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自成一家始逼真——飚起于世的北宋尚意思想

 聽雨軒sjh 2017-10-13


蔡显良

宋代早期开始萌芽的崇古尚晋的书法思想,在欧阳修的极力鼓吹下,到了北宋晚期开花结果,走进了收获季节。

古文运动在欧阳修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到了苏轼时期,古文运动空前繁荣,取得丰硕成果和最终胜利。欧阳修在反对昆体和太学体中虽然功不可没,但他的思想依然受儒家仁义思想的束缚较深。稍后的王安石更是强调文必适用,表现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苏东坡对这一古文运动的核心观点即道统说提出疑义,并强调文应以意为主东坡教诸子作文……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大抵论文以意为主。尽管这一说法并非苏轼首创,据记载魏文帝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但从苏公的嘴里说出来,便具有了与前人不同的审美内涵。

和文学领域相同,复古的思想同样渗透到山水画创作中。可以说,宋代前期山水画的保守即是复古的开始,到哲宗朝因为权人的推动,复古运动开始高涨,且画家皆以复古为荣。北宋的文人都爱画晓画,这似乎是古代文人的必备素养之一。宋邓椿《画继》卷九云: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今之人,颇多着意。张彦远所次历代画人冠裳大半唐则,少陵题咏曲尽形容,昌黎作记不遗毫发。本朝文忠欧公、三苏父子、两晁兄弟、山谷、后山、宛丘、淮海、月岩,以至漫士、龙眠,或评品精高,或挥染超拔。然则画者岂独艺之云乎难者以为自古文人何止数公,有不能且不好者。将应之日: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中国画史上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的文人画正式成为一种绘画的风格或流派,应当是在北宋晚期以墨戏自榜的苏轼、米芾时期。欧阳修《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欧阳修这一画学思想显然是建立在对古画的喜爱之上,与他的书法思想一样,表现出对高古意趣的追求,重心在古意的追求,而不是率意的行为。而这一思想到了苏轼那里被发展以后,成了他尚意思想的一个部分,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与他的尚意书法观一起共同支撑起他的文艺思想的大厦。苏子由、陈师道等人皆持是论,直到晁补之亦云:大小惟意而不在形,巧拙繁神而不以手。苏轼、米芾父子的墨戏思想以及他们的创作实践,皆是这一尚意思想的极佳诠释。

有人认为宋代诗歌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时期是到了宋诗的创新期,这是宋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所谓宋诗四大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其中三人就属于这一时期。陈师道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他们在意境的开拓和语言的锤炼方面均有进一步发展。苏轼、黄庭坚继承了梅、欧时期初步形成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格律运用也有发展。梅尧臣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澹难。国苏轼承续梅尧臣的诗追平淡的主张: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认为诗歌创作最可贵的是追求平淡之韵。

儒佛道三家的融合,在宋代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结出新成果。北宋的许多文入都与佛道入物尤其是禅宗僧人有很多交游,比如契嵩就常与欧阳修、苏轼交往,大觉怀与二苏亦为好友。因此禅宗思想对北宋文人的影响很大,禅僧的世俗化与文人的僧侣化,煽得禅风尤炽,而禅风之炽又影响了一代文风,对宋诗的创作产生不小影响,@黄庭坚的以禅入诗即是典型的例子。 之所以花这么大篇幅来熟悉一下北宋晚期的时代文艺氛围,是因为尚意书法是宋代书法的代表,而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诞生均与它所处的时代气候和审美潮流息息相关。正如法国美学家丹纳所言: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在上述这样的文艺大环境之下,尚意书法思想在北宋晚期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

综合来看,尚意作为书法观念除了率意这一主要层面之外,还包含有其他丰富的内涵,其中崇古尚晋是尚意书法的根柢和立足点,另外还有求韵觅雅、以禅论书等,皆可作为尚意书法思想的有效组成部分。

