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医生眼中的“黄连”

 dczyxhd 2017-10-13

黄连的味苦性寒,早已被一般人所详悉,也正因为它的特性而在中医药领域里独占风骚。

01

凭借其声析江河、势崩雷电的杀气及苦透寒极的禀性,它在中医用药,尤其是外科化脓性疾病用药方面,位居榜首,甚至谈到黄连就联系到外科病,谈到外科病必然牵涉到黄连。

凡化脓性疾病,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时,只要使用得当,黄连有时比抗生素还灵验。

处理外科病,经常取用阳和汤(鹿角胶、炮姜、肉桂、熟地、麻黄、白芥子、大贝母、甘草)治疗寒性脓肿的“疽”,很有把握地能把高到两万或两万以上的白细胞降到正常,而且能在1~2剂汤药(即1~2天内)获得显效。

假如用一般呆板静止的概念来说,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者,属热毒,只有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或黄连解毒汤可以将其制服;

现在却取用鹿角胶、炮姜、肉桂大热大温药来“抱薪救火”,除了中医本身能明白,以外的人怕是谁也弄不懂、想不通了。

02

黄连是中医外科的重要常用药,但因外科中的派别不同,其用量也各异。

外科三派(正宗派、全生派与心得派)中的正宗派创始人陈实功,以消、托、补三法为治法大纲,他使用消法时,黄连是首选之药。因为《外科正宗》的肿疡,以阳痈为多。

全生派则也“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作为治法总纲,但他所治的肿疡,则以阴疽或半阴半阳的为主,所以不一定非用黄连不可。

这一首阳和汤,就突出了正宗派与全生派的水火不相融。

至于《疡科心得集》的心得派,是运用传统内科治法来处理外科病,所以对黄连的依赖程度也就不及正宗派了。

现在年轻中医外科医生,往往把黄连作为抗生素来使用,这已丢失了中医传统理论而滑到西医化的邪路上去,奏响了中医传统理论的哀乐。

03

黄连还有不少伴侣药物,黄连若和它们同用,则可发挥出远胜于单味黄连的作用,这在药物学中称为“药对”。

这种药对,可以在“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中进一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益,在临床上使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黄连作轴心的药对,有两种形式。

其一,仅仅两味,一主一副。

如《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内容为黄连与吴茱萸,作用为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又如《兵部集验方》的香连丸,内容为黄连与木香,也是一主一副,作用为燥湿清热,行气化滞。

其二,用药较多,黄连仍居君位,即使不属君位,但决不会降到佐使。

其中有相须配对者,即把药性功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对,以求可以明显地增强原有疗效,这两种药的性味、归经大体相同。

如黄连与黄芩,两者都苦寒之品,故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传统理论认为,黄连偏泻心胃之火,黄芩偏清肺胃之热,因此本药以泻上、中两焦邪热见长。

如《伤寒论》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之类。

有相使配对者,如清热泻火的黄连,与攻下泻热的大黄作药对。

大黄能提高黄连的清热泻火的作用,黄连能加强大黄推墙倒壁的药力。如《伤寒论》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类。

有清补配对者,如人参与黄连。

凡正虚邪实的病,非人参峻补阳气、急扶中土则不足以扶正;无黄连清热燥湿、速除疫毒不足以祛邪。

且黄连苦降止呕,又可引人参入中。两者一清一补,相济相佑,朱丹溪谓之“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方有升阳益胃汤。

有相反配对者。

黄连与肉桂组成交泰丸;还有一苦一酸,一泄一敛的黄连与乌梅;还有一寒一热的黄连与苏叶。

还有润燥配对者,是一种辛香苦燥药与一种阴柔滋润药配合成对,如黄连与知母。

黄连性燥,虽可除湿,但易伤阴。知母性润而粘,但易留邪,且有一定的滋阴润燥作用。

两药相合、相使为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其滋阴润燥作用,使清热降火作用增强,润燥兼施,扬长避短,由各走极端而位居泰和中庸。

04

一个中医能在运用“药对”技巧夹缝中获得效益,其水平就已不是一般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老中医使用黄连、龙胆草、木通等大苦大寒之药时,首先想到它的副作用。

一般,内科先想到“斫伐伤脾”,外科先想到“毒邪内陷”。

所以清人凌奂在他的《本草害利》中谓:“黄连之害为虚寒病大忌,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犯之使人危殆!”

有人称黄连是消炎药,当然可以,但总不及称“清解热毒”药为妥。

“炎”是病,“热”与“毒”是证,中医治“证”不治“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