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治青花为何跟成化一样少?又该如何鉴别!

 自华居 2017-10-11
DFXB詹剑飞 2017-10-10

前文说到“成化青花少,半件都是宝”,那为何弘治青花我们看到的也那么少呢?特别是传世的官窑器更是难得一见......

弘治青花少的成因

朱佑樘

在明代各朝君主中,孝宗朱祐樘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旧史家对他的评价也较高,誉其统治时期为“弘治中兴”,但由于其“兢兢于保泰治盈之道”,夙夜忧勤、忙于政事,似乎在器用方面并无特殊嗜好,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陶瓷,更无暇顾及孰好孰坏。这个一定程度上竭制了青花瓷的非常规发展,据正史记载的减停烧造就有几次:弘治瓷业的消沉,影响最大的是青花瓷的生产,最明显的是产品数量的锐减。以收藏明清官窑最多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在总数六百零九件弘治官窑器中,单色釉瓷相对较多,甜白和娇黄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娇黄尤多。青花三十九件,加上五十四件黄釉青花共九十三件,仅及总数的六分之一。令人费解的是,采用青花方法的斗彩竟全部停烧,迄今未见题弘治官窑年号款的斗彩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弘治青花生产的萎缩。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弘治官窑瓷的品类构成,大体反映了弘治瓷的情况,是可以为据的。

弘治青花的时代特征(本质区别)

1、胎釉和青花

弘治青花在外观上和成化制品有相似之处,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弘治 青花缠枝牡丹罐

弘治青花的胎骨洁白细致,早期的较薄,晚期的稍厚,修胎规整。圈足比成化制品稍矮,足端打磨圆润光滑,圈足内壁和底面垂直。盘类均有塌底状况。釉面肥厚润滑。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报名咨询(一三二七二四九一一七零)早期的白色或白中略灰,稍后的白中含青灰,晚期的白中泛青绿,接近正德官窑青花釉面呈色。底面釉色也呈现由白而白中含灰,再到白中含青的变化过程。弘治青花的用料不见文献记载,也不见理化测试数据。从实物观察,弘治青花有两种呈色:一种呈色浅淡青中略灰,非常纯净,和成化产品非常相似,应是使用平等青料所致;另一种呈色浓重,青中含灰,略见混浊,和正德青花相似,应是使用石子青料的结果。

2、造型和装饰

弘治青花的造型和装饰几乎是对成化瓷的复写,种类和纹样单一,折射出不求奢华而注重实用的意向。

(1)造型

弘治瓷的造型较成化丰富,各种饰耳的瓶、尊、罐都是新创品种,但就官窑青花而言,只有碗、盘、壶、罐、梅瓶数种,成化大量烧制的小杯、小碗、高足杯等几乎不见。

盘。主要有侈口窄唇和侈口弧壁两式。

明弘治 青花云龙纹盘

侈口窄唇盘——侈口窄唇,浅壁,矮圈足。纹饰有梵文(口径21.3厘米)、云龙(口径15厘米左右、20厘米左右和26厘米左右)和花果(口径26厘米左右)三种。传世较多的黄釉青花盘也是这种式样,口径为26~27厘米,和白釉青花花果盘基本一样。底均有“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外双圈。

侈口弧壁盘——侈口窄唇,浅壁,矮圈足。饰双龙戏珠纹、莲池青龙纹等。口径21.7~22.5厘米不等。底有“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外双圈。

碗。主要由侈口和敛口两式。

明弘治 青花高士飞龙诸葛碗

扁瓶。直口,直筒状颈,阔肩连腹,颈两侧弓形耳,椭圆形矮圈足。底白釉,圈足缺釉,露胎处浅黄色。器身饰缠枝牡丹、缠枝玫瑰、缠枝蕃莲、缠枝菊等,互相连串,前后连绵不断。无款。高47.5厘米,重6.7千克。另件高46.9厘米,重6.385千克。

圆筒壶。又称参壶。圆筒状壶身,敛口,斜肩,直腹,圈足,方形流,扁平云状鎏。立式盖,小尖顶。胎白坚细。足端露胎处浅黄色。底白釉。无款。器身饰寿山福海、蕃莲纹、青花海水纹。高14.0厘米,另件高13.7厘米。

梅瓶

小口,卷唇,细颈,阔肩,腹上丰下敛,最大园径在肩下。砂底,见旋削纹,胎浅黄色。胎上刻画云龙波涛纹,青料填地,暗纹浅黄色。无款,高24.0厘米。

(2)装饰

弘治青花中民窑装饰纹样多样,官窑器则较为单一,因纹饰题材狭窄,弘治青花的绘画手法也较单一,采用双勾填色加单笔勾勒的方法。

弘治青花上双勾线条有两种,一种平稳均匀而稍细,用于龙纹等题材;另一种有顿挫起伏而稍细,用于黄釉花果纹等题材。在局部纹饰的处理上,往往结合单笔勾勒的方法,如海水、藤蔓、火珠、云脚等。线条柔顺,既无宣德青花奔石惊雷的气度,也无成化青花轻歌曼舞的优雅,缺少喷发欲出的激情,表露出不温不火艺术上的平庸和无奈。