一、崇晋——“鹅池谁不赏山阴

尚意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建立在崇古尚晋的基础之上,离开此一基础,则尚意之就成为随意而书、胡乱而为了。从苏、黄、米三家的论书诗当中可以看出,三人论书皆推重晋人,膺服晋韵,崇尚平淡之美。苏轼的书法思想首先是尚古的: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苏轼认为晋书萧散简远,批评颠张醉素何曾梦见王与锺,妄自粉饰欺盲聋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锺王砚不知。”“已将铁石充逸少。”“苏轼这些诗句中表述的皆是祟尚魏晋的书法思想。黄庭坚对魏晋书法非常崇拜,认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黄庭坚尊服二王,主张书画以韵为主,可谓他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韵胜才能脱避俗气,书才可贵想见山阴书罢,举摹驱向王家世人但学《兰亭》面未减右军锥画沙问谁学之果《兰亭》少时草圣学锺王,意气欲齐韦与张。等,这样的论书诗句在他的论书诗中可谓常见;米芾把入晋魏平淡当作自己书艺上的终身追求,高吟父子王家真济美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他存世不多的论书诗中,有将近一半是咏唱王家父子的书法。 

宋代书法从立国之始就已经显露出崇尚古法的审美趣味。在经历了宋初书坛彷徨无序的一番混沌之后,以苏、黄、米为代表的北宋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书艺高峰的一条捷径:尚意崇韵。但他们追求晋韵建立在理解唐书又超越唐书的根柢之上: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尽管这些咏书诗句有偏颇之嫌,但透露出的是宋代书家们主动寻求突破和超越的睿智之光。 

在苏、黄、米三人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北宋晚期的论书诗中表达的崇古尚晋思想可谓这一时期书家的群体性审美思维,是书论的一个基础性命题。下面略举数例,以求其证: “蝌蚪玉书藏屋壁,岂比锺王论笔迹。” “不知蝌蚪六书文,化作龙蛇二王迹。” “银钩入木拚锺王。” “访古求书二十年,二王真迹几人传……右军尽善历代宝,八法独高东晋贤。” “君诚嗜古更过我,易以瓦器尤奇卓.” “学书右军尽善,下笔少陵有神。” “右军一字价连城,断简残章尚典型。” “篆斯隶邈草伯英,锺蔡卫索更品评.逸少兼之集大成,寥寥千载无与京。” “兰亭醉墨更无加.” “平生墨妙窥锺王。” “今日试临寒食帖,却疑羲献不难如。” “羲之笔阵图,善战固其理。贤哉小谪仙,好古良有以。” “文章断绝生气在,妙句直欲无兰亭。” “汉碑秦篆已么麽,况复锺王敢驰骋。” “会稽笔法老无尘,今代闲闲是后身.” “少游写就兰亭叙,逸少英姿殆昔人.” “秋蛇绾字右军书。” “山谷眼明如日中,落笔惊电驰蛟龙……搜奇抉怪晋余风,嫉邪愤世发上冲。

二、尚意——“点画信手烦推求

欧阳修提倡的学书要得意而忘其形”“,其从他的各种叙述综合来看,具有古意己意两个意思,即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笔墨意趣与书家创作时主观的精神情感两个方面。欧阳修书法思想中最主要的是求取高古的意趣,尤其是晋韵,以比踪唐室。类似的重神不重形的观点前人早已有之。南齐王僧虔即云: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唐张怀壤云: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研美功用者居下。欧阳修显然是接续这一传统观念,是在古人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以振兴宋代书法,以便相埒唐书。然而这一思想到了苏、黄、米时期,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正如上述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观点被发展为墨戏思想一样,此时作为一种广义的创作态度””尚意书法之已然多了一层率意的深层内涵,在强调古人意趣与精神内蕴的同时更加注重己意的抒写,是在己意基础上进一步地极致发挥,即米芾所言的率意为之也:《乐毅论》正书第一,此(褚遂良摹《兰亭序》)乃行书第一也。观其改误字,多率意为之,成有褚体,余皆尽妙。此书下真迹一等,非深知书者,未易道也。” 

因此,尚意思想之主要具有两层含义,

一为意趣,包含古意与内蕴两个层面,两者的统一点即是晋韵,这一点是尚意书法赖以立足的基点,是对前一时期复古思想的继承,此点已在上文中充分阐述;

