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謇、沈绣与梅兰芳

 江山携手 2018-09-10
    张謇、沈绣与梅兰芳

陈 佐  马国兵

转自:博宝艺术网

[摘要 在张謇牵引下,沈绣艺人与京剧艺术家结下不解情缘,80多年来几代沈绣艺人刺绣不少有关梅兰芳的艺术珍品,在中国刺绣史上也留下佳话。 [关键词 张謇、沈绣、梅兰芳
    所谓“沈绣”,就是具有沈寿“仿真绣”艺术风格流派的刺绣艺术品。沈寿(1874~1921),苏州吴县人,原名沈云芝,字雪宧,号天香阁主。她创研成功仿真绣,对近代刺绣影响很大,并渐成流派,促进了我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梅兰芳(1894~19961),江苏泰州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拜师学戏,由于学艺出众,20岁前就在北京京剧舞台上走红。张謇也喜欢京剧,故很早就与他交往。1919年、1920年和1922年梅兰芳曾三次应邀率团来南通演出。都受到张謇热情接待,1919年还有沈绣作品相赠,引发了几代沈绣艺人和梅兰芳及其后人的不解情结,前后达80多年,成为沈绣与梅派京剧艺术史上的佳话。
    张謇提倡新风改造社会,1919年在南通桃坞路建成了更俗剧场。11月梅兰芳率阵容强大的京剧团前来,演出了《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节目,张謇很高兴并作诗相贺。在接待梅兰芳的期间,得悉他明年三月在北京将有新寓。为表示祝贺,乃嘱南通女红传习所刺绣二件绣品作礼物给他布置新房。这就是沈立绣的《鹦鹉图》,沈粹缜绣的《碧桃画眉》。这二件绣品虽不大,但都绣得很精致。《鹦鹉图》上绣着一只白鹦鹉,在窗帘下作倒悬状,攀于铜架上正在嬉戏。鹦鹉身上的羽毛用针紧凑,压鳞针针法活泼,它将鹦鹉身上的羽毛鳞片刻划得十分逼真,细针密线绣成的白色羽毛,在黑色绣面底料上显得格外醒目,眼神也十分水灵。张謇在刺绣的右上方用二行小楷行书题诗一首:“天与聪明谁与惜,梦回碧树帘阴立。白衣倘有度禽径,应参般若波罗密(1)。”在第三第四行上又书写着“雪宧姐鹤一立之绣矣,雪宧一闻耳,今属为浣华绣鹦鹉,并系以诗,啬翁。”此四行行书小楷也绣得精细,点画分明,书法韵味很足。另一件《碧桃画眉》也绣得细腻平服,丝缕发亮。绣中一株碧桃枝杆自左下方向右横斜,上有二组粉红色盛开的桃花,各有数朵,在绿叶映衬下分外娇嫩可爱。中间一只画眉站在枝杆上正抬头鸣唱,形象生动活泼。花朵与画眉的刺绣用线极细,丝缕整齐,绣面光洁亮丽。左上方张謇也有题诗,曰:“碧桃花艳画眉娇,领取凭人付画绡。花自不言春自换,可怜宛转一春韶(2)”。诗后还题写着:“属雪宧姪粹缜绣图,浣华小友,啬翁。”可见张謇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二件沈绣都由他选定绣稿,亲自作诗题写并具名钤印。这次送给梅兰芳的刺绣,尽管沈寿那时有病不能参与绣制,但从张謇指定的二位沈绣作者来看规格很高。女工传习所刺绣教师沈立(1864~1938年),是沈寿的姐姐,号鹤一,是沈寿学绣的启蒙老师。她绣艺精湛,也是沈绣艺术的主要创始人,很早就在苏州出名,曾在苏州、北京、天津等地教绣多年。沈寿死后张謇选拔她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前后达25年,直到1938年抗战时停办为止,培养了许多沈绣艺人。她的绣品并不比沈寿逊色,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和沈寿艺术馆都收藏着她的绣品。