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读的书 《如何独处》 书籍简介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 14 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 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这本书对你来说重要的地方 陪同我尝试思考,毕业后、临近或已为中年时,面对纷乱现实,如何独处。 读书感想 不可否认,这本书看起来十分吃力。一方面,外文译作译成中文来,语法结构方面有些不顺畅。另一方面,文章中美国思维习惯、当地特色环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阅读理解。尽管如此,乔纳森·弗兰岑许多观点着实吸引我。 我自知,自己其实是个伪阅读爱好者,否则不会时常嚷嚷着时间不够用,时间不过都自行选择给别的事占用了。但或多或少,我也算一个爱好“内容充实”的文字作品的人,我倾向于阅读“较难啃的书”。根据我自己的定义,那种文字有着足够信息量的作品就是“内容充实”的。说白了,作品内容起码得略高于读者的文化水平,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有效的而不是废话的信息。 乔纳森提到,一位名为希斯的语言人类学家研究访问了上百位读者,发现“严肃读者几乎‘一致同意’文学‘让我变成更好的人’”,读者们一再告诉希斯同一件事:“阅读让我得用维持某种充实感——道德的完整性,智识的完整性。”他们所提到的“严肃读者”,相对于“普通读者”——“一大群各式各样的、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可以被权威性的书评或积极的营销引诱,从而用一本严肃的好书款待自己”,更符合现实情况,书中认为“普通读者”是一种小说家的“迷思”,实际上,“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复杂的成人之中,有人读很多小说,其他人则读得很少,甚至不读”。阅读内容充实的作品带给读者们一种重要感受——“一种在这项伟大的人类事业中拥有同伴的感觉”。 记得 2013 年冬季,看完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我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几年我的心漂浮着落不到实处,看她的文字,才发觉原来这地球上是有人牵着我的脚踝,让我不被周遭接纳的心有个土地扎根的”,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拥有同伴的感觉”吧。 “阅读和写作最终都源于孤独”,没错,至少对于“社交孤立型”读者而言,是的。 虽然我在竭力避免承认,但如今通过我显而易见的固执和时常不受控制信心爆棚地表述观点的行为来看,我很可能就是书中所说的“社交孤立型”读者——从小就觉得与身边每一个人截然不同的孩子。我不能把这种感觉从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这使得我至今仍然觉得有许多“心里话”无人倾述,无法倾述,以至于每每遇见把我“心里话”说出来的书籍,都有一种“得见知音”的慰藉。“(书的作者)他们虽然人不在场,却成为你的社群”。 我想这不意味着我人缘差,朋友少,也不至于是一种不受欢迎的人(虽然也不是受欢迎)。只是某些时候,比如热闹欢聚过后、疲惫工作一天后、阴雨靡靡日等时候,我会一再觉得想逃离人群,窝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一人,放起音乐,泡好蜂蜜水,抽取一本书,重新回到我的“社群”——或许是我真正的“社群”。 近年来,我与“社群”间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被打断,纯粹独处的时空似乎越来越少。一部手机就可以拉近人与人,打开微信更是让一个人、一群人都可以纷纷挤进当下的时空。并且,大量的信息仿佛时时刻刻在朝我涌过来,广告在打开支付宝、滴滴、车来了等软件时推送弹出,一排公众号在叽叽喳喳明星名人的私事,日渐增加有的没的的工作群、购物群动态更新与我无关的人们的扯淡,以及微信朋友圈里随着微信好友、非好友、陌生人都统一冠上好友之名涌现出各种我不在乎的事情。我感觉没那么不舒服,但我确实不舒服。乔纳森提醒了我,我似乎在“被侵犯”,我的隐私在“被侵犯”,从非传统意义上来说。 但随即,乔纳森在《筛烟灰》这篇文章中再度启示我,“倘若哪个吸烟者说他想戒但戒不了,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想戒烟,但我更想不去承受戒烟的痛苦。’反驳这点,便是将残存的个人责任观念抛弃殆尽。”他说,“我从没遇见过哪个吸烟者怪别人害他养成这个习惯。”被社交信息包围的境地类似于烟瘾,我可以自行选择避免,即使可能不容易。惯于优先以“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我大致梳理了我当前所有的社交信息平台。好在我不需要微博,虽然曾有个账号,但多年未使用,那么基本上只需要整理我的微信使用习惯就好,屏蔽账号至仅剩下 20 人左右留在微信朋友圈,无关群消息选择不查看,尝试在信息输入方面掌握自主权。 调整好社交平台信息的防御状态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过是扫清“战场环境”而已。最重要的战斗,是如何在当下社会找到适合我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我这种“抗拒型”社交人来说,大抵是无须强迫自己学会追逐社会人际圈,我所在意的是,如何能在无孔不入的人际关系包围圈里应付自如。 随着网络将大量的熟悉与不熟悉的人聚集于指尖,除了现实世界中的接触,虚拟世界也形成了交错复杂的人际网络。这提高了人际交流成为“低效时间消耗行为”的概率——交流过程没什么有意义的信息可获取,包括情感方面,这种人际交流让我感觉对方似乎想要向我索取什么我并不认为我愿意或应该给予回应的交流,这令我产生自己的时间被无价值化的焦虑感。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已达到礼仪线时,我们不需要在自己不喜欢的时候,去假设未来可能我需要和这个人产生联系,然后强制性要求自己不要拒绝对方任何时刻的靠近。未来谁说得准呢,我的精力有限,只能应对现在,没法买单别人的未来。 人际关系真是道难解的题,但若真心待人,何必掩饰真实的自己,去做别人想象的模型。即使身处人际包围圈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专注自我判断来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定处理路径,而不需要一味去接受所有伸过来的手,以至于侵害了我们珍贵的独处时空。 更多补充 我一直对人际关系持消极态度。大概可以套用一网红句“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来阐释,延伸出三观、选择、思维等不同,何必强融。所谓人脉关系这种东西,像一种应用题,对待不同题本,必然都有个基础考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社会礼仪,而解题能力来自于“情商”。以社会礼仪为基础,随着这个题本复杂,也就是你和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加深、接触圈子拓宽等因素产生,开始逐一加入情商之外的解题方法,比如,利益、情感。 经过二十多年的人生,我逐渐习惯面对不怎么被欢迎(不意味着被排斥)、不会被依赖(毕竟确实较无知)、不会被优先选择(即一个圈子中的边缘者)的情况,并慢慢与这些貌似“被抛弃”的情状相融洽,我不认为这是个需要归咎谁的错误,人与人相处,谁也没有义务要全面照顾到谁,在合乎礼仪的情况下。自己不散发香味的花朵,有何资格指责远处不来的蜂蝶? 我就是这么要求我自己的,所以我同样以这种方式应对其他人。对谁,都先(尽力)遵循礼仪到位,随后若我产生其他利益或情感方面的需求,再进一步调整。先不谈利益(我还不那么明晰这种因素),情感有很多类型,欣赏、依赖、敬仰等,我要求自己,在这种人际应用题上,我所追求的结果应该回归于对自身内在精神变化的跟踪研究,而不是向他人索求什么回报,并且,我认为要时刻意识到并避免去给对方造成困扰。我过分固执,并且倾向于不断升级加固我的“小城”。故当收获某个人对我的行为的反馈,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除非当时我极度不冷静)我都将感觉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来丰富我的城墙堡垒。 《如何独处》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15-08 39.50元 配资平台 |
|
来自: 昵称4032403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