二即率意,即更加强调己意的抒发,这是尚意书法最重要的层面,是冲击力最强的武器,更是在继承古法基础上祈求变革创新的强烈愿望与决心,是尚意书法的口号与旗帜,也是苏、黄、米三人虽然书法观念互相唱和认同、而书法风格却相差很大的主要原因。苏、黄、米提倡的尚意书法,特别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就格外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这种建立在高古基础上的尚意,亦符合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这也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否则如果不是借古开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成为乱涂乱写、妄意而书,根本谈不上标领一代书风。苏轼他们很明白这样的道理: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所以南宋的岳珂说米芾书法得率意之真,可谓知言:右宝晋米公手临晋太傅谢安(字安石)《八月帖》真迹一卷……字与跋皆不同,盖所临虽出一手,而其所得之时日则殊也。《供军帖》字之所以寡,出于率意之真,而此二帖则皆临而非摹也。 

因此,身体内部流淌着古意血液的尚意书法,虽然穿着漂亮的尚意外衣,其实是在欧、蔡复古运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他们追求精神意趣的最新发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宋初开始萌芽的复古思潮在北宋晚期终于修成正果,可见宋代中期的这一复古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苏、黄、米他们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复古运动的思想和成果,在熟谙古法尤其是魏晋笔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擎起尚意的大旗,并且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为北宋书坛演出了一幕激动人心的大戏,奠定了宋代书法在书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此也可以窥见北宋书法思想有一个顺乎其然的逻辑性演绎过程,尚意书法的出现并非突兀之举。 

尚意的思想首先是由苏轼发动的。苏轼著文、为诗、述画皆以意为主:先生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日: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蹦此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正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从此句亦可看出苏轼所言之并非妄意也。)“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故其书法提出尚意显属自然而然之事。尚意思想首先是从苏轼的论书诗中唱晌当时的,这也可以说明宋代论书诗在宋代书法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也不为无效了。最能集中体现苏轼尚意思想的一首诗是《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誊僬倪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遂。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馐。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锺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褥。

苏轼在赞扬别人书艺亦佳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书法创作的全新观点,堆墙败笔如山丘,自然也能够练成一定的功力,也可以兴来一挥百纸尽,但是书法家不能够不减锺张就自我满足了,仅仅满足于追踪古人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于有法中求无法,有自己的创新,才能够让只字片纸皆藏收也。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苏轼所言的无法并非真正的没有规矩,而是超越规矩之后的顿悟有法之中的无法变法之后的无法,是对法度最高程度的掌控水平与创新要求。颜公变法出新意……短长肥瘦各有态,这样的诗句即是道出了苏轼心中的真实想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尚意书法的第一声春雷,它与其他的两句诗,黄庭坚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的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共同成为尚意书法的经典表述。归来妙意独追求。”“我老书益放,笔落座惊掣。苏轼的这些诗句皆能体现他的尚意思想。

苏、黄、米三人的尚意思想一经提出,即拥有了很多拥趸者,他们的论书诗句共同组成了北宋晚期书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虽不具意可知。”“鹰杨不减少年时,墨作龙蛇草上飞。应笑学书心力尽,临池写遍未裁衣。”„倾心妙绝岂求胜,妄意临摹须杀谤。”„随人作书奴,终与古人隔……意外得新格……神机殆天授。即使是北宋末期以纯学王羲之闻名于世、以至后人对其有书诚美,微有按模脱墼之嫌。微词的薛绍彭,其论书诗中亦说出这样颇具尚意思想的语言,可见尚意书法在当时是多么的春风得意、不可遏制了:下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

最有意思的是,米芾的书法思想似乎在苏、黄、米三家中是表现得最为激进的一位,他的墨戏思想在书法和绘画两个领域皆有充分的表现。

绘画上他提出意似主张:余又尝作支、许、王谢于山水间行,自挂斋室。又以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更不作大图,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

