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长夜孤灯话《论语》——书籍本身的局限性使《论语》有不可解之处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11

11、书籍本身的局限性使《论语》有不可解之处。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以前每每在灯下翻看《论语》时,我都觉得,对于今天的我们,读古书最大的障碍就是文言文和繁体字。后来我才明白:不通文言文、不识繁体字,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在翻开《论语》之前要明白书籍本身的局限性,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独古书,读任何书籍时都要明白这一点。书,只不过是承载文字的工具,而文字呢,又只不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老先生说:

天下无一而非道,而文以载之;人心莫不有理,而文以明之。然文以载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

书籍文章,不过是承载道和理的工具,它们并不是道和理本身。《论语》乃儒家经典之一,地位颇高。但各位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太高深,它也只不过是一个承载着孔子之道的工具而已。

这本书,在先秦之时,是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发明了纸之后,又写在纸上。如今有了电子设备,又显示在屏幕上。而汉字呢,由甲骨文到金文,由大篆、小篆到隶体、楷体,直到今天的简化字,形体和笔划都经过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载体由竹而纸,文字由繁而简,本质却仍如一。工具还是工具,它所承载的道没有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

书者,文字所处,言者,口中所讲,意者,心中所想。文字,能记录一个人所讲的话,但未必能准确传达出讲话时的神情、口气以及言外之意,所谓“书不尽言”就是这个意思。兄弟不才,大学时不用功读书,曾经沉迷于网络聊天,且将一个女网友引为知己。她曾对我说,不愿意和我用文字聊天,因为只看文字,有时会误解对方的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此言颇有见地。

而一个人所讲的话,也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其心中所想,这便是“言不尽意”。或许各位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有时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就是找不到合适词儿来表达,急得你抓耳挠腮。当别人说出那恰当的几个字时,你会兴奋得直拍桌子,连说“对!对!对!”

各位再看看《红楼梦》里诉肺腑那一回,当宝玉说完那一番话后,黛玉有什么反应: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的瞅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不知一时从那一句说起,却也怔怔的瞅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黛玉只咳了一声,眼中泪直流下来,回身便走。宝玉忙上前拉住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自己不必开口,对方已明白自己的心中所想,能遇到这样的女子,也是一种福份。

宝黛二人心中皆是有万句言词,却都说不出口。因为此时二人心意相通,言词只是表达心意的工具,既然彼此早已明了对方心中之所想,又何需再用言词来表达一番呢?所以,敏感而聪慧的黛玉才会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可见,一个人要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是多么不容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啊。

各位试想,两千多年前的某时某地,孔子他老人家遥望远方,若有所思,忽然对身边的学生们说了几句话,学生们就默记于心,之后又转述给他们自己的学生,再后来用笔写在竹简上流传至今。孔子的话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他的心中所想吗?学生们的记录又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孔子之所言吗?恐怕未必。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论语》中的很多字句、概念以及风俗习惯,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某句话是什么意思,人们已经开始出现分歧。而通过这些语意模糊、充满歧义的句子,我们又能求得多少孔子心中的真意呢?所以说,孔子之道,我们今天能悟到多少,各位还是不可期望过高。

《淮南子》 中有一个轮扁与齐桓公论读书的故事,这件事并不一定是史实,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与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殊途而同归。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同只)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同太)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同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

国君读书,一个小小的工匠却在一旁说三道四,甚至讥讽其所读的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也难怪桓公大怒道:若是你能给我个说法,就饶了你,如果道不出个一二三四,立刻拖出去斩了!

轮扁却毫不慌乱,以他的本行——斫轮为例,来给桓公讲道理。他说,斫轮时,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方能斫出好轮子。这个经验技术,他无法教给他儿子,他儿子也学不会,所以七十岁了还得亲自斫轮。而圣人之大道、圣人之境界,和那个斫轮的技术一样,不是读了圣人的书就能轻易领悟的,轮扁将圣人之书称为糟粕,绝不过份。

佛祖释迦牟尼留下了那么多佛经,读它的人不计其数,可能参透其中奥妙,悟道成佛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六祖慧能,虽然大字不识一个,根本不会读佛经,却能成为一代禅宗大师,可见“圣人的糟粕”作用有限。这也证明了上一章子夏谈论学问的那句话,有没有真正的学问,与读书多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里的轮扁,还有六祖慧能,便是例证。对他们,子夏也定会说:吾必谓之学矣。佛经如此,《论语》亦然。

《论语》中的很多话确实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孔子的心中所想,如:

0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与爵

孔子这句话十分难解,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解释说:觚,是一种酒器,握手处本来有棱角的,而在孔子当时所制的觚,都已没有了棱角,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孔子端着手里的觚,有感而发,觉得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已名存而实亡,君不君,臣不臣,所以说“觚不觚”。

还有人认为,古代的各种酒器,容量各有不同。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而且对它们的命名也是有用意的。爵者,尽也;觚者,少也。将其命名为“觚”,意在时刻提醒人们,喝酒的时候能顾名思义,少喝一点,不可酗酒。而当时的人们都忘了这些,饮酒无度,乱了礼法,所以孔子感叹“觚不觚”,而后面连说“觚哉觚哉”,意在告戒人们,要适量饮酒。

还有人认为,觚这种酒器的握手处有棱有角,以此喻人,说明人应该正直不圆滑。孔子说“觚不觚”,是感慨这个社会上的人们过于圆滑,善于奉承,没了作人的原则。

如此诸般解读,你若说它不对吧,也挑不出什么不是,并不违背孔子的一贯思想;你若它对呢,终究还是推测,总有些牵强,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或许,真实的情形不过是:某一天孔子感时伤怀,要喝酒解闷。不料借酒浇愁愁更愁,就说出了“觚不觚”这句无心的醉话。此时此刻,孔子心中思绪之起伏,感慨之万千,除了他老人家自己,一旁的弟子是无法体会的。

一部《论语》之中,与这一章一样难解的不在少数,很多话,除非孔子自己,旁人是很难揣测的。所以,遇到这些章节,我们不能强不知而为知,明明不可解,非要东拉西扯,谈一番道理,实在没有这个必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可解就付之阙如吧。

不知不觉间,长夜将尽,东方微亮,这个城市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和喧嚣……

熄灯,掩卷,上床歇息了,明晚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