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7-10-12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

拱门、青砖、黑瓦、红墙……西式的拱形窗户结合中式的额枋,一砖一瓦无不透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古朴幽雅。走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和望江校区,你总能看见这些典雅而独特的建筑。

四川大学近代建筑群,由数十幢中西合璧的建筑组成,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观。这里的大小楼群,数十年容颜未改,生动地展示着这座百年校园的绝代风华。

走近它们,可以领略民国时期三合院落和中西合璧优秀建筑的风貌,可以找到陈寅恪、周太玄、吕叔湘等一批文化大师抗战时期在成都的历史痕迹,追忆大师们的成都岁月,触摸成都文化的厚度。

说到川大老建筑,不得不提华西坝建筑群。从川大华西校区东区正大门进入,直行数百米,在路的南边,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钟楼,中式的楼顶配以西式的时钟。围绕钟楼,一片风格相似,兼具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华西坝老建筑群向四周分散开来。

钟楼的东南方向,是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原万德堂),屋脊上装饰着神态各异的麒麟、神龙、展翅的鸽子、远古的神兽。

华西校区办公楼入口中部矗立着一中式门楼,入口石栏杆上更是雕刻着华夏的图腾龙,其内部竟然是一个西式的教堂。

与华西校区办公楼遥遥相对的老图书馆(懋德堂),画栋雕梁,屋脊上反趴着的水兽、跃跃欲飞的盘龙等,使中国韵味更加突出。这些韵味十足的建筑,已经静静躺在成都的土地上百年有余。

来自英国的建筑师,没有照搬西方建筑模式,而是颇有远见地依照中国传统平衡对称的建筑原理。尤其是在外观上,荣杜易着力表现中国特色,借鉴川西民间庙宇与民居屋顶,青砖黑瓦,间以大红柱、大红封檐板,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顶,两坡、四坡、攒尖、腰檐等手法运用自如。

屋脊、飞檐上点缀以远古神兽、龙凤、怪鸟,檐下以斗拱为装饰,给人以神秘古朴的东方美,尽力渲染东方色彩的同时,也融入了西式风格,如砖墙、玻璃门窗、拱廊,以及西式浮雕装饰等。使东西方建筑元素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显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
   
川大老建筑,除了是建筑学上的典范,百年来更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处精神家园。

在今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15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便涵盖了三处川大老建筑,分别是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以及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在这里,你能找到陈寅恪、周太玄等大师们的成都岁月。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位于华西口腔医学院内,兴建于1940年左右,是一处4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青砖碧瓦,静静地伫立于成都喧闹的主干道一旁。

该研究所由海内外知名的文史大家闻宥任主任,云集了被誉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中国语言学的泰斗吕叔湘、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著名生物学家刘咸等海内外知名的顶尖学术大家,为当时中外学术界广泛注目。

上世纪40年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流寓成都华西坝一年零十一个月,在这里,他的眼疾恶化以至目盲。成都,无疑是他眼中最后的清晰世界。陈寅恪是受聘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

1943年踏上赴蓉旅程,流寓成都的日子,陈寅恪居住于广益大学舍(现川大华西校区光明路宿舍区)。足蹬布鞋,一袭棉袍,学贯中西的陈寅恪惯常这副中国传统着装行走在华西坝。在洋风甚浓的华西坝,甚至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校工。

从陈寅恪的家到文学院讲堂很近,他每每腋下夹着一个布包袱,里面裹着厚厚的线装书。19458月,抗战胜利,已经目盲的陈寅恪聆听着华西坝的缈缈钟声,曾发出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的无限感慨。  

位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的志德堂,1915年建成,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曾在此办公,堪称中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摇篮。

陈志潜的弟子张建新回忆,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陈志潜就到四川医学院上课办公,并作为牵头人之一,创建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一干就是48年。他有一张很大的办公桌,一条木凳子坐了几十年,办公室里都是公共卫生方面的书籍。至今,志德堂最大教室依然命名为 志潜堂。  

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建于2040年代,位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沿锦江河边的校区大门进入,在穿过一条小街之后,一栋红门青瓦灰墙的川西风格老旧建筑出现在了记者眼前。这是一处典型的三合院群落。虽然历经百年风雨,老房木制门窗已然破旧,但精致的雕花、屋檐曲线,依然完好。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等都曾在此办过公,也是江姐江竹筠在川大两年的生活地。  

一百年历史风云转变,川大许多老建筑消失了,  保护修缮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建筑,更有面向公众的文化价值。

川大近代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