书法上自然就是这首诗《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表现得最典型最著名: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从这首诗看,米芾的尚意思想显得十分的随意而自狂。但是米芾存世的2l 首论书诗中,体现的最为充分的却是崇晋思想,他最为服膺的是王家父子的书法,其中竟有十首是咏赞王家父子及其书法的。这充分表现出他思想中极其矛盾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极其看重魏晋古法,另一方面又高扬尚意的墨戏精神。这一矛盾统一在性格放纵怪癖、有洁癖、石癖的米芾身上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生仕途不顺、功名不如翰墨。的米芾骂起唐书来最为激烈,公权丑怪恶札祖,但他学书是由唐人入手的。米氏自叙云初学颜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札,并学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等人,时人还有谓元章始学罗逊濮王书,由此可知米芾三十二岁之前全学唐人书,且当以楷书为多。但他以晋韵为其崇尚,可以说晋人格是其一生当中最高的书学目标。他在《论草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晚年他曾写过一幅《自叙帖》,其中说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入晋魏平淡是米芾自宋元丰五年三十二岁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之后锁定的终身追求和审美理想。因此,去颜肉,增褚骨,米芾呵骂唐书挑剔的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唐人、由唐溯晋,最终入晋魏平淡。在他的心目当中,对王右军的书法则更为珍爱有加,奉为圭臬,倾力追慕,终身无悔。元丰五年之后,为了力追晋人,米芾开始广泛搜求魏晋法帖,甚至巧取豪夺,遭人讥笑。为了获得王右军的《王略帖》花费了十五万钱,竞至典衣。他跋右军行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真如云烟,变怪多态。跋《兰亭》:清润有劲,秀气转摺,毫鲑备至。赞誉有加,无比崇拜。在《王略帖赞》中米芾写下这样的赞词:烟华淡浓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而在《跋兰亭》一首中,他说:猗欤元章,守之勿失。《宣和书谱》更说他书学羲之……名其所藏为宝晋斋。他曾说《王略帖》为天下第一帖,认为《兰亭序》神助留为万世法。米芾内心里对王右军十分恭敬和尊崇,自任腕有羲之鬼,否则他也不会将《王略帖》和《褚摹兰亭》重新手装如新,珍爱异常。就在黄州受教后一年,米芾于杭州所作《龙井方圆庵记》,书风已开始趋于平淡,已在着意追慕晋书的雅逸韵致。沈鹏先生曾挑选此记与集王《圣教序》相同的字进行排列比较,认为二者很近似。由此可见米芾的崇古尚晋思想是他书法的根本思想,是他集古字书法创作的思想源泉,也是他书法创作的真正状态,而墨戏思想只是喜为崖异卓鸷、惊世骇俗之行的米芾用来晔众取宠的一个手段而已。米芾在宋四家中,他的学问不如蔡襄、文章不如苏轼、诗歌不如黄庭坚,惟以颠狂之言行来惊世了。 

不过米芾的这一极端的墨戏思想挺能唬人,受它影响的书法观在北宋晚期和南宋初期极有市场:以翰墨为娱戏。”“翰墨之娱,以写万变。”“我方临池乃自娱,触拨雅兴生江湖。”“笑谈了却邦人事,游戏翰墨惟书林。”“文章非世用,字画谩儿嬉。”“词以寓意,何适非理。游戏翰墨,亦或张弛。吴说游丝书的出现以及在南宋初期的大获声誉,恐怕米芾的这一游戏翰墨的思想难辞其咎。吴说他们不通晓米芾的根本观点以及书法师承,却被他的表象所迷惑,可叹也。

三、求韵——“要须读五车书

被称为黄庭坚书论思想的精髓。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日: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入神会耳。”“往时在都下,驸马都尉王晋卿时时送书画来作题品,辄贬剥令一钱不直,晋卿以为过。某日:书画以韵为主。足下囊中物无不以干金购取,所病者韵耳。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矣。黄庭坚品评书画最高的标准即是一个字。那么他所言之韵究竟内涵几何且看黄庭坚的另一段叙述:

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现魏晋问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从此处可以明确看出,原来黄庭坚的是指晋韵也,他崇尚的是类似晋韵的那种萧散简远、玄妙自然的书法境界。理由其实很简单,尚意书法的根柢就是崇古尚晋,晋人的韵自然会成为宋代书家所追踪的目标。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谢赫云:力求韵雅。《世说新语》云:拔俗之韵雅正之韵《晋书》云:雅有远韵自然有雅韵。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韵是与雅结合密切、可以与雅互为限定、解释的一个范畴。当然也是与俗相对的一个范畴:韵者,隐迹匿形,备仪不俗。”“因此雅与韵在很多情况下是互文见义的,于是反对便成了它们的统一战线。故黄庭坚求雅觅韵的同时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俗气尘埃气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气。镑晋书那玄远超脱、飘逸潇洒、冲淡含蓄的风骨,显然是宋人追求的书法目标。尽管尚意之更为突出天真烂漫、不假雕饰的神气,颇有自家便是真如的味道,但都体现出一种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因此宋人率意自然、参透一切的大胆倾泻之下,对晋韵的孜孜以求便成为他们书法超越唐人、创立风格的绝对寄托,似乎也成为他们纠之过、防止过分放纵、以至随意而为的一种得力武器。董其昌云: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日: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己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在董其昌看来,宋人自以其意为书,便无古人之意即晋韵:而赵子昂复古却无己意,为法所转,亦有不足。言下之意即是晋韵则兼取法与意,为书法品赏的最高原则和完美标准。尽管董其昌所论宋人之书与赵子昂书法的言语有所偏颇,但关于法、意、韵三者关系的道理却十分准确服人。宋代尚意书家们亦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崇尚魏晋、追求晋韵才成为他们最高的书法创作趣尚与审美理想。从这一点来看,号称集古字的米芾,在宋四家中是古法与创新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蔡襄书法太传统,不惹人喜爱、难让人激动,苏、黄书法个性太张扬,学不好易走火入魔,所以后人学习米芾书法者最众,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大概即是基于这样的道理吧。 

黄庭坚曾评苏轼的字说: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不能及尔。注重学问修养,讲求书家胸次,反俗求韵,在苏、黄二人的论书诗中有很好的体现: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相期乃千载事,要须读五车书。” “去骚甚远文气卑,画虎不成书势俗。” 

作字有无书卷气,能否避俗,根本的就是书法家有无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宝贵的品行节义。光靠堆墙败笔如山丘‟‟是不能达到书艺的最高境界的,惟有读五车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擢拔自身的风神气度,方能技道两迸,从而表现书法之雅,创作出能够表现书家的精神、情性和气质的韵胜作品,也才能透射出整个宋代所崇尚的平淡意味。米芾论画即以平淡天真作为绘画的最高品质与鉴赏标准: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这种平淡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寄至昧于淡泊,体现了极深的历史和哲学意味。人淡如菊,书家应该具有高情洁志的品质;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书贵平淡,书法应该流淌超然物外的逸气。神逸之争是宋代画界乃至宋代美学的一大命题,尽管书法领域并未卷入神逸之争,但其对书法的影响当然也留下了辙痕。苏轼的萧然自有林下风,黄庭坚的何时散发沧洲,米芾的不爱纷华爱泉石,均能窥视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精神境界,以及对于书艺的一种审美洞见。有人认为宋人之韵具体表现之一是对从王羲之到陶渊明的推崇,将之凌驾于唐人,甚至李白、杜甫、张旭、颜真卿之上;二是在正面关系上把韵与平淡、远逸、余味联系起来:三是在反面关系上把韵与俗对立起来,从这正反两维中定义韵。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此说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苏、黄、米三家论书诗中所蕴涵的审美祈尚和艺术观念十分丰富,对于宋人书论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叹服晋书萧散减远的娴雅韵致,问谁学之果《兰亭》父子王家真济美,自觉地领会和继承魏晋的书法精神,是他们所共同的书法旨归;追慕平淡天真、超然物外的超逸趣味,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物外常独往,人间无所求,这是他们纵笔所向的审美期盼。而要达到这样的艺术理想,唯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比方臻书艺至境,从而入晋魏平淡””,进而自出新意”“人问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平生几两屐,身后血车书,避俗求雅、欲换凡骨金丹只有依靠书家自身的种种修为。士大夫处世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反俗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宋代书家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骇不蒙讥诃子厚疾,反更刻画无盐丑。如果用笔苦骄,徒事刻画,不挥写精神,黄庭峰如何能够自认为摆脱四十年的抖擞习气、又如何能够韵胜!“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苏、黄他们通过对主体精神的观照,探求书艺的规律和本源,重韵求逸,提倡尚意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烈的一笔华章。

