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认知:发烧了不一定必须清热

 胡萝卜家园 2023-05-30 发布于河北

有深度的民间验方,有方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请关注上方观至真传承公众号!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感冒了,有的人会发烧,有的人根本不发烧。一旦开始有发烧的情况,我们平常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清热、退烧,无论是在诊所、医院、或者是药房,一说是发烧了,肯定是各种清热退烧的药物优先考虑,甚至有的直接输液,强制退热。然而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发烧都应该用寒凉的清热药退烧呢?有人说了,你这不是废话吗?发烧了不退热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个颠覆认知的思路,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千篇一律的遇见发烧就得清热退烧。

我们都知道发热是一个症状,但,发热是不是都是中医讲的阳证,或者热证呢?这个就不一定了。通常我们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只有在热证的时候才能用寒凉的方法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清热。发热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是证。发烧是否要清热,需要看发烧的实质是不是中医讲的热证。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需要辨证论治,辨的是证,寻求的是发病病因,治疗的同样是证,不仅仅是具体的症状。发烧只是症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都有可能存在发烧;阴证可以有发烧,阳证也可以有发烧,造成发烧的原因很多,需要进行精准判断。有一个重要的点,可以确定的是,阴证发热是不能清热的,阴证需要滋阴。

在体表热证要解表散热,在里的热证要清解里热,位于半表半里之间的热要和解热邪,这些治疗原则不能弄错了。

中医讲的阳证的发烧,还需要分辨发病病位。在表的阳证发烧,是正邪交争于体表,体内阳气被遏制,虽然有发烧,但并非热证,因此,也不能用清热的办法治疗,那该如何治疗?可用辛温的“麻黄汤”发汗解表,以达到汗出烧退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讲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所以说表阳证太阳病的发烧,不可以清热,必须用辛温的方法治疗。少阳病发烧要和解少阳,病位在里阳明病的发烧,我们才能用清热的方法。既然要清热,寒以清热,就要使用寒性药物,但寒性药物又分酸寒、苦寒、甘寒、辛寒、咸寒等,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那么什么是酸寒、苦寒、甘寒、辛寒、咸寒呢?下面咱们来逐一解读。

酸寒,酸又寒凉的药物能想到的是什么药?白芍,酸,甘,苦,微寒,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用于治疗肝阴不足证。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功效: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五味子属于酸温的药物,虽然都能敛肺涩肠,涩精敛汗,但是五味子性温,收敛补虚兼备,能生津止渴,又善于宁心安神,治疗阴血亏虚的失眠常用到它。

苦寒 ,苦寒直折,泄三焦火毒的黄连解毒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药是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都是苦寒类药物,苦寒又可以坚阴,里热郁在里了,多用苦寒药。还有,湿热证多用苦寒药,外科疮疡也多用苦寒药物外敷,因苦寒燥湿。在中药队伍里,苦寒类药物还是比较多的,三黄加栀子是其中代表,但是苦寒类药物不可多用,伤阳啊。

甘寒,甘寒的药物以滋阴润燥为主,比如生地黄、麦冬,加上一个玄参,合称“麦地玄”,这就是增液汤啊。既能够清热,又能够甘寒养阴。热太多了会导致津伤,津伤了怎么办?那就需要养阴清热,滋阴润燥,这时候就可以使用生地黄、麦冬进行治疗。增液汤---从方名就能够看出,甘寒养阴,养阴一定能够清热的,滋润啊,大剂量的甘寒养阴药物是能够清热的;少量的水可以润燥生津,大量的水是可以灭火的。所以,增液汤在临床中治疗阳明病阴虚便秘,兼有火热,需要大剂量地运用,小剂量无济于事。

辛寒,味辛能散,辛散能行,所以在需要透热外达且兼有表证的时候,可选择的应用范围较广,比如麻黄和生石膏。为何与麻黄相配的都是石膏而不是黄芩、黄连、黄柏,就在于麻黄,辛温发散,而微苦能降,宣肺药力强,配合石膏味辛,可以达热出表。

咸寒,动物类药物比较多一些,比如三甲复脉汤中的“三甲”--牡蛎、鳖甲、龟甲,这些动物药咸寒养阴,但同时因为动物类药属于介质,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其性动,还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以鳖甲而命名。青蒿鳖甲汤治疗温病后期,热邪深入阴分,阴虚而热不解。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体现了鳖甲咸寒养阴、清热的作用。

热者寒之,寒有酸寒、苦寒、甘寒、辛寒、咸寒等区别。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历代医家的理论,拓展一下思路。如果在脏腑辨证体系下,阴虚不足时,需要养阴,而养阴具体落实到不同的脏腑上,自然用药也就不同。比如心阴不足,我们常常使用生脉散,用麦冬来养心阴;脾胃阴伤的时候,多参考叶天士开创的胃阴理论,采用石斛来养胃阴;肝阴不足的时候,可用芍药甘草汤,以芍药来养肝阴;肺阴不足的时候,我们往往用沙参,如用治肺胃阴伤的沙参麦冬汤来治疗;肾阴不足的时候,我们就采用地黄来养肾阴,如六味地黄丸等。这是五脏阴虚的补法,各不相同。

理通法自立,法立则通治。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觉得本文分析透彻,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