弘治青花的纹样有龙纹、花果纹、梵文等数项。龙纹在弘治青花中占据首要位置,有双龙戏珠、海水龙、莲池龙等几种。龙的造型和成化相似,竖发、细颈、长身、五爪。成化龙纹上有时采用的龙身背脊部重笔渲染的方法已基本不见,全部采用淡青料平涂的方法。

莲池龙纹碗

莲池龙纹是弘治青花的创造。莲池纹在成化青花上常能见到,莲池龙将龙纹和莲池纹合绘一器。龙纹以莲池为背景,臆想中巨硕凶暴的龙纹和青翠鲜活的荷莲难以协调和统一。在外形尺寸上龙和荷莲产生可比性,使龙的形象大为缩小,就如玻璃缸里的宠物,失去了龙的神秘和威严,因而历来对莲池龙非议不断。

弘治 黄釉青花花果盘

花果纹盘是明代官窑的传统产品,有白地和黄地两种,黄地的是白地青花花果纹的再加工产品。

弘治黄釉青花花果盘纹饰都相同,盘心画玉兰一枝,内壁画石榴、葡萄等果实四折枝,外壁转枝牡丹七朵。口径26~26.8里面,底均有“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外双圈。黄釉属低温釉,是在烧成的瓷上施釉后复烧而成,因釉色鲜嫩又称娇黄或浇黄。黄釉宣德官窑始烧黄釉盘和黄釉青花花果盘等产品。黄釉是明代官窑的传统产品,以弘治瓷为好,釉色深浅适中,釉汁润莹如机油,历来评价最高。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源自永乐制品,宣德起在青花外施黄釉,以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官窑都见生产。因历朝制品外观相似,较难区分。但各代黄釉青花的黄釉呈色、青花呈色均具差异,绘画笔法也有区别,如逐一检看,仍存鉴别依据。

明宣德之嘉靖黄釉青花比较

黄釉青花的绘画笔法都有相似之处,采用双勾填色方法,但受时代风气影响而略有不同,兹以盘心花卉纹的枝干为例:

永乐——主杆双勾填色,枝杈单笔画成。

宣德——用粗细变化的线条双勾并点染、填色,填色青料较深。

成化——用细瘦均匀线条双勾并用浅淡青料填色。

弘治——用粗细变化的线条双勾,填色较深。

正德——用转折顿挫且无变化的线条双勾,注重写实,填色较浅。

嘉靖——用较粗且无变化的线条双勾,枝干造型简化如“S”形,填色深浅不匀。

除龙纹和花果纹外,另有花卉纹、梵文等数种纹饰。总的来说,弘治官窑青花的装饰显得相对单调些。

3、年号款

弘治年号款有“弘治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两种。“弘治年制”四字款见于娇黄绿彩器上,篆款,锥刻后施绿彩。弘治官窑除青花外,甜白、黄釉、紫金釉、釉里红、白地绿釉等均题六字青花楷款。

款识

弘治瓷和成化瓷风格相近。题弘治年号款的器物不多,书写风格基本一致。宣德始创楷书年号款,书写较为稚拙,成化年号款点书精到,气势流畅,从书法角度看,已解决了用彩釉“写字”的技巧问题。弘治起,楷书年号款拜托了晋唐楷书严谨法度的束缚,采用了更适合釉彩书写的书体,笔画平直,布白均匀,有美术字化的倾向。这样一方面书手更容易掌握,另一方面更规范化,不同工匠的作品可保持同一风格。

款字点画粗细变化较小,瘦硬挺拔,字体俊秀。

笔画斜倚,竖笔从右上向左下倾斜,横笔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弘”字的“弓”上宽下窄。“治”字的“口”末笔明显出头,“年”字第四画为左斜的短竖,和成化款“年”字中右斜短竖明显相反。

后仿弘治年号一般是晚明天启民窑所制,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外有青花双圈。

以上就是弘治青花的基本时代特征,综合了解以上特点,就能对弘治青花风格有本质上的掌握。弘治帝生性恭俭,体恤百姓疾苦,特别在御厂制瓷方面,并不像成化时期不惜工本民力、大量制作精美制品。因此,弘治一朝除日常使用器物沿用成化造型继续制作外,难见其赏玩器,若有幸遇到该好好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