由此可见,北宋书法走的是一条追师古人、崇尚平淡、标举尚意的一条成功之路。 

宋代儒学的复兴与繁荣,理学的发生与大倡,市民文学的兴起,道禅思想的盛行等,使得北宋文人文贵平易,诗追平淡,遂使平淡成为宋人的理想境界,文学艺术均追求高雅的,而反对。书法的重晋人品格、尚平淡天真,亦符合这一时代的审美潮流。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黄庭坚以禅论书思想是他书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显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宋初论书诗中即已经出现以禅论书的立场,梦英篆书歌诗在禅境禅意的表达上,直接从唐代僧书歌诗中汲取养分,可谓开宋代风气之先。其后林逋也有类似的表述:行草得三昧,林间尝与语。但直到黄庭坚才真正主动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以禅喻书进行探究。黄庭坚从小就收到禅风薰染,少喜学佛,在时代风尚的感召影响下,一生结交了很多禅僧,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主张,使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皆讲求顿悟,以禅入诗,讲求句中有眼。以禅论书是黄庭坚书法思想受到禅宗影响的一个成果,可以有很多的诠释,仅从他的论书诗来看,以禅论书主要讲的是在顿悟中获取笔法、悟得笔墨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唯有草书三昧法苏李笔墨妙自然,万灵拱手书已传。同样也是求取精神意蕴、书法雅韵的一大武器:精神高秀非人力……毫端已与心机化。黄庭坚以禅入诗的行为并不是突发与孤立的,刘熙载就说苏轼的诗有自禅悟中来的影响: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从辩才三昧而为韵言,固直其舌底澜翻如是。请看苏轼的这篇赞辞: 

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

世人初不离世间,而欲学出世间法。

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禅律。

禅律若可以作得,所不作处安得禅。

善哉李子小篆字,其间无篆亦无隶。

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

正使匆匆不少暇,攸忽千百初无难。

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

苏轼的这篇赞辞尽管因为不属于论书诗而未列入本文研究范畴,但其中的以禅喻书运用自如,手法老到,堪称典范。有直接言禅之句: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禅律。有间接言禅、融入禅意之句: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其以禅论书的思想是否受苏轼启迪无从考辨,但这一思想在北宋晚期并非孤立的现象倒是事实,从这一时期很多论书诗均表述了这一思想来看,黄庭坚的这一思想具有很大的市场卖点和很强的生命活力。


延伸读物: 

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
古田小纸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
鸣碪千杵动秋山,裹粮万里来辇毂。
儒林丈人有苏公,相如子云再生蜀。
往时翰墨颇横流,此公归来有边幅。
小楷多传乐毅论,高词欲奏云问曲。
不持去扫苏公门,乃令小人今拜辱。
去骚甚远文气卑,画虎不成书势俗。
董狐南史一笔无,误掌杀青司记录。
虽然此中有公议,或辱五鼎荣半菽。
愿公进德使见书,不敢求公米千斛。


“退笔如山未足珍”: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

“读书万卷始通神”: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君家自有元和脚”: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元:唐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后亦指柳公权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

“不厌家鸡更问人”: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鸡只是个比喻说法)


戲贈高述六言

江湖心計不淺,翰墨風流有余。

相期乃千載事,要須讀五車書。

鉴赏

(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询《戏赠高述六言》相关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在页面右上角的诗词检索中输入您要查询的诗句,回车即可查到该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输入时不要留有空格和标点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