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自篆文出,字字有来历

 书法修养 2017-10-13

论朱复戡的草书观及其当代价值

盛诗澜


  朱复戡的行草书在近代书坛独树一帜。他既打通了篆刻与书写之间的界限,又打通了篆籀与行草书之间的隔阂,形成了碑帖相参、刚健朴茂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观,不仅在当时就颇具颠覆性和首创性,在今天看来,对草书创作仍不失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草书要有法度——草自篆文出,字字有来历


  朱复戡的草书观,最著名的莫过于“草由篆出”。他认为,“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朱复戡长诗《白头吟》)。草由篆出,由朱先生发现,但并非他发明。“草书本由篆书出”表达的是:草书有法,法度是草书的前提;草书的结字规律符合六书造字法,“字字有来历,笔笔依规矩”。 对草书字法,他历经十余年,编定、出版《修改补充草诀歌》,正是为草书正名,为草法正名。

  朱复戡幼即熟读《说文解字》,对篆法烂熟于心,深谙笔法源流,质疑“草自真出”的论点;认为,怀素狂草缺乏字法规范,“当时捧之为圣为神,亦过甚已。严格论之,则恣纵有余,规范不足;笔少虚实,气势松驰;水言不分,结体散乱,且多乖误。”这里,“规范不足”“结体散乱”“且多乖误”,指明了素师狂草法度的缺失。
  朱复戡认为,“羲之特重结体”,而“献之便多倾侧,言水相混,尤乱法度”,并指出《兰亭》一文字法错误极多,发出了“书法家而不通《说文》,亦可怪也”的感叹。

  朱复戡认为草书有字法,能“写对结字”是写草书的基本前提。一件草书作品,假如字法乖误太多,规范不足,则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根本就无从谈起。

▼草书 镜片

  二、草书要有金石气——书刻先须通金石


  如果说“草书本由篆书出”强调的只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解决的是“草书要写对”的问题,那么,“书刻先须通金石”,则体现了朱复戡的基本审美取向,解决的是“草书要写好”的问题。有无金石气,是朱复戡判断一件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一大重要标准。

  朱复戡深受吴昌硕影响,书法创作也以金石气为追求目标。他说:“我把《说文》9353字记得滚瓜烂熟,又把石鼓、诏版朝夕摹写,有此基础,再上溯三代金文。吴昌老的金石良言我实践了一生,受用了一生。”

  朱复勘的行草书作品中,金石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线条用笔有篆籀味,厚实、质朴、凝练。金文大篆用笔一般采用中锋,不以侧锋姿媚取胜,线条劲挺、拙朴、刚健,故有金石气。但朱复戡也并不一味中锋,他同时临习了大量的碑版作品,运笔时能够虚实兼到,灵活变通。因此,他的线条中有方圆变化,转笔处可见枯笔飞白,既稳健厚朴,又虚灵生动。
  二是以金石章法入行草,浑密、厚朴、端穆。其行草作品的整体章法多取汉印之满实,显得端庄、浑厚,细节处则虚实变化生动,有时通过上下字的连笔与压缩加繁加密,有时则拉长线条舒展节奏,增加通气,故浑密中有绚丽多彩的变化,趣味无穷。

▼1988年作 草书 五言诗

  三、草书要有学术性——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在《修改补充草诀歌(序)》中,朱复戡说道:
  近来,有不少人要求学草书,说是“《草字汇》太芜杂,很多字分不清;《草诀歌》字太少,不够全面”,要我另写一本,加以补充。我认为,《草诀歌》不是字典,是单讲些方式方法的工具书;不够全面,可以补充——原书写的是“知其然”,我只补充一些“所以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那就可以融会贯通、机动运用了。
  这段话,表达了朱先生又一个重要的草书观,即:对于草书创作,应“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有理解有思考有探索,方能有所成就。

  朱复戡学问渊博,精通各艺,但广博并不是朱复戡的最终目标,“知其然”之后,他还要求“知其所以然”。将前人的经典理解吃透,化为个人独到的创见,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才是朱复戡精研各艺的真正目的。

