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议: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颁给鹿晗的粉丝

 geegang 2017-10-12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先后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现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鹿晗(LU HAN),1990年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先后取得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学历。中国内陆著名影视男演员、歌手,拥有粉丝4000万。

 

2017年10月8日,鹿晗在个人微博公布了与关晓彤的恋情。鹿晗粉丝们痛心疾首怒不可遏喊打喊杀哀鸿遍野。

 

2017年10月9日,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理查德·塞勒教授,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的贡献。

 

其实,诺贝尔评委会搞错了,真正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鹿晗的粉丝们,因为从时间顺序上来(9日比8日一天)塞勒教授的种种理论根本就是根据鹿晗粉丝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提炼出来的。

 

不信咱们就来看看塞勒教授研究的东西是不是都是鹿晗粉丝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的: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查德·塞勒最著名的一个课题。

 

他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来说明什么是“心理账户”。有一次他离开美国去瑞士讲学,得了不少报酬,就在瑞士玩了一圈,尽管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他还是感到非常愉快。过了两年他又去英国讲学,报酬和去瑞士一样多,他又顺路去瑞士玩了一圈,但这次他觉得瑞士哪哪都贵,十分不爽。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去瑞士旅游,物价状况差不多,花的钱也差不多,为啥感受差别那么大呢?

 

通过分析,塞勒找到了原因:第一次去瑞士旅游,他把在瑞士讲学挣的钱和在瑞士旅游花的钱记在了一个“心理账户”上,他觉得玩了一圈下来还有些盈余,蛮好的;可第二次去瑞士旅游,他会认为自己在动用别的“账户”里的钱(去英国讲学赚的钱)来满足自己在瑞士玩的需求,自然是感到不那么舒坦了。

 

这就是“心理账户”问题——付出同样的代价,达到同样的结果,但由于你内心有一个小小的划分,你的体会可能是天壤之别了。

 

在鹿晗单身时,粉丝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是给鹿晗一个人的,而他公布恋情后,粉丝们的“心理账户”就由“鹿晗账户”变成“鹿关账户”了,会觉得再付出就不纯粹了,那怎么行!

 

于是接受不了精神崩溃哭天抢地要死要活。

 

其实,我想说,粉丝们,实际上无论鹿晗单身时还是有伴侣后,你们的付出都是一样的,而且结果也没啥变化——都是一厢情愿!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那么他对该物价值的评估要比没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卖自己的手机、车子、房子的时候,总是觉得中介太黑、压价太多,我们会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支持自己要卖的东西比市场上其他的一模一样的东西更值钱;相应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买别人的手机、车子、房子的时候,总是觉得中介太黑、抬价太多,同样我们也会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支持自己要买的东西比市场上其他的一模一样的东西要更不值钱。然后,东西到手后又进入前一种状态。


(话说中介是不是真的挺黑的啊~)


为了和鹿晗摸过的邮筒合照...... 


为鹿晗投入很多财力、精力和情感后,粉丝们自然把他看成自己的神,而且在他们心中这个神的人设比本尊实际情况要牛X很多!这样一个完美的偶像,怎么能说找对象就找对象呢!怎么能找关晓彤这样“比市场上其他的一模一样的更不值钱”的一个人呢!

 

于是接受不了精神崩溃哭天抢地要死要活。

 

佩服这个已经给鹿晗花了上百万的粉丝团,再次让我脱离幻想,意识到自己的贫穷。

 

沉没成本

 

经济学上把那些已经产生的、不可收回的付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假如你发现自己之前花80元团购的一张电影劵今天就要到期了,而且过期作废不许退,但电影院的位置离你不近,且天色已晚还下着雨,你没开车,也没有特别想看的电影,那么你会选择去还是选择不去呢?

 

如果人是理性的,就应该放弃这80元的“沉没成本”,而选择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人往往是不理性的。研究表明多数人都选择了去看电影,因为觉得已经买了的电影劵,不用就会浪费80元,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些不利的因素,比如过去的交通费以及冒雨、没特别想看的电影所带来的不愉悦感受等等。


 

鹿晗的粉丝们如果是理性的,考虑目前的情况,一旦鹿晗的恋情给自己带来了不悦的感受就应该果断取关,去除痛苦源,而不是因为之前自己物质和情感投入(沉没成本)太大而反复纠结、伤心难过。

 

可是,哪一个追星的粉丝是理性的呢?(理性的八成都不追星。)

 

于是接受不了精神崩溃哭天抢地要死要活。

 


避害>趋利

 

查德·塞勒认为人们害怕损失的动力大于追逐利益的动力。换句话说,人们对损失这件事异常敏感,以至于假设你的彩票中了1000块又不小心把钱给弄丢了的时候,心理往往是非常不爽的——而不是如什么都没发生过那样淡定。

 

粉丝们感到失去了鹿晗——话说本来人家鹿晗也不是你的,其实是害怕自己心里那个叫“鹿晗”的完美形象崩塌——痛苦得不行,觉得自己比窦娥冤、比秦香莲惨、比小白菜苦。而所有由追鹿晗带来的满足感、愉悦感、幸福感跟失去鹿晗的难受相比,统统变成浮云一笔勾销了。

 

于是接受不了精神崩溃哭天抢地要死要活。

 


幸福感

 

过去搞经济的人把人们的幸福感等同于收入、工作、地位、家庭条件等各种量化指标的综合。而从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奖,再到17年查德·塞勒获得诺奖,足以说明经济学界也越来越认同心理学家们关于人们“非理性”因素对经济影响的观点了。

 

人的幸福感是主观的。它不仅取决于收入、工作、地位、家庭等外在条件,更是一种发乎于心的内在体验。就拿人们最常见的认知:“越有钱越幸福”来说,许多的研究都明确指出,幸福感和收入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钱多的人未必比钱少的人更幸福;即便是同一个人,钱多时也不一定比钱少时更幸福。

 


大概对于鹿晗粉丝来讲,他们的幸福感源于鹿晗这个心目中的“偶像”一直毫无瑕疵熠熠生辉地矗立在那里,以满足他们心里对“完美男人”的投射需求吧。从这个角度看,鹿晗也怪不容易的,因为他要承受住粉丝们稍不如意就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撕扯——从“神”到“渣”只消一条十几个字的微博。

 

  

如此典型的一个群体、如此典型的行为、如此明显的提示、如此浩大的声势,诺奖评委居然视而不见,哪个敢说这里面没有黑幕?

 

 

(本文纯属扯淡,如有雷同,可能你是鹿晗粉儿)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