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脾平肝息风法拟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60例临床观察

 123xyz123 2017-10-13

 

【摘 要】 目的:观察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理脾平肝息风法拟方对6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合并等剂量安坦的方法对4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97.5%。结论: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疗效,与西药组疗效相当。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理脾平肝息风法 氟哌啶醇 安坦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发病率在7%以上,我们采用以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抽动症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观察60例患儿,全部为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门诊应诊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3. 29∶1;年龄最小者4岁5月,最大者17岁,平均年龄为8.82岁;病程最短者14个月,最长者3年10个月,平均病程为1年10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男女比例3.44:1;年龄最小者4岁2个月,最大者16岁,平均年龄9.8岁;病程最短者1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病程为1年11个月。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18岁之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②主要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③抽动症状几乎天天发生, 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④抽动可在短期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⑤此障碍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⑥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的不自主抽动或发声。其中①、②、③、⑥必备,参考④、⑤即可确定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基本方:天麻15g,钩藤10g,石决明15g,桑叶10g,菊花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羌活10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6g。异常发声者加射干10g,山豆根10g;搐鼻者加辛夷10g,苍耳子10g;脾气急躁者加炒栀子10g,柴胡10g,夏枯草6g,龙胆草10g;频繁扭脖子者加葛根10g;眨眼、口角抽动者加僵蚕10g,白附子10g,菊花10g;伴多动者加煅磁石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者者加菖蒲10g,远志10g,益智仁10g;病久可加丹参10g,红花10g。

    煎服方法:煎前水浸泡30min,煮沸30min,每日1剂,每剂煎两遍,取汁200-30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3.2 对照组 口服氟哌啶醇0. 5mg/d, 2次/d,逐渐加量至1.5mg/d~2.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mg/d;并合用等剂量的安坦。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疗效观察

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儿的抽动部位(头面、肢体、躯干)及发声或秽语的发作频度给予评分,以进步率评定疗效。发作频度分级:0度:发作基本消失; 1分(轻度): 1d发作6~20次; 2分(中度):平均30min至1h内抽动或发声;3分(重度):平均每15min有抽动或发声; 4分(极重度):平均每分钟均有抽动或发声。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治疗前分数×100%。显效:进步率在67%以上;有效:进步率在33% ~66%之间;无效:进步率在33%以下。

2 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略高于治疗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 01),但2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多发性抽动症是少儿时期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本病病因不明,有人推测是器质性病变,也有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西医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副作用较明显,如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因此同时服用安坦以减少其副作用。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筋惕肉润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多从风、痰、虚着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小儿肝常有余,肝属木主风,风性善行而数变,肝亢风动而出现不能自制的抽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可见头摇、眨眼、皱眉;肝失疏泄,故多动易怒;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也可见肢体颤动、肌肉抽动。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或木旺克土,均可致脾运失健。脾不化湿致水湿内停,痰浊壅阻闭阻脉络可致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故见噘嘴、唇动、手颤等症;脾在志为思,脾虚可致心神失养,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核心还是肝、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白芍养血柔肝,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黄芩清热泻火燥湿,羌活去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脾平肝息风之功。

    我们依据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与西药组疗效相当,但服用中药治疗抽动证经临床观察,无任何毒副作用,服用安全,无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需要整体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家长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家长一定要注意患儿情绪和生活作息的调节,要注意和孩子交流,减轻患儿的精神压力,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患儿有不满情绪一定要让其宣泄出来。还要控制患儿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尤其尽量不看情节紧张刺激的节目。要尊重患儿的自尊心,不要当着外人面批评患儿,应私下地给予善意提醒,以减轻其思想压力。对患儿病情有好转应适时给予鼓励,以提高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 

【摘 要】 目的:观察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理脾平肝息风法拟方对6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合并等剂量安坦的方法对4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97.5%。结论: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疗效,与西药组疗效相当。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理脾平肝息风法 氟哌啶醇 安坦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发病率在7%以上,我们采用以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抽动症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观察60例患儿,全部为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门诊应诊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3. 29∶1;年龄最小者4岁5月,最大者17岁,平均年龄为8.82岁;病程最短者14个月,最长者3年10个月,平均病程为1年10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男女比例3.44:1;年龄最小者4岁2个月,最大者16岁,平均年龄9.8岁;病程最短者1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病程为1年11个月。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18岁之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②主要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③抽动症状几乎天天发生, 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④抽动可在短期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⑤此障碍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⑥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的不自主抽动或发声。其中①、②、③、⑥必备,参考④、⑤即可确定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基本方:天麻15g,钩藤10g,石决明15g,桑叶10g,菊花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羌活10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6g。异常发声者加射干10g,山豆根10g;搐鼻者加辛夷10g,苍耳子10g;脾气急躁者加炒栀子10g,柴胡10g,夏枯草6g,龙胆草10g;频繁扭脖子者加葛根10g;眨眼、口角抽动者加僵蚕10g,白附子10g,菊花10g;伴多动者加煅磁石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者者加菖蒲10g,远志10g,益智仁10g;病久可加丹参10g,红花10g。

    煎服方法:煎前水浸泡30min,煮沸30min,每日1剂,每剂煎两遍,取汁200-30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3.2 对照组 口服氟哌啶醇0. 5mg/d, 2次/d,逐渐加量至1.5mg/d~2.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mg/d;并合用等剂量的安坦。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疗效观察

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儿的抽动部位(头面、肢体、躯干)及发声或秽语的发作频度给予评分,以进步率评定疗效。发作频度分级:0度:发作基本消失; 1分(轻度): 1d发作6~20次; 2分(中度):平均30min至1h内抽动或发声;3分(重度):平均每15min有抽动或发声; 4分(极重度):平均每分钟均有抽动或发声。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治疗前分数×100%。显效:进步率在67%以上;有效:进步率在33% ~66%之间;无效:进步率在33%以下。

2 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略高于治疗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 01),但2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多发性抽动症是少儿时期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本病病因不明,有人推测是器质性病变,也有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西医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副作用较明显,如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因此同时服用安坦以减少其副作用。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筋惕肉润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多从风、痰、虚着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小儿肝常有余,肝属木主风,风性善行而数变,肝亢风动而出现不能自制的抽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可见头摇、眨眼、皱眉;肝失疏泄,故多动易怒;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也可见肢体颤动、肌肉抽动。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或木旺克土,均可致脾运失健。脾不化湿致水湿内停,痰浊壅阻闭阻脉络可致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故见噘嘴、唇动、手颤等症;脾在志为思,脾虚可致心神失养,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核心还是肝、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白芍养血柔肝,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黄芩清热泻火燥湿,羌活去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脾平肝息风之功。

    我们依据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与西药组疗效相当,但服用中药治疗抽动证经临床观察,无任何毒副作用,服用安全,无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需要整体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家长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家长一定要注意患儿情绪和生活作息的调节,要注意和孩子交流,减轻患儿的精神压力,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患儿有不满情绪一定要让其宣泄出来。还要控制患儿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尤其尽量不看情节紧张刺激的节目。要尊重患儿的自尊心,不要当着外人面批评患儿,应私下地给予善意提醒,以减轻其思想压力。对患儿病情有好转应适时给予鼓励,以提高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