  他早年曾大量临摹二王书作,“晨夕浸淫,孜孜以还”,十年“未尝废离”。临摹之余,他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论二王书》题跋40余件,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见解,如:二王之中,右军笔笔沉着,特重结体,大令轻巧取媚,尤乱法度,故献不及羲等。这些带有浓厚学术研究性质的题跋,体现出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故朱复戡的行草虽无二王形貌却有晋人风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化古为新。

▼草书 立轴

  四、草书要有实用性——平生极重书函


  朱复戡的行草书作品,大多是自作诗、题跋、序稿以及各类书函信札,很少有抄录前人诗文的纯创作作品。朱复勘对行草书实用功能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朱复戡平生极重书函,晚年教导自己的学生也往往从书函入手。手札具有实用的功能,在书写时,往往不会像纯粹的艺术创作那样追求形式、造型上的精益求精,但也因此而自然率意、手随心转,从而也最能体现出书写者的学识、胸襟、性情与水准。晋人书札、明清人尺牍,无不于咫尺之间现天趣大美。

  《行书致邓颖超信札》,文辞客气,用笔朴重,结字端稳,落款后加写附言,字体大小变化过渡自然,整札章法气势错落有致。
  《行草书致黄若舟信札》,行文更加随意活泼,用笔多见刻意夸张,如“后”字的长撇、“县”字的末笔。撇画多用重笔,形成刀刻般的钝角。偶见脱字、写错处,或以小字随手补在列旁,或添加前后调整标志,布局随势而变,于行间茂密中注入灵动生气。

