傅友德开辟出的道路北上,在德州会合了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等人。闰七月二十日,徐达占领长芦;二十三日,徐达又占领直沽。直沽为元军海港,明军在这里夺取了七艘元军海船,将其用于搭浮桥以方便大军前进。同时,常遇春、张兴祖则率舟师沿运河东西两侧同时进军,元朝防守海口的将领也速“望风奔遁”,由此“元都大震”。


闰七月二十五日,明军抵达了河西务。在这里,明军总算遇上了一次像样的战役,元朝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率兵迎战,“我师(明军)与战,大败之,擒知院哈剌孙及省院将校三百余人,获马六百匹、船百余艘、粮二千六百石,平章达朵儿只进巴等遁去”。之后,徐达马不停蹄,立即兵进通州,在河东岸扎营,常遇春则在河西岸扎营。二十七日,元国公卜颜帖木儿率军出大都前来迎战,被常遇春击败,明军“擒卜颜帖木儿及副枢也先迭儿、脱脱帖木儿,获马四百匹、船百余艘,国公五十八遁去”。明军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占领通州,兵临大都城下。

 

徐达攻取大都的行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明军自陈桥渡河后沿太行山东麓进军,北上攻克广平路后,突然向东转至临清。在临清徐达集中了兵力,然后沿着运河东西两岸兼程北进,长途奔袭,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抵达了河西务,随后很快占领通州,抵达大都城下,进军可谓神速。然而徐达占领通州大都已在眼前时,他却在通州停留了三日之久以修筑通州城墙,没有趁大都内部人心惶惶的时刻对其发动攻击,显得非常反常。俞本对此解释为“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其有伏兵而回”。至今无法得知徐达是因为谨慎还是因为受到了情报误导,抑或是践行朱元璋对元顺帝网开一面的言辞才在占领通州后没有立即对大都发动进攻,但徐达的做法让他错失了第一次擒获元顺帝的机会。


实际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在分析形势时已经表示“也速已败,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他认为大都已不可守,并在当夜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北出健德门逃往上都开平。如果徐达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当天不是仅仅派遣哨兵而是以大军迅速挺进大都,还有可能将元顺帝堵在大都城内,即便不能将其包围在大都,也能根据形势迅速追击。但徐达在通州耽误了三天,在八月初二日才分兵左、中、右三路夺取了已经成为一座空城的大都

 

元大都复原图


虽然因为元顺帝的逃走让夺取大都的价值大打折扣但大都落入明朝手中仍旧在政治上有着极大的意义,这标志着元朝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的生命已经结束了。元朝历十一帝、九十八年,至此灭亡。此后的元朝政权则被称为北元,它和明朝之间仍旧有着持续的战事,但性质已不再是争夺中原正统的战争了。明朝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原正统王朝,朱元璋接下来的使命也变为平定全国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制度了。可以说,夺取大都后,明朝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侍卫亲兵眼中的洪武大帝与明初史事》

从江淮到大漠,重走成就明帝国霸业的征途;置身军帐和宫廷,亲临朱元璋回筹转策的每一个瞬间;跟随开国的大臣和将领,触摸一个更真实的洪武大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