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京段氏外科(五)赵永昌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临证经验

 再现红尘111 2022-08-25 发布于湖北

赵永昌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临证经验

修丽梅,刘继前,仝小林,等

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病之兼证“脱疽”。关于消渴病患者并发“脱疽”中医古籍有许多论述。唐·孙思邈《千金方》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消渴病有八候,其中包括“痈疽”。唐·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消渴病……多发痈疽。”元·朱瑞章《卫生宝鉴》记载“消渴者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详细记载了糖尿病脱疽的临床症状:“脱疽生于足趾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前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犹如汤泼火燃。”明·汪机《外科理例》记载了比较典型的消渴伴发脱疽者,如“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脚焮痛……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善症……次年忽发渴,服生津等药愈盛,用八味丸而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内黑皮焦,痛如刀割,毒传足趾者。”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有:“一男,因服药后做渴,左足大趾患疽,色紫不痛,若黑若紫即不治。”以上描述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糖尿病可以并发肢体坏疽,其对症状的描述及预后的判定与现代医学已非常相近。

赵永昌认为,消渴病之脱疽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盖因久病消渴、耗伤气阴,甚而阴损及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四末。阳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阴虚燥热,热灼津血,血黏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复因外伤毒邪侵入,败坏经络,腐烂肌肤筋骨,导致肢端红肿溃烂,甚则变黑坏死。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下肢血供,并通过内治与外治两者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氏脱疽汤方药组成为黄芪、党参、当归、干姜、地龙、皂角刺、黄连、葛根、天花粉等,每日2次口服。方中以黄芪、党参、当归、干姜、天花粉等为主,黄芪托毒生肌,党参补中益气,当归等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地龙、皂角刺散瘀通络,黄连等药清热祛湿,天花粉、葛根等滋阴清热消肿以制约诸药之燥性,干姜温中以制约黄连的苦寒之性,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之效,兼以祛湿、滋阴清热,托毒生肌消肿。综观全方,以降低血糖、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为主,兼以抗炎和促进伤口愈合。

赵氏脱疽膏方药组成为地黄、当归、牡丹皮、紫草、轻粉等。用法:摊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方中以地黄、丹皮、当归、紫草等药为主,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用于痈肿疮毒、跌扑伤痛;当归补血、止血、行血、养血、和血,生肌健骨;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用于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等,全方共奏活血止痛、凉血解毒、排脓消肿、敛疮生肌之功。

附:赵永昌,男,(1920-),北京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祖上世代行医,幼秉庭训,1940年从师京华外科名医段馥亭先生。1958年底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科研及医疗工作至今。1990年卫生部、劳动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在学术思想上以《内经》阴阳、藏象学说为本,主张从阴阳消长、平衡的基础理论出发,着眼于自然大环境、人体小系统与特定局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态势。他强调外治之法是外科的专长,施治之理本同内治,若独施外治之法则悖矣。他据此精研古今疮疡之术,创立“补消”一法。他认为阴证痈疽自古沿用火灸法、阳和法和外用膏药等治疗方法,多是从疾病的病位出发,未免失之于整体。他潜心研究,参照段师治疗经验,师阳和之意而创立了治疗阴证痈疽的完整理论框架、施治原则及具体方略,显示了师古创新的治学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