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142方(一)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7-10-13


1银翘散(《温病条辨》)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

处   方


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

处   方


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

处   方


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方(《通俗伤寒论》)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

处   方


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24g 连翘6g 蝉蜕6g

处   方


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治法:清气解表透热。

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  


处方:僵蚕9g 滑石9g 蝉蜕6g 姜黄3g 防风3g 薄荷3g 荆芥3g 当归3g 白芍药3g 黄连3g 山栀子3g 炙甘草3g 黄芩6g 桔梗6g 大黄6g 芒硝6g(冲服) 生石膏18g

处   方


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

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


处方:僵蚕3g 蝉蜕6g 神曲6g 金银花6g 生地黄6g 木通3g 车前子3g 黄芩3g 黄连3g 黄柏3g 桔梗3g

处   方


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
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

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处方:香薷6g 金银花9g 厚朴6g 连翘9g 鲜扁豆花9g

处   方


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处方:香薷9g 扁豆6g 厚朴6g 黄连6g

处   方


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

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  


处方:香薷3g 青蒿6g 滑石12g 茯苓3g 通草3g 杏仁6g 荷叶6g 冬瓜皮30g 竹叶9g

处   方


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


处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连翘9g 茯苓9g 西瓜皮60g

处   方


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
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处方:藿香9g 苏叶3g 白芷3g大腹皮3g 茯苓3g 炒白术6g 陈皮6g 半夏6g 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9g

处   方


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


处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泽泻6g 猪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

处   方


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
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


处方:杏仁12g 滑石15g 通草6g 白蔻仁6g 淡竹叶6g 厚朴6g 薏苡仁15g 半夏9g

处   方


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
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 连翘9g 山栀子9g 薏苡仁15g 半夏9g 蚕砂9g 赤小豆皮9g

处   方


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
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
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

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


处方:桑叶9g 杏仁9g 沙参12g 贝母9g 淡豆豉6g 山栀皮9g 梨皮6g

处   方


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
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

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


处方:苏叶6g 半夏6g 茯苓9g 前胡9g 桔梗6g 枳壳6g 炙甘草3g 生姜3g 陈皮6g 杏仁9g 大枣6g

处   方


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
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
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处方: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6g 白薇6g 淡豆豉9g 薄荷6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处   方


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处方:山栀子9g 淡豆豉9g 金银花9g 薄荷3g 牛蒡子9g 炙甘草3g 蝉蜕3g 僵蚕6g 水牛角6g 连翘9g 桔梗6g 马勃6g 芦根30g 灯芯3g 淡竹叶3g

处   方


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


处方:荆芥12g 防风9g 柴胡9g 葛根9g 金银花18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射干12g 茵陈9g 炙甘草6g

处   方


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
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版权归【小猫医话】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个人劳动成果,侵权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