另一位作者沈粹缜(1901~1997)是沈寿的侄女,由于沈寿自己没有生育,所以她将这个侄女收养在自己身边。粹缜很聪明能干,从小在绣绷前长大,对刺绣耳濡目染,很小就拈针弄线学习绣艺。她随姑母来到南通后,先在女红传习所学习,不久就担任刺绣教员。由于她和学员年龄相近,绣艺又好,所以学员都喜欢她,称她为“小先生”。20年代初还应邀到苏州女子职业中学任美术科主任,和邹韬奋结婚后从事抗日救国革命活动,才放下绣针。但从她当年的绣品看,她也是一位沈绣高手,作品十分出色。张謇让她和沈立刺绣给梅兰芳的礼品,也是看中她有一手好绣艺。这二件绣品完成后,张謇在寄给北京梅兰芳前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对沈绣作了专门介绍:“吾吴沈雪宧之绣,天下之名绣也,其弟子秀出者亦至不凡。此属其女兄与侄绣花鸟各一帧,明春可寄作新斋雅供。雪宧为吾长绣工传习所已五年,昔尝总教京师绣工科者也,……(3)”在此信中也可看出,张謇是多么看重沈绣。他送二绣给梅兰芳,也可从中看到他俩的友谊非同一般。绣品寄出才半月左右,不见梅兰芳回音。张謇在21日又写信给梅兰芳,内有“兹复寄去绣画二帧……新岁新斋当所及时点缀。”和“绣件收到望复(4)”等语,可见张謇对邮途中的沈绣很不放心,唯恐有所散失。梅兰芳收到张謇赠给他的二件珍贵沈绣作品也非常珍惜。现在这二件绣品还收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内,这是张謇梅兰芳之间的友谊象征,也是沈绣与梅兰芳友缘的结晶。近年,赵鹏等南通学者为编写《张謇与梅兰芳》一书,在北京还看到真迹,作品完好绣面色彩仍十分鲜艳,遂将它们收入书中。这二件作品历经风雨已80多年了,它保存得这么好,除梅兰芳重视外,梅夫人福芝芳及其后人也功不可没。
    1920年5月《雪宧绣谱》出版,张謇又寄书送赠给梅兰芳,信中还说:“可与夫人看,若曾习绣者,必有助也。(5)”可见在张謇的牵引下,沈绣与梅兰芳的关系相当密切。
    南通更俗剧场为答谢梅兰芳前来作精彩演出,也为他绣制一幅大型画梅刺绣台幔,张謇还为它题词增色:“海陵东畔有梅家,移去南天北地赊。今日孙枝承祖干,琼霏玉照万重花。(6)”从张謇1920年2月4日写给梅兰芳的信中看到:“画绣台幔凡画四梅,章法至四易稿,顷成矣。然展转上地尚须十日,方能付绣,绣须十人不知五十日能否成也(7)”。这件画着四株梅花的台幔,章法严峻,枝繁花盛多么华丽。刺绣工程是相当大的。张謇在信中虽然没有写明由谁承揽刺绣。从更俗剧场请张謇为这件台幔作诗书法,设计时数易画稿,可见十分看重,不可能将它随意交给刺绣水平一般的人绣制。民间刺绣也缺少大型的刺绣工具,这种大型台幔刺绣时要10人操作,可见绣件很大,需要很大的刺绣绷棍和绣架,才能满足几个人同时操作。且从当年南通绣业情况分析,只有传习所的刺绣工具最完善,沈寿当年曾率学生绣制过贺东奥山庄的大型刺绣屏风,完全有能力承接大型绣品。当时该所附属工场就有许多绣工,绣艺也很高,绣成功许多精美绣品出口欧美。因此,此件大型刺绣台幔,非女红传习所刺绣莫属。这从《徐冬昌文集》中也得到证实,他在《梅欧阁缘起》文中写道:“更俗剧场还赠给梅先生淡青色绸制‘守旧’,满绣梅花,由余沈寿女士设计,女红传习所全体师生日夜赶制半月始成,非常精制。(8)”