▼朱复戡致黄若舟信札

  朱复戡草书观在当时未成主流,在当下,针对技术至上、装饰过分的情况,恰恰能够起到对症下药的矫正作用。

  简单说,朱复戡草书观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正本清源。尽管由篆及草的书体嬗变过程已为书法史论家们广泛接受,但有意识地将这一历史发展事实引入习书过程的,却应者寥寥。大多数习书者,仍奉行千百年来的习书顺序,由楷入草。赵构《翰墨志》中所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很多人据此以为,所谓草书,就是潦草、率意的楷书。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极其错误的。草书有法,其一点一画均有来历,且往往与楷书的结字方式不合。忽视了这一点,写错字就在所难免。朱复戡非常重视草书的字法,历经十余年心血,编定、出版《修改补充草诀歌》,正是为草书正名,也是为草法正名。
  书法曾经被喻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其书写的载体是文字。无论书法观念怎样发展,其书写的内容必须是汉字这一条始终没有改变。写对字是书法创作的最基本前提,而对于历来存在较多误解的草书,正本清源显得尤其重要。
  (二)回归法理。草书讲究性情,故这一书体在个性张扬的年代特别容易产生共鸣,达到发展的高潮。当代人生活于宽松的文化大背景下,不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推倒前人经典,极其注重表达个性,因此,近年来书坛行草书大兴,各种流行书风盛行。
  庄希祖说,当代行草书的流行书风,以“欹侧粗犷燥辣”为主要特征:结字方面,“横不平,竖不直,布白不匀称,重心不平稳,结构不紧密,点画不连贯”;点画方面,“以粗壮、毛涩、颤抖、残破以及墨色的枯焦、淡湿为主流”;总之,怪异、丑拙、支离成为流行。当然,怪异和丑拙并不就意味着艺术价值一定不高,魏碑中也常可见天真丑拙的结体,但以颠覆前人法度、彰显标新立异为目的的刻意怪异和丑拙,则一定是伪艺术。在片面强调个性的基础上,“草书无法”甚至一度成为流行观点,似乎只要随意书写,写得越怪,越有个性。
  而事实上,草书一向都“戴着镣铐跳舞”,它的抒情、自由和个性之美,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法度之上。朱复戡草书观中对于法理的强调和重视,以及他所归纳的关于形似、辨微、分离、移位、实虚、贯气等草书省减规律,无疑是针对草书无法之乱象的一剂良药。
  (三)锤炼线条。草书的审美风格固然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不论是俊逸秀美,还是生拙老辣,都讲究线条劲健有骨。线条的质量,是决定一件草书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草书之病,往往就在线条的圆滑和轻飘。赵、董之书姿态秀美,笔致清丽,但学起来却易入魔道,因为那种流畅、圆润的运笔方式,加上行草书迅疾的运笔速度,很容易让习书者丢掉了线条的骨力,陷入薄弱之病。朱复戡自金石入手的草书观,将篆、隶笔意的朴厚、扎实,与碑版书法的雄强质朴、气势阔大,有机融入到行草书线条中,完美解决了草书线条轻滑之病。朱复戡的行草书中,少见圆润的曲笔,线条往往斩钉截铁、干脆利落,充满了碑刻书法雄峻、强悍、风发的意气;转笔沉着有力,绞转稳重,极具有张力;撇捺夸张,大开大合,又时见章草的挑笔,气息雄浑古穆。
  值得一提的是,朱复戡的书法主张,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以碑入帖,他强调的是“师古人然后知今人来处”。张美翊曾称“贤来字合篆隶草为一,此李仲璇法也”,说明他早年书法就表现出师承既广、融会又深的特点。金石气并非简单的以笔代刀,不是只要在线条中加入一点方笔就可以达到。它表现为线条上凝重、饱满、厚实的质感,以及结字章法上古朴、生动、自然的美感。其内涵无比丰富,值得今人仔细琢磨和研究。
  (四)拓展内涵。书法是一种用线条来表现语言的艺术形式,过分看重书法作品中文字内容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未能触及书法美的本质内容。但无可否认的是,一件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往往都能做到书写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书法作品,一旦被彻底剥离了文字内容,而仅仅被视为纯粹的线条艺术,则其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无疑将大打折扣;书法线条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的广度和深度,无疑也将因此而光彩大失。
  字外功、文化修养,一直是当代书家的软肋。很多书家,具有不亚于古人的高超书写技巧,但缺乏思想,所写作品内容,不外是古人诗作、前人文稿。技法与内容的脱节,会使书家的情感与线条产生隔阂,书家的精神世界无从寄托。
  张美翊曾对朱复戡说:“曲园本不以字名,然其古气、清气扑人眉宇,非胸中数万卷书,乌能如此!有清如袁随园、姚惜抱,不以字名,而今珍如拱璧,其故可思矣。”
  朱复戡的书法观于张美翊的多读书之外,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实现对古人经典的思考、理解和化用;通过留意尺牍,多看多写,学习古人的雅人深致。朱复戡对草书学术性和实用性的重视和强调,对于拓展当代书法作品的内涵,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看来,朱复戡、孙晓云,乃是书家中的明白人,而且,他们也不故弄玄虚、唬弄人。(哎呀,朱复戡居然是孙晓云的外公!难怪都喜欢说大实话啊!)

附录一:

朱复戡 《白头吟》(节录)


我本江南—布衣,自幼爱好金石刻。

闻之先辈谆谆言:刻石先须通字学。

埋头苦读许慎书,象形会意细咀嚼,

九千三百五十三,连首带尾腹中纳;

信手写来大小篆,史籀李斯似旧识。

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

以篆作草宗张芝,出入羲献复颠旭。

学画初学阎立本,山水独喜荆关法。

浸淫於兹年复年,怡然自得忘岁月。

举目但觉远处清,揽镜忽诧头毛白。

欲登造极学至老,孜孜一生废寝食。

   ……

附录二:

