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欧阁:中国近代戏剧第一纪念馆

 可乐76nfrr1faa 2017-10-12

在南通市桃坞路46号,有一座独特的戏剧文化艺术殿堂——更俗剧场。而在更俗剧场内,还有一个“梅欧阁”,它记录了张謇先生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大艺术家的友谊,更传诵了一位大实业家与两位大艺术家联手的佳话。

创办伶工,建造更俗


20世纪初,张謇先生怀抱“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热忱,在家乡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 张謇认为“实业可振兴经济,教育能启发民智,而戏曲不仅繁荣实业,抑且补助教育之不足”,因而他对戏剧事业也给予热情倡导和大力支持。


张謇聘请戏剧家欧阳予倩来南通筹建戏剧学校


1918年,欧阳予倩在上海日本人办的《讼报》上发表了《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他主张开办戏校,招募青少年,除教授技艺外,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戏剧常识的演员,并主张建立编导制度,研究舞台艺术,对京剧进行改革。他的这些主张获得张謇先生的赏识,张謇先生礼聘欧阳先生到南通参加他创办的“伶工学社”。


伶工学社的学生合影


伶工学社是我国最早的正规戏剧学校,1919年9月中旬成立,由张謇之子张孝若任社长,欧阳予倩担任主任并主持教学工作。1919年,欧阳予倩先生提议,伶工学社要建一个演出实习场地。于是,张謇先生在南通城西南、桃坞路西端建造了“更俗剧场”。


更俗剧场


更俗剧场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孙支厦仿上海新舞台设计,外观呈马蹄形,由观众厅、舞台、四合院演员宿舍和梅欧阁等组成。所谓“更俗”,张謇意在移风易俗,他提出要演出“更除恶习旧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戏剧来影响观众。


当年更俗剧场的豪华座席


当时中国第一流的更俗剧场自然吸引了中国一流的艺术家。当时国内的名伶大腕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纷纷献艺南通,如梅兰芳、余叔岩、王夙卿、程砚秋、谭富英、杨小楼等相继而来,特别是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三年中三次登台更俗剧场,更与欧阳予倩联袂演出,京剧界的“北梅南欧”齐汇南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段传世佳话。


梅欧同台,千秋佳话


张謇是清末状元,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于戏剧也有独到的见解,而且爱惜人才,乐于奖掖后进。梅兰芳1913年、1914年两次赴上海演出后,决心改良旧剧,创演新剧,塑造新的舞台形象,张謇对他的谦诚及良好的艺术素质更加赞赏,遂加以扶持,并多次写诗,以示鼓励。


1920年1月12日梅兰芳一行抵达南通时在天生港码头合影


更俗剧场的落成庆典是在1919年农历重阳节隆重举行的,张謇力邀梅兰芳来通献演他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贵妃醉酒》。当时,梅兰芳在汉口结束了演出后,张謇派大和轮专程接至南通。张謇在更俗剧场前迎接并召开欢迎会,当晚又在濠南别业住宅设宴接风。


1920年1月12日张謇在南通更俗剧场举行盛会迎接梅兰芳


梅兰芳一行于到达南通次日起在更俗剧场与南方京剧旦角欧阳予倩同台献艺十一天。尽管时值严冬,但梅兰芳精湛的演技风靡了南通,以致场场爆满,加座票也一售而空。张謇对梅兰芳的演艺十分赞赏,每场必看。梅兰芳每唱一出,张謇就赋诗一首,一些戏剧爱好者也以隽词妙句称颂,梅兰芳十分感动。


《公园日报》登出梅兰芳来通演出的预告


1922年6月19日张謇与梅兰芳等在南通博物苑味雪斋前合影(左起: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


两年后,1922年6月10日梅兰芳第三次到南通,当晚即演出一场,次日又连演两场,此行是为庆贺张謇七十大寿,张謇还陪梅兰芳参观了伶工学社的新校舍。那时,伶工学社这个科班的设置,是开风气之先,是当时中国戏剧界唯一的一个训练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2年6月19日张謇与梅兰芳在南通合影


张謇与梅兰芳最后一次晤面是1924年初,张謇因事去上海,怡逢梅兰芳在沪演出。张謇应邀连看三场,剧目依次是《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和《洛神》。