    在老一辈沈绣艺人的影响下,沈绣艺人一直重视和梅兰芳保持密切联系,几十年来不断有这方面的新作问世。1995年沈寿艺术馆从南通博物苑借来一件梅兰芳画赠张謇的《观音像》,组织艺人进行绣制。它是1922年7月梅兰芳为庆贺张謇七十寿辰专程率团来到南通,在更俗剧场演出了《麻姑献寿》等精彩节目,在演出期间亲手绘制的。作品右上方题写着“啬翁先生七十寿,壬戎五月二十五日梅兰芳敬写(9)”楷书一行。图中观音面目慈祥,身披蓝色枷纱,手持净水瓶,脚踏莲花瓢飘浮在海浪上。张謇见画十分高兴,亦在上方亲笔题写了:“浣华近年殚精艺术,尤致力于书画,其于前人用笔设色颇有领悟,此帧为余生日所赠,态庄丽而不纤,意旷逸而弥敛,可谓佳作。佳则当公诸,人献诸佛,因以奉存南山观音院绣楼上,系诗当偈。”至此犹嫌誉意未尽,又作五言律诗一首,长达38句之多。张公其时年已七十,仍用工整的绳头小楷将二百七十多字,书题在梅兰芳画的观音像上方是很不容易,这是张梅二人合作的不朽佳作。我将它描摹到丝绢绣地上时,考虑到绣中文字多较花工时,故将上述五言律诗省略。此件由沈绣艺人绣制后,陈列在沈寿艺术馆展厅内,引起了好多观众的好评,当时我记得共绣了二件,不久都被客人选中收藏。
    此后不久,《张謇与梅兰芳》一书出版,张謇孙张绪武就寄赠给我。我爱不释手,又从中选了二付张謇书赠梅兰芳的对联,设计成绣稿,组织擅长刺绣书法艺术的艺人进行绣制。其中一付是1914年张謇集庚信文联赠给梅兰芳的,其内容是:“豫章七年,芳兰九畹;明珠六寸,玉树一丛。(10)”这是张謇用楷书书写的,字形雄伟庄丽,笔划浑厚有力。刺绣后字体更加饱满,另一付是1919年1月,张謇应梅兰芳之请而集宋词句书写的,书法字体苍劲潇洒,整体一气呵成。其上联是:“檀板尊前,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健。”下联是:“梅枝别后,是雅相知,不相见,只相思。(11)”由于该联字数较多,均分成二行书写,这付对联张謇是用行书书写的,艺人刺绣时对浓墨饱蘸之笔,用齐针密辅,有墨透纸背之感,而对涸墨提杆虚笔之处,则用虚针细丝点缀,虚实相宜,不滞不呆,给人有意到笔不到的书法韵味。绣完装裱后陈列在展厅,格外引人注目,这二付对联都各绣二套,不久也被客人相中收藏而去。
    在诸多沈绣艺术与梅兰芳相关的作品中,除上述沈立和沈粹缜的二件精品外,现代最出色的当数《贵妃醉酒》这件沈绣作品。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由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精选的沈绣题材,它取材于梅兰芳舞台艺术中著名的京剧《贵妃醉酒》。这也是南通人民熟悉的一个梅派京剧节目,1919年就曾在更俗剧场演出,1920年梅兰芳还让弟子程砚秋带这个节目到南通来,祝贺欧阳予倩主持的伶工学校开学典礼进行演出。以后该剧多次在人民剧场演出过,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它描写唐明皇宠妃扬玉环在百花亭设宴,欲与明皇共饮同乐,久候不至。又悉明皇转驾西宫去了,杨玉环羞怒之余,命高力士裴力士侍奉自饮大醉,怅然返宫的故事。该剧经梅兰芳加工整理成为艺术精品,曾在日本、苏联和欧美演出。他在表演时突出杨玉环的“贵”,着重刻划她的心理抑郁。表演时把握其“美”,把扬玉环双重心理刻划出来,在失宠凄凉之时又不能在太监宫女面前失态,要保持自尊。其表现难度很大,但由于梅兰芳的精心创作和高超的演技,将杨玉环摆酒自饮的“醉”后舞姿表现得十分完美,其骄奢怨恨又自恃尊贵的心态显现得更加突出,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美感。沈绣就取材于梅兰芳表现杨贵妃酒后且歌且舞的那段舞台艺术剧照精心刺绣的。由于作品针法精致,色彩丰富,人物形象刻划得完美,引起社会的重视,曾在全国多个场合展览。并在主要报刊上刊登绣品照片和有关文章。198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苏绣精萃》也将它刊入对外宣传。