修改补充草诀歌

朱复戡

《修改补充草诀歌序》


近来,有不少人要求学草书,说是“《草
字汇》太芜杂,很多字分不清;《草诀歌》字太少,不够全面”,要我另写一本,加以补充。我认为,《草诀歌》不是字典,是单讲些方式方法的工具书,
不够全面,可以补充。原书写的是“知其然”,我只补充一些“所以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那就可以融会贯通、机动运用
了。但是,我写的还是不够具体,个人能力有限,希望专家们同学们提供意见,多加帮助,多加指教。
研究书法,必须讲点划、结体。点划,就是一点一横,包括竖、勾、撇、捺。结体,就是笔画组成的结构、形态。任何字体,笔划都要扎扎实实,
尤其是草书,每笔要干净利落、交代清楚;还要区分宾主,也叫虚实:实笔稍粗,虚笔较细。实笔就是原有的笔画;虚笔是连接上下左右的带笔,
所以要与实笔有所区别。虚实分明,就不会喧宾夺主了。结构,要挺秀舒畅,紧松适度,边旁相连,要顺势自然,两半相拼,
要注意形似。例如,右边寸、刀,一般写作弯勾,但遇到时、刻、肘等字,如用弯勾,就失去形似了。又如左旁单人双人,都可写成一竖,
但最好不要挑起,与右半相连,因稍不留意,就会与言旁勾挑相混。字里行间,要贯气生动;字与字间,可连则连,不要强连笔。
尽管不连,意似乎相连,这叫“笔不到意到”,看起来像是“满眼烟云,一气呵成”。本书内容是根据《草诀歌》加以修改补充
的。《草诀歌》是一篇韵体长诗,所以,补充也按照它的诗歌体式。
草訣非羲作,後人托右軍。持論雖可據,價值還當存。缺點無多少,優長卻浩繁。立言都法式,走筆似煙雲。辭意頗通俗,習研易入門。
仄平重韻處,調整改原文。
並撰補充句,略提草字源。
庶幾初學者,進展得攀轅。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
毫厘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蟠。莫寫包庸守,休將寡作寬。矛柔差一轉,孤殆莫相幹。添一車牛幸,點三上下山。
詹矦熙照識,繩臘迓遲觀。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
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
尉與財須見,烏同鳥更疑。
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右邑月稍異,左方才亦為。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舉體為己未,登身用北之。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點急堪成怠,勾幹認是卑。
寺專無失錯,道送在思維。
或戒戈先設,臯華腳預施。
含貪真不偶,退迨尚參差。
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
栽裁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欲識高亭馬,須知兕既兒。
論臨實就近,慮逼尚能窺。
丈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
睿虞迷遣悉,巢筆樹授枝。
減滅何曾誤,黨堂未易追。
從來劉似對,忽訝缶如垂。
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
齋齊曾不較,流染卻相依。
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
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頂上哀衾別,胸中首谷非。
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路左非言借,時邊寸莫違。
起旁能用短,遣上也同迷。蕭鼠頭先辨,寅賓腹裏稽。
勢頭宗掣絜,章體效平辛。
應辨後如復,寧容拳近泰。
耶聽行復止,郎斷屈仍伸。
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
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鄰。
器昃吳難測,竟充克有倫。
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數段情何密,曰甘勢則句。
固應簡別夢,豈可浮為淳。奪舊似無異,贏羸自有因。
審知哉威混,自別號蹄真。
溝渫揮戈戟,紙箋舞彩巾。台名依召立,敝類逐嚴申。
慼感威相等,馭敦殷可親。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
叁參全不別,閧巽豈曾分。
近息追微異,喬商矞不群。花芒差細末,枚放實繽紛。
鄒歇歌難見,截幾賊易聞。而由問上點,早體動如君。
只識民依氏,嘗思費似焚。
黿鼉鼈一類,茶菊榮更論。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
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
勿使微成漸,奚容悶作昆。
欵頻時易煩,取所豈能昏。昌曲終如魯,食良末若吞。
改頭聊近體,曹甚不同根。休助一居下,棄奔七尚尊。
月田土作野,七九了收聲。
最迫艱難歎,尤疑事予爭。葛尊篤難辨,御以比看清。
七八犬旁獲,么交玉伴瓊。膝滕中委曲,次冷兩分明。
會念僉常失,惟懷懼易並。
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二下客為亂,宀藏了則寧。
我家達不遠,君畏自相仍。恥死休相犯,貌朝喜共臨。
鹿頭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南甫觀多兩,鼎並近棘林。采夆身近取,熊結足邊尋。
世老偏多少,謝衡正淺深。隸頭真似擊,帛下即如禽。
可愛郊鄰郭,偏宜湛友諶。
埽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宀頭無左點,辵繞闕東邊。
才畔詳牋牒,水源看永泉。常收無用直,密上不留宀。
禾手乎年似,廊廟與綠緣。
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柬比東稍異,府如辱略偏。
全皇同自異,薄藹更紛然。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
鄉卿隨口得,愛鏊與奎。
即腳猶如恐,醫初尚類堅。寒容審有象,憲害寘相牽。
滿外仍知偏,還身附近遷。欇稱將属倚,某棗借來旋。