左起梅兰芳《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和《洛神》剧照


张謇看后连连称赞梅兰芳的艺事精进及其塑造舞台形象的超凡能力,并对三剧中待完善之处,提出了商榷意见。张謇回南通后,写下了《喜晤浣华旋别》诗一首赠给梅兰芳。


张謇写下《喜晤浣华旋别》赠予梅兰芳


张謇赠梅兰芳《候亭送梅郎二绝句》


1926年8月24日张謇因病去世,噩耗传到北京,梅兰芳当即致电其子张孝若:“太翁仙逝,至深哀悼。谨唁。”唁电虽极简短,但失去一位弥足敬重的良师益友,梅兰芳心中的悲伤,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古今参证,南北汇通


张謇主张艺术家应互相携手,互取所长,共同进步。他力邀梅兰芳和欧阳予倩一南一北两位艺术大师同演于一台,精彩纷呈,盛况空前,堪称艺坛佳话。一位北派魁首,一位南派泰斗,使国人看到了梅、欧虚怀若谷的胸怀,也看到了作为长者的张謇的良苦用心以及对艺术大师所产生的鼓舞力量。


为此,张謇特在更俗剧场设“梅欧阁”,以纪念和表扬两位艺术大师的卓越成就和团结合作梅欧阁设在更俗剧场前台大门的楼上,三间青砖瓦房加东西两个阳台,共约80平方米。梅欧阁窗明几净,清雅脱俗,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


上世纪50年代,欧阳予倩保存的梅欧阁旧照。


张謇先生仿翁同龢字体,亲书匾额“梅欧阁”,并撰书联语一副“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梅欧阁两边壁上用玻璃贮放梅、欧剧照各12幅,梅东欧西,梅的剧照有“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木兰从军”、“嫦娥奔月”等,欧的剧照有“宝蟾送酒”、“馒头姑庵”、“晴雯补裘”及话剧剧照等。


更俗剧院


解放后更俗剧场被改为人民剧场,于1996年被拆除,后于2000年年底动工兴建,改名为更俗剧院。在更俗剧院最显眼的金色穹顶圆厅的三、四层,恢复了“梅欧阁”原状,建立了梅欧阁纪念馆。梅欧阁纪念馆共展出近200张珍贵历史图片,分别展出梅兰芳、欧阳予倩的生平业绩,老更俗剧场的历史资料以及梅欧在通演出时的盛况。


梅欧阁纪念馆


梅兰芳、欧阳予倩两位大师的文化精神、道德文章、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们的一生是创造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色彩斑斓的一生。“梅欧阁”的人文价值决定了它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不可低估的文化含金量,它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永远保留,传承到未来。



阅读延伸



梅家两代与南通的百年之缘

1950年1月15日,梅兰芳(左)与梅葆玖父子在上海同台演出“游园惊梦”。


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国家一级演员。两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家,都与南通结下不解之缘。这缘分,自张謇与梅兰芳相识而始,至今延续百年。


梅葆玖与南通弟子韦红玉


在梅葆玖的弟子中,也有个南通人——韦红玉。1983年,韦红玉还是南通京剧团的一名演员,当年,首届“梅兰芳艺术训练班”在上海招生,一共只招16人,她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无论是学戏还是生活上,梅葆玖对韦红玉都关照有加。2008年,梅葆玖勉励她说:“你是学到真东西的,你得传,谁要学,你就得教下去。”在南通,韦红玉继续绽放梅派风华。


2014年梅葆玖来通为“梅兰芳教育基地”揭牌


2014年10月29日,梅葆玖赴通为“梅兰芳教育基地”揭牌并与他率领的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在更俗剧院的舞台上,为南通戏迷票友奉上《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锁麟囊》《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四进士》6场精品。


伶工学社与梅葆玖的题字


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梅葆玖又专程赶往伶工学社。站在父亲曾经教学的地方,梅葆玖感慨万千:“没有想到,这伶工学社和我所期望的非常接近,基本保留了原貌,风格非常之融洽。”


两代人,一座城。斯人已去,余音绕梁,梅韵兰质永流芳…… 


图文来源:三角洲杂志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