刺绣这件绣品的庄锦云是南通女工传所第十四期学员,是沈立的得意弟子。她擅长刺绣人物,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自绘自绣的“疯僧”和“自由神”被送到国外展出。毕业后曾在南通张吴女工传习所教授绘画和刺绣。解放后即和宋金龄等老艺人发起恢复南通刺绣,其代表作有《百花仙子》,《观音像》等,南京博物院也收藏着她的作品。她承接刺绣《贵妃醉酒》时,任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室艺术指导,虽然年逾60,但精神饱满,眼不花、手不抖,刺绣仍十分灵便。配合她刺绣的储有莲,如皋人,1962年毕业于南通市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也是庄锦云的学生,尤擅绣人物。其作品针法灵活细腻,色彩丰富,其时40岁左右,正是能出好作品的时候,她们师徒俩携手合作配合得十分默契。这件绣品长76cm,高56cm,刻划了梅兰芳扮演杨贵妃在酒醉后歌舞的美丽神态,图中深红色的舞台背景布幔上绣着一株线描梅树,映衬人物烘托主题。地坪上铺着民族图案的地毯,剧中人在毯上翩翩起舞,衬托着梅兰芳扮饰的杨贵妃形象更加鲜明。她正在作一半蹲式舞姿,头戴着华丽的贵冠,上有许多珍珠装饰,穿着华丽的花旦戏服。刺绣戏袍的花纹图案十分复杂,由于灯光折射,动态中的戏服花纹图案色彩变化更加微妙复杂,要如实再现很不容易。师徒俩为了绣好这件作品,反复研究讨论,才定下刺绣方案,庄锦云为培养弟子,将储有莲推上第一线,由她刺绣人物,自己甘当配角。储有莲原有很好的刺绣功底,曾独立绣过许多作品,这次又有师傅在旁指导,刺绣就更有信心了。师徒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件作品刺绣成功,让美丽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形象完美的再现于观众面前。绣中,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富丽端庄,眼睛特别传神,右手在前弯曲高举,有欲再举杯痛饮之态,左袖向后平伸,似乎保持醉后歪斜的身体平衡。其半醉半醒且歌且舞的美丽形象被梅兰芳表演得淋漓尽致。据介绍,该绣尚没最后完针时,就有几位外地客人前来观看,他们站在绣绷前仔细欣赏,半晌一位客人称赞刺绣艺人说,“你们真了不起,看了这件绣品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梅兰芳。”在纪念梅兰芳诞辰80年活动之际,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率团到南通人民剧场演出,期间曾在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参观,在陈列室内他看到这件绣品时十分动情,久久不愿离开,他为在南通重见父亲的艺术形象而高兴,同时又为沈绣艺术人有如此高超的刺绣艺术水平而感动,当即有收藏该绣的意愿。由于该绣为非卖的所藏品,不能违例割爱,遂决定请高水平的艺人复制一件给他收藏。后来他收到绣件,还来信对沈绣艺人深表谢意。由于珍品刺绣不宜长期对外展出,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沈寿艺术馆最近又组织艺人复制了这件《贵妃醉酒》,对外公开展出。使更多的观众能欣赏到这件珍贵绣品,回味梅兰芳精彩的京剧舞台艺术形象,同时也领略到沈绣的神针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