慰賦貌難鑑,朔邦肩亦斷。直須明謹漢,亦合別荊前。轉傅旁分點,辨豐上似川。哭笑觀眉口,鬧閑若霧煙。項間看脈絡,頭上別承年。

意到形須似,體完神亦全。斯能透、、,落筆自通玄。畫盡、、顧,騏輕、縊、。豐豈無易混,硃、。虛震除餘、,遏過想把船。

雷同盧雪電,更似處雯虔。
超智燁燒膳,權摧始報捐。夜狂星暮矣,勁動驚鸞焉。
旌旗心裏賞,領飲眼中呈。索素專叢業,怨愁往返迎。
邊旁通手木,單寫顯原形。
鯤易昆為眾,左無水亦苹。收時斂險絕,放處始縱橫。
長筆勿連下,轉彎使勁生。頓挫適輕重,持平施運行。
聘馳宜合度,恣縱便佻輕。
氣勢防弛懈,勒勾勿下傾。揮豪鋒走石,執筆柱天擎。
飛舞且沉著,游移致滯凝。細心分剖析,結構忌模稜。
博覽參群籍,庶幾全面能。
胸懷開廣濶,進步自飛騰。忽略吹明的,模糊逐亟丞。
飄飖飆共格,羹冀糞相承。易愥爽灾奕,常疏竹什升。
燄韜還負炙,庸腐又薪蘄。
莫亂匾廉遍,難明懸遜勤。蒙莪象篆義,芥界芳茄芬。
赤膊看還匿,小心磨鐵鍼。舞辭亂累贅,點黜默深沈。
伶倫真渾沌,俞命似聯襟。
點八和橫一,皆為口字簡。常將心一橫,且把脅連圈。
彎變非同本,掛桂別半環。勾添乙是皿,虫上亦為蠻。
竹作頭成艹,金旁全等閑。
立臣疋在左,都與足同班。月肉舟西站,並皆身一般。
謂何由篆出,略舉例請看。劍右刀從刃,門中月是間。
預將象代頁,卻使木依幹。
有上須從又,口連艮始良。燃邊可去火,輝耀不從光。
足下一心喜,頭聯項見方。愛頭不用爪,沉首沖冠昂。
氏口伴言話,省材建棟梁。
欣看往別住,忽易木成杭。豪體從高豕,女襄常作孃。
瀆沖須靠水,山去亦成崗。舉一倒難盡,反三自考量。
若非研草法,不必意恇恇。
心依在作怪,噩帶弓為疆。應辨白淆向,勿將襄作囊。
休嫌異可賣,莫笑余如羊。聖減一該坐,少加田便當。
棋牲推屈戾,惠畫慮詩傷。
怏憒當和利,雁鷹弗濫觴。頓毫還貫氣,順勢連邊旁。
大小顯收放,緊鬆見抑揚。勾挑看布白,行末豎堪長。
筆觸互相讓,扣絃弩始張。
忽忘臣巫亞,還缺庾庚唐。掛一漏其萬,總難了此章。
草自篆文出,古時簡體書。相傳不易學,只要下功夫。
取古今為用,存精並去蕪。
說文須涉獵,書法循規塗。從知所出處,避免畫葫蘆。
爰舉混淆字,辨明騾馬殊。相差雖細瑣,務必較錙銖。
原訣固嫌少,續貂亦濫竽。
還希同學者,指正匡其疏。能使完而備,實符眾所需。
惜吾力未逮,殫竭步前趨。貢獻豈容後,發揮盡薄芻。
辛酉臘月耄耋老人朱復戡書於岱麓

〖素材整编自网络。释文一句一句对出,不尽正确(感觉比“草诀歌”还难辨识),盼达者不